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的”钱包,是如何被故宫掏空的?
不知从何时起,逛博物馆不再只是“隔着玻璃看文物”,而是要加上“揣着钱包买文创”。而引领这股风潮的,非故宫博物院莫属。
“入坑”第一单,得追溯到“八旗娃娃”横空出世的那个年代。那时候的故宫商店,主打一个反差萌,像是把紫禁城的古老灵魂,装进了可爱的外壳里。买了正红旗的小人放在车里,看他颠啊颠,萌得让人走不动道。
同理,还有御前侍卫手机支架,很稳妥靠谱的样子。之后,又陆续收集了御猫摆件、“朕就是这样汉子”贴纸……我朋友则激动地买过一串“朝珠耳机”,戴上它听歌,感觉自己不是在挤地铁,而是在上早朝。
这些早期的文创产品,像是放下身段、努力说着网络流行语的旧时宫人。它们成功地让我们对故宫的印象,从庄严肃穆的红墙黄瓦,变成了“感觉自己萌萌哒”。
然而钱包的劫难才刚刚开始。慢慢,故宫文创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符号复制,而是深挖文物背后的中式美学。火极一时的“故宫口红”,各种迷人中国色,我认识的女人里,就没有不买上个两三支的。
最近让我心甘情愿掏钱包的,是那套汝窑天青釉梅花旅行茶具,还有“故宫脊兽”书签。他们不再“卖萌”,而是让我的国潮DNA动了——夜读时用上一枚小书签,旅行的匆忙中泡上一壶小青柑,感觉生活节奏也回到了古时候,慢悠悠的,有几分闲情,有几分古雅。
一想到掏空我钱包的不是消费主义,而是六百年的风雅,心里竟好受多了。(阙政)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