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与地名变迁
上周《新民周刊》封面标题是三个红色大字“家春秋”,显然不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而是工人新村的变迁与荣光。提及变迁,由于篇幅所限,没能深入写一写曹杨新村得名前后的地名变迁,只写了曹杨新村得名,在于其位处沪西曹家渡与杨家桥之间。
其实,上海古时候地名命名,许多以家族聚居地为名,如陆家嘴,如卢家湾,如曹家渡……开埠后一些路名,则东西向以城市名命名,南北向以省名命名。后来,出现了所在地两头地名各取一字而命名。如抗战时期修筑的真北路系真如到北新泾之路、真南路系真如到南翔之路——不明这一命名办法者,会纳闷为何真北路是南北向,而真南路却是东西向呢?
到了曹杨新村命名,此“曹”指曹家渡。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修筑的曹安路, “曹”却指代“曹杨新村”了,而“安”则代表安亭——曹杨新村到安亭的道路,称为曹安路。随着曹安路周边逐渐城市化,路两边的王家湾、严家弄等等公交站,也渐渐改成以马路为名。逐渐地,那些曹姓、王姓、严姓的本地人,与买房置业于此的人们同处一个社区。“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年代构成的人居,不断磨合变化,构成不同年代的都市纹理。(姜浩峰)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