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排头兵”这一年
阅读提示:在今天的上海,锐意改革、锐意进取、突破“老大难”的历史积袭,已成全市常态与共识。
记者|金 姬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的讲话,显示出我国政府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的决心。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作为始终承载着中央厚望和人民重托的城市,上海的一举一动格外引人关注。
2017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希望上海的同志们继续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
一年来,上海以“四个新作为”为引领,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在落实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中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瞄准“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建设,不断增强上海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吹响“再出发”号角。
自贸区改革,引发制度创新共振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2013年8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大陆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连续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都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和指示。2015年5月,在上海视察时,总书记提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2016年年底,总书记再次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对自贸区三年改革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也为自贸区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
而在2017年,自贸区是习总书记对于上海“四个新作为”提出的第一条,重要性不言而喻。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近五年来,上海自贸区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新设企业5.2万家,超过自贸区成立前20多年的总和。最近五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889.3亿美元,是上个五年的1.5倍,显然也受益于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
2017年全年,上海自贸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924.95亿元,同比增长14.85%;进出口贸易13524.8亿元,同比增长14.7%;实际使用外资70.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进入第四年,“上海自贸区速度”依旧。
根据3月8日公布的《2017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自贸试验区内新注册企业累计超过5万户,2017年实到外资、外贸进出口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40%。在以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下,自贸试验区内新兴金融机构数量达到4630个,FT账户达到7.02万个,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累计769家。
事实上,上海自贸区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成为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领跑者。 例如,面向2020年的上海自贸区3.0版方案所明确的98项改革举措已全部推开,超过76%已基本完成。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同时,上海也在学习兄弟省区市先进经验中“找差距”,大上海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商事、医疗等领域的47项审批事项,列入浦东新一轮“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原来的105个工作日压缩到最长不超过48个工作日……“上海陆续出台的新举措,就是要让企业和市民有满满的获得感。”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
在李强看来,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上海将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续加强“三区一堡”建设,在投资贸易等方面打响“自贸区速度”品牌,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
建科创中心,上海按下加速键
在今天的上海,锐意改革、锐意进取、突破“老大难”的历史积袭,已成全市常态与共识,于科创中心建设亦然——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后,上海市委很快立为“一号课题”深入调研,2015年5月《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简称“22条”)出台。随后一年,市委、市政府又连发9个配套文件落实“22条”实施细则,举全市之力、从各个方面持续推进。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作为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新作为”第二条,上海过去一年快马加鞭——
2017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在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8月7日,瞄准“世界一流”的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公布;9月,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迅速做实做强做出影响的关键支撑“张江实验室”揭牌;权威发布的2017年上海科创中心指数“创历年最大增幅”;10月,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成功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意味着可以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在黑洞边缘才能找到的极端物理条件;12月,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洋山深水港区四期码头开港运行;2018年1月,国内建造的最大集装箱船“中远海运金牛座”在外高桥正式交付……
2017年12月15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下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这是从“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至今,上海的第六轮城市总体规划。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上海2035”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在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基础上,上海的城市定位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由此形成“五个中心”的新定位。
2018年1月8日,上海共有58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占全国比例首次超过20%。据悉,2014年度以来,上海获奖占比已3次刷新纪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初步成效。
一流设施和一流项目催生一流科研成果。2017年前11个月,上海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2篇,占全国总数的24.1%。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石。从“人才20条”到升级版的“人才30条”,以及正在紧锣密鼓量身定制的人才高峰政策,上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决心从未淡化、愈加强烈。2017年底,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费林加办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手续。他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维特里希一起,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
2018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向全球郑重表态,将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引才用才政策体系,尽快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要素配置体系,让各类人才融入上海、扎根上海。
如今的上海,正推进人才高峰建设,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要不断提高创新浓度,形成创新的‘场效应’。”李强说。
绣花功夫,精细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3月5日下午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要加快补好短板,聚焦影响城市安全、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综合整治,形成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努力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要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
超大城市的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上海精细管理、精准施策,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就大有用武之地。食品安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大气、水等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控,交通违章行为的自动识别,网格化管理的上下联通等,信息技术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过去一年间,上海持续推进的旧改,让越来越多民众有“宜居”的获得感;上海实施了禁烟令取得显著效果,今年开始推广至公园;上海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持续推进;继河长制全市覆盖后,路长制也在静安区全面推行……
一件件小事,因为与市民息息相关,被政府视作大事——2017年底,贯通不久的黄浦江45公里滨江岸线,部分路段因为缺乏配套公交,让市民难以亲近。交通委调研发现问题后,很快开辟4条公交线路,及时补上了短板。日均客流超过千万人次的上海地铁,去年全面实施延时运营,每条线、每个站点的延时时刻表,都为对应的客流度身定制,精确到了分钟。
2018年1月25日,上海降下2008年以来最大一场雪。一夜风雪过后,城市银装素裹,可马路上却几乎没有一点积雪,交通甚至比平时更加顺畅。而在这份惊喜背后,是市政交通、环卫工作人员,和公安武警彻夜除冰铲雪的辛劳,也是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交上的答卷。
1月31日,上海正式发布《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目标:到2020年,上海在城市设施、环境、交通、应急(安全)等方面的常态长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城市更加有序安全干净、宜居宜业宜游,生活更加方便舒心美好。
今年是《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的第一年。上海已经明确一批重点任务,使环境更美好,街区更美丽,家园更美丽,乡村更美丽。包括:推进中小河道治理,基本消除黑臭,打造河畅、水清、面洁、岸绿的水环境;开展架空线整治,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推进乱设摊、乱占道、乱设广告、乱张贴、乱抛物治理;逐步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住宅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4000台使用满15年住宅电梯安全评估;配套完善农村标准卫生室、事务代理室、文化活动室、为农服务站、便民农家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一切工作都应该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李强说,要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使上海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
从严治党 纵深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部署。要把严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压实压紧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督促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作为党的诞生地的上海,要当好新时代的排头兵、先行者,必须在全面从严治党上走在前列。
从严治党,上海早有多个“率先”:率先开始对拟提任市管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进行查核,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的规定(试行)》……如今,上海每年约有3.5万名副处级或相当于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申报个人有关事项;每年按照20%的比例对填报亲属无经商办企业行为的领导干部进行抽查核实。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伟大号召。中共一大会址一跃成为国内红色旅游景区热度首位的景点。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共一大会址当年参观人数累计832675人,老人、青年、孩子,军人、公务员、教师甚至国际友人纷纷抵达这一“红色圣地”,回顾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汲取“不忘初心”的力量。
过去一年,在党中央和中央纪委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共同努力下,上海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例如,2017年8月1日,中共上海市委发布了“城市基层党建20条”,目标到2020年,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
上海还开展了全市处级及以下干部本人经商办企业行为专项整治,查核分析、从严整改329家单位的558名处级以下(含处级)干部本人经商办企业情况。此外,上海探索建立了“四责协同”机制,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并以强有力的问责倒逼责任落实。2017年,上海全市共对50个违纪问题、83人实施责任追究。
正如李强所强调的:“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是一座有着特殊使命的城市,所以我们必须登高望远,以清醒坚定担当时代重任。”
大调研 再出发
2017年12月,上海市委举行了学习讨论会,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指出,上海要构建全球卓越城市,既要长远谋划,做出长期努力,更要立足当前下功夫,尽快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这四大品牌。
虽然这是在2017年年末才提出的要求,但上海已经在过去一年取得丰硕成果。
以“上海制造”为例,2017年上海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工程、工业强基建设,发布人工智能发展意见,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制定实施高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意见等创新性政策,推动技改审批改革,加快调整转型结合,全年新制造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7%,增速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
2017年上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工业总产值、利润等指标均创七年新高。据悉,上海市经信委正在编制上海制造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将特别注重“上海制造”高精尖的属性要求,突出质量标准的优先导向,体现智能融合的时代特点,创新绿色集约的发展路径。
上海市商务委也表示,上海将制定实施《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消费城市的建设,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今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开幕,这将是一次全方位体现上海品牌实力的“秀场”:把全世界优质产品和服务贸易通过高效、便捷、安全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是“上海服务”;展会所带来的商品流、人流、信息流的大增,是打造“上海购物”、提振“上海制造”的绝佳契机;而展会本身所带动的影响力,又将把“上海文化”这块“金名片”擦得更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此,上海2018年开展为期一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努力做到调研主体、调研对象两个“全覆盖”。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早在此次大调研正式启动之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在不同场合,反复提及这句话。据悉,2018年1-2月,上海全市参与大调研的各级调研主体共1464个,共开展各种形式的调研11.96万次,调研对象52.1万个,共收集问题11.1万个,其中已解决4.9万个,收到建议4.4万条。
在上海,各地区和部门的大调研都建立了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解决清单、制度清单,一方面,“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另一方面,把基层探索的有益经验固化、提升、复制,研究普遍性问题的解决思路,有的放矢,形成有效制度供给。
统计显示,目前主要问题集中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电力负荷不足、业委会权力过大不受监督、中心城区养老床位紧张、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企业网上查重名实际成功率偏低、小微企业招工难、崇明长江隧桥收费高、9号线等通往郊区的轨交运能亟待提升等问题。
两个多月来,上海各级干部纷纷扎进基层大调研,拿着调研得来的数据、实情、问题,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比差距找短板,梳理“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工作再务实,以饱满的精神、优异的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光荣使命,也是新时代出给我们的历史考题。”李强说,“上海要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赓续改革开放的宏图大业,共同谱写新时代上海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