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回仪式的“变”与“不变”
阅读提示:每一次烈士遗骸迎回仪式,都是一次民族记忆的修复,一次精神血脉的贯通。
王泠一博士是我们徐汇中学的校外辅导员和党建顾问,作为一名教师,经常听他提起参与迎接在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经历,他还投入到了相关历史谜团的破解中,这让我非常感动。在上期的《新民周刊》上,我又读到他写的《连续12年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背后》。
近年来,徐汇中学组织师生观看迎回仪式的直播。去年,学校的褚君浩院士校友中队开展了“山河带砺:一群少年迎接另一批少年”主题班会。班会上,学生们观看第十一批志愿军烈士回归的新闻视频时专注的眼神,让我意识到这个仪式的意义非常深远,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促使我们思考如何传承这种精神。
连续12年的迎回仪式中有“变”与“不变”:社会发展快,但以国家名义、最高礼遇不变;国防力量强,但和平守护的主题不变;一代代更迭,但精神血脉的传承不变。这些“不变”就是我们教育工作中要传递给下一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着烈士遗骸一起归来的,还有大量的烈士遗物。这些纽扣、子弹、钢笔、怀表,见证了鲜活的生命,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珍贵实物教材,是历史记忆的唤醒与传递。
每一次烈士遗骸迎回仪式,都是一次民族记忆的修复,一次精神血脉的贯通。我们迎接的不仅是烈士的遗骸,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徐汇中学/吴洁)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