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对话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 穿越风暴,“疯狂”不再

日期:2025-11-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十几年时光荏苒,疯狂英语“疯狂”不再。李阳的身份标签,也从当初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演讲者,贴上了最刺眼的标签——家暴。这两个字,如同藏在时间长河里的暗礁,为他“教育家”的声誉写下了最讽刺的注脚。
记者|吴 雪


  李阳,疯狂英语创始人,这个名字,曾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国。那时,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在一个全民渴求英语的时代,疯狂英语提供了一种看似能快速攻克心理障碍和口语难关的“神奇”方法。

  学习英语的孩子们,人手一本《疯狂英语》,听过疯狂英语的磁带音频并不是一件稀奇事。大喊出自信,对抗“哑巴英语”的口号,一度创造了一个短暂但影响深远的教育商业奇迹。

  十几年时光荏苒,疯狂英语“疯狂”不再。李阳的身份标签,也从当初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演讲者,贴上了最刺眼的标签——家暴。这两个字,如同藏在时间长河里的暗礁,为他“教育家”的声誉写下了最讽刺的注脚。

  李阳的公众形象,随之轰然崩塌。

  李阳首次被前妻Kim指控家暴是在2011年;再陷家暴漩涡又过了十年,前妻再次指控其“家暴孩子”。两起舆情巨浪几乎摧毁了李阳亲手垒砌的英语世界。四年过去,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一纸判决,让沉寂多年的李阳再次回到公众视野。

上图:李阳与美国前妻育有三个女儿:李丽、李娜和李花。


  消失在聚光灯外的时间里,李阳在忙碌些什么?疯狂英语的“疯狂”是否还适用这个时代?穿越风暴,他的内心又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挣扎与纠结?2025年10月18日,李阳在北京友谊宾馆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专访。

  镜头之外的李阳,一身西装革履,比镜头前更显稳重。唯一不变的是略带磁性、标志性的英文发音。再次面对媒体镜头,李阳语调平和,时而自嘲,时而激昂。年近花甲,他说,自己对人生大起大落有了全新的定义——不再试图激烈辩驳,撕掉身上的标签,而是选择与之共存。

  李阳承认家暴是错误的,但也自嘲,正是家暴这个标签,成了他提醒自己和社会的一个方式。他甚至认为,家暴事件推动了中国反家暴立法的进程,这让他感到一种“荣耀”。


直面“家暴”艰难和解


  “诉讼这件事,我几乎都忘了。律师告知我,我才想起来。”面对《新民周刊》记者提问,回顾那段持续三年的诉讼历程时,李阳显得云淡风轻。但在四年前,当“李阳家暴女儿”的词条冲上热搜第一时,他的公司一度陷入混乱。

  对于两次家暴事件的争议,李阳首度作出回应。第一次“家暴前妻”,李阳用“两个人互殴”“打了一架”来形容,但也坦承:“错了就是错了。作为名人,我要承担责任。”第二次“家暴孩子”,他极力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发现,舆论的吞噬速度是他无法掌控的。

  距离他打赢和美国前妻kim的网络侵权案,过去不到两个月。官司的起点,是2021年8月Kim发布的一段27秒视频,其中有他的吼叫和女儿的尖叫。Kim据此指控他“殴打女儿”,并称疯狂英语是“邪教”。一时间,这条视频播放量超过4500万次。学员退费、合作方解约、舆论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直播间评论区不停刷屏“家暴男”,有些学生家长会问:“我怎么能和一个家暴的人学英语?”李阳首次还原了事发经过:“当时我在教育小女儿——她那段时间喜欢网购、房间又很乱,我情绪有点急躁,就吼了一下,拍了两下桌子,老二拿手机录下过程,视频中只有声音和黑屏,不到20秒。”

  Kim随即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孩子脸上的伤痕。风波的持续发酵,促使李阳选择了法律途径。其代理律师周兆成在采访中回忆,团队入驻公司后,对事件进行了全面复盘,调取了现场录音、证人证言甚至医疗记录,最终证实所谓“伤痕”实为孩子的湿疹,而现场争执并未升级为肢体暴力。

  当时律所发了一份律师声明,把证据罗列清楚,李阳才站出来说话。李阳向《新民周刊》坦言,自家人对簿公堂,并非他所愿。但跨国婚姻的复杂性,有时只能诉诸法律。网络互掐只会浪费社会公众资源,让大家在互联网上狂欢,狂欢过后只剩一地鸡毛。

  9月28日,周兆成律师发文称:经过三年“恶意诋毁”与“网络暴力围剿”,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诉前妻Kim名誉侵权案一审胜诉。

  法院认定,其前妻Kim指控他“家暴女儿”内容不实,需连续72小时公开道歉并赔偿2万元精神损失。这场历时三年的诉讼,被李阳的律师称为“教科书级的名人维权案例”,而李阳自己则视其为“对疯狂英语品牌的一次正名”。

  判决结果令李阳感到释然,他既感到兴奋,更觉得悲哀。但他对赔偿金的态度却出乎许多人意料:“这两万元我会捐出去。我打官司不是为了钱,而是想告诉公众: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这也是给所有被网暴的企业家一个样本——别在网上互掐,用法律解决。”对于为什么索赔1000万元的争议,李阳表示:“这起风波导致品牌巨大的损失,包括很多合作商解约了,很多学生退费了。要不是我强大,早就被毁灭多少次了。我按照法律流程来做,索赔一个亿都可以。”


争议漩涡 负面评价是天性



上图:李阳和代理律师周兆成(左)。


  李阳说,这些年,他完成了从一个“家暴实施者”到“家暴反对者”的转变。他在公开场合谈论家暴,就是要提醒所有家庭:必须控制情绪,坚决反对家暴。任何形式的家暴都要立刻举报,因为它可能摧毁生命,更会毒害下一代。

  李阳告诉《新民周刊》,家暴二字已经成为自己身上撕不掉的标签。他深知,法律上的胜诉,也难以扭转公众的认知。他曾说:“我可能会带着家暴的标签走到人生终点。”如今,他却选择主动拥抱这一身份:“大家好,我是李阳,疯狂英语创始人,家暴代言人。”

  这种近乎自嘲的坦然,背后是他对公众情绪的重新理解:“负面评价是人的天性,转念一想,全是好事。”

  过去十年来,李阳曾无法面对负面评价,生怕别人提起,一个“家暴者”还怎么教书育人?他曾想不通,自己是2008年奥运会的英语培训总教练,是2012年世界杯形象大使,是上过春晚的英语老师……拥有这么多辉煌过去,怎能因为一次夫妻打架就被定性?

  但现在李阳选择用自己的教训提醒大家远离家暴。“从这个角度看,我也在发挥积极作用。一个犯过错的教育者,或许更能一针见血。因为,错误等于智慧的总结。”事实上,李阳的教育方法,一直饱受争议。

  2011年,李阳在接受采访时称,成立家庭是“中美教育实验”,孩子是“实验品”。此言一出,舆论哗然。14年过去,再谈及此,李阳并未回避:“这话不符合中国文化,但我本意是好的。实验品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当你不知道结果时,人生就是一场实验。强大的人在任何体验中都会体会到积极的结果。”

  他承认自己“毒舌”,却坚持“真话往往刺耳”,“实验品”这个说法不过是在家暴事件中被放大了而已。

  谈及子女教育,李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他表示:“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们跟西方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在国外打骂孩子要承担法律责任。我觉得不能完全随着孩子的心愿来,希望明晰一下惩戒的范围和程度,给家长一个惩戒权。”

  2020年,李阳的前妻Kim在微博上发文,疑似指责李阳再婚后对与前妻所生的孩子疏于关心。对此,李阳通过其律师发表了一份声明。在这份声明中,李阳首次公开承认自己已经再婚,目前育有一儿一女。李阳提到需要花时间陪伴“现在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女儿三岁李阳就开始教她英语,比如两人坐在沙发上,李阳抱着女儿教她中文“桌子太薄了”,对应英文“Table”。把这拍成视频影响了很多人,很多妈妈说原来不用上补习班,自己也能教。“我是在用教育家的方式在做家庭教育。”

  在判决书中,法院批评了李阳的教育方式,认为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规定的对未成年子女进行合理管教的义务,不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李阳解释,他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从小独立,要干活,要去创造价值,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做家务、锻炼身体,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大问题没有,唯一要做的就是更多的陪伴,更科学的陪伴,更耐心的陪伴。我们过去时间不够,本来应该花两三个小时去陪伴,结果只花了半个小时。像当时的情况,应该更柔和地跟孩子说话,更温和地沟通。”

上图:10月18日,李阳在北京友谊宾馆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专访。摄影/杨维格


原生家庭里 自卑是引擎


  有人说,李阳把“疯狂英语”的教学方式带回了家庭,变成了“操控式教育”,甚至带有情绪化。李阳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他的工作和生活确实分不开。被操控,可能也是现在很多人都会有的想法。

  “我们家庭比较传统,对女儿的生活、学习干涉比较多。但我觉得这是正能量激励,每个人都有惰性,都容易妥协,我希望孩子能战胜这种惰性。比如我看到女儿房间乱得不行,我就要求她当着我的面立刻打扫干净。”

  但年轻一代可能觉得:“这是我的房间,我的领地。你凭什么进来,干涉我的生活?”这是两代人最大的冲突。

  如今的李阳,似乎找回了风暴之前那股自信,甚至有些鸡血的状态,自称一天工作18个小时,却坚持“身体是第一财产”:“我随时响应身体号召,瞌睡就睡,一分钟也能恢复。”

  李阳告诉《新民周刊》,自己从小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但他却形容自己的童年充满自卑。“父母是工作狂,除夕都在单位过。他们不懂教育,言语是毁灭性的,打击、谩骂,我从小挨打,没有一句肯定。可以说,我从小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李阳最近在研究自卑,有一本书叫《自卑与超越》,他才意识到,幼年时的自卑感成为他日后奋斗的引擎。“自卑是一个人的巨大财富,现在我很感恩自卑。当然,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大的礼物,我也研究自信,找了100种方法给孩子找自信,能让一个自卑的人五分钟内上台演讲。”

  前妻Kim曾评价他有“自恋型人格障碍”,曾透露,李阳坐飞机时,要等广播叫他的名字才最后一个登机,好让大家知道他在飞机上,然后给别人送书签名。李阳回应确实如此:“有人说我沽名钓誉,把这当罪证一样。其实我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在关机舱前一分钟上飞机,可以训练心理素质。上飞机后,我要读100页的书;起床后做20个俯卧撑,每一秒都把自己往死里整。”

  面对争议,李阳一笑置之:“人无完人。我承认我有问题,但谁没有问题?”多位助理描述李阳需要持续被关注、拍照,他解释这是“创造价值”:“凡是没有被记录的,都没有发生。我让他们拍工作照,是为了让采访更有价值。”

  谈及李阳与几个女儿的相处模式,他表示,融合了中西方式两种方式:“有拥抱、有坦诚,但我更引导他们工作。”他信奉“爱是以告别为目的”:“动物世界里,小老虎学会捕食,妈妈转身就走。人太自以为是,总想绑在一起。”

  他更直言“爱情最害人”:“真正的爱是让别人变得更好、更强大。”他现在的妻子是孔子后代,两人“三婚加二婚,合计五婚”,他却笑着说:“我们很幸福,因为彼此互补。”

上图: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仍然活跃在线下活动中。


从“疯狂英语”

到“疯狂科技”


  时过境迁,疯狂英语还适用这个时代吗?上世纪90年代,疯狂英语以“大喊式学习法”风靡全国。如今,李阳坦言方法未变,但载体已升级为“疯狂科技”:“我用人工智能+疯狂英语,现在平台上有5万大学生一对一教英语,将来要做到10万。”

  他毫不掩饰上市野心:“明年后年考虑上市,已经在规划了。”

  很多人说英语行业该消亡了,翻译机就能搞定一切。但李阳认为,两个人隔着翻译机交流,永远成不了朋友。翻译机能解决临时需求,但无法让你真正融入对方的文化、思想和心灵。学英语,不只是学语言,更是塑造另一种思维,拓宽自己的人生格局。

  尽管人工智能席卷教育领域,李阳却认为自己的价值反而更大:“现在孩子自卑、社恐的越来越多,我的方法是让他们开口、赚钱、找到自信。”他举了一个12岁烟台男孩的例子:“他办夏令营收300人,赚了90万,给妈妈买了套房。8岁就能为家里挣钱,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但也有人评价李阳的训练营是“洗脑”和“圈钱”。他表示,反对的声音,恰恰证明了自己的影响力。

  “如果我是‘洗脑’和‘圈钱’,能洗40年吗?很多孩子学的是‘聋哑英语’,而‘疯狂’代表着100%的投入,如今,AI让我可以实现‘李阳的无限复制’。以前是我一个人打天下,现在,我培训的5万多名大学生,正在带动50万、100万人练习英语。”

  谈及自己的公众形象是否有打折扣,李阳直言不讳:“肯定打了折扣,但不妨碍我继续工作。今年我的夏令营人数,是过去五年的总和,仅我亲自授课的学员就有4万多人,各地代理办的夏令营更多。”

  坠入过人生低谷,李阳认为,公众的看法已经不重要了。他说,早上他在宾馆吃早餐,就有五六个粉丝过来合影、请教家庭教育的问题,还有企业家和港澳台的朋友,连保安和司机都跑过来拍照。

  他觉得大家对他的印象没变,疯狂英语已经影响了三代人,很多人说“我当年学英语时听您课,现在带着孙子来上您的夏令营”。

  如今,李阳给自己的人设定位是英语教育家、曾经的家暴者、中国教育改革者。面对批评与争议,他说:“批评我的人,永远比表扬我的人更爱我。他们提升了我的成就,增强了我的心理承载力。我的很多言论看似极端,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只是前瞻性的话大众一时难以理解。”

  “我呼吁过取消外卖,因为它制造海量垃圾,助长懒惰;我主张军事化管理与体育相结合,拯救被补习班压垮的家庭和孩子;我认为‘教育要交给国家来管’。而我许多曾经的‘狂言’,后来都看到了政策的影子。”

  从“疯狂英语”到“疯狂科技”,从“家暴男”到“维权典范”,李阳的人生始终在极端争议中前行。他像一台疯狂工作的永动机,在自卑与自信、家庭与事业、毁灭与重建之间,试图找到一种疯狂的平衡。记者|吴雪


链接:人物小传


  李阳,1969年6月22日生于江苏常州。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因自创“疯狂英语”学习法而闻名,提倡大声朗读与重复训练,该方法曾风靡全国。他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英语培训总教练,获“全国青年十大新锐人物”等称号。

  2005年与美籍妻子Kim结婚,育有3个女儿。

  2011年因殴打Kim被法院认定家庭暴力成立,2013年离婚判决需支付前妻1200万元及子女抚养费。此后多次卷入家暴纠纷。李阳2022年起诉前妻网络侵权。2025年9月2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认定,Kim构成名誉侵权,李阳胜诉,获赔2万元。

  目前李阳已再婚,并育有一儿一女。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