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新城市邻里:市民中心里的“秘密”

日期:2019-12-2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古北市民中心刚成立时,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一开始并没有什么人气。能级提升以后,为老百姓办的事情越来越多,提供的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多,更加贴近实际,人气自然来就旺起来。
作者|金 姬

  心的人会发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年考察上海时,喜欢深入基层,而他选择的地点往往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社区公共空间——2019年11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的第二站,来到了位于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社区内的市民中心,了解社区治理与服务情况。而在一年前的2018年11月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与居民和社区工作者亲切交谈,并叮嘱工作人员,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他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

  无论是长宁区的市民中心,还是虹口的市民驿站,都是上海各区紧扣“社会治理”这一命题而建造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各区因地制宜,侧重内容略有不同,因此在上海16个区诞生了13种不同称呼的社区公共空间——徐汇的邻里汇、闵行的邻里中心、杨浦的睦邻中心、浦东的家门口服务站、黄浦的零距离、嘉定的客堂汇、奉贤的生活驿站、松江的“好邻居”社区服务站、普陀的片区和宝山的公共客厅等。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对于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而言,要想实现“绣花”般精细治理,既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硬核”科技,更需要各级干部用心用情,在为民服务方面精益求精。上海,正按照总书记的嘱托,积极探索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子。像市民中心这样的基层活动空间,反映着上海在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的探索,也为中国城市高水平治理打造“上海样板”。


“国际客厅”,每月迎客6000人


  坐落于长宁区富贵东道99号的古北市民中心,可能是上海最能体现“卓越全球城市”的社区公共空间。古北市民中心服务的古北社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阡陌纵横的农田边,诞生了上海第一代国际社区。20多年后的今天,古北社区占地2.02平方公里,包含42个居民小区。社区3.2万人口中51%为境外人员,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上海外国人密度最高的居民区,被称为“小小联合国”。

  古北社区的第二张“名片”,是“服务型”。社区东侧的古北市民中心,面积约2500平方米,共三层楼。一楼设有虹桥海外人才荟境外人员服务站、移民融入服务站、国学教室;二楼开设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融情客厅”;三楼设有老年助餐点、书画教室、市民议事厅以及彩虹之桥志愿者服务中心。

  自2013年9月启动以来,古北市民中心集事务受理、生活服务、文化交流、社区共治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立足古北、辐射虹桥,为生活和工作在古北的中外人士打造一个便利、温馨、精彩、融合的市民之家。目前,中心每月接待服务6000余人次。

  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成丽娴就把办公室设在古北市民中心一楼,她对《新民周刊》坦言,古北市民中心刚成立时,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一开始并没有什么人气。能级提升以后,为老百姓办的事情越来越多,提供的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多,更加贴近实际,人气自然也就旺起来。

  在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研究员看来,市民中心是满足人民新需求的一个平台。他对《新民周刊》表示:“做好市民中心,首先要分析市民的需求有哪些变化,这个很重要。根据需求的变化去设计和完善市民中心的功能,这样才能办得好。”

  刚开始几年,古北市民中心搞了不少活动,吸引了不少国际居民。日韩人士想学中文,古北市民中心开了中文课,坚持到现在;外籍居民想学中国传统乐器,古北市民中心就开了古筝课……中心每年针对中国四大传统佳节和西方万圣节、圣诞节六大节日主题,定期搞活动,让外籍人士在这里宾至如归。

  成丽娴表示,社区搞活动就是要“抓小抓老”——吸引了小孩子就会把家长请过来,吸引了老人就可以把他们的子女也带过来。而古北市民中心还有针对全职太太的活动,算是年龄段全覆盖了。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唐有财副教授对《新民周刊》表示,市民中心的空间,就是希望吸引更多人过来,形成睦邻友好的气氛。“这样一个公共空间,人来得越多,价值越大。”


升级版服务中心,事务受理搬到家门口


  2018年,虹桥街道总结古北市民中心前5年的运作实践时,发现还存在一些短板,如对境外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服务上还停留在公益参与和文化融入上,与国际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差异;在激活社区自治和共治细胞参与国际社区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古北市民中心的短板,也体现了上海基层治理空间的不足。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赵勇教授对《新民周刊》表示,“上海的市民中心基层探索在全国属于前列,上海做了很多,但创新性还不够。”在他看来,市民中心除了提升民众所需要的服务以外,还要提供多元服务。

  为此,2018年年初,虹桥街道结合“大调研”,在居民、团队、社会组织和社区单位中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居民谈到,古北市民中心的环境很好,“高大上”,但缺少家的温馨,办公室过于隐蔽,有时候找不到人。

  针对短板,古北市民中心功能提升为如今的2.0版本,即聚焦2大领域(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提升事务受理、生活服务、文化交流、社区共治4大功能,拓展9个公共空间。

  升级再造后的古北市民中心在聚焦公共服务领域方面提升6大公共空间:事务受理板块之虹桥海外人才荟空间;生活服务板块之美好生活服务站空间;文化交流板块是主导“融之情”文化品牌,提升三个融情空间:融情展厅、融情客厅、融情书苑;多语种导览导示系统的空间。而在聚焦社区治理领域方面则提升3大公共空间:虹桥街道社会组织指导中心、彩虹之桥志愿服务中心、市民议事厅。

  作为“美好生活服务站”,古北市民中心引进了生活类、医疗类、法务类等一批专业机构。这里的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引入了机器人烹饪,老年人优惠价18元/客,每客“五件套”:一份米饭、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

  虹桥海外人才荟(古北市民中心站)则是这里最大的特色——这是长宁区虹桥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在社区的延伸窗口,是首家在社区设立的由社会组织参与运行的海外人才服务平台,为境外人士提供最直观的外国人来华工作和生活政策解读和指引。人才荟的另一大特点是通过引进社会组织为境外人士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据悉,虹桥海外人才荟目前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颇具特色的“三站合一”服务:境外人员服务站、移民融入服务站、美好生活服务站,为海内外人才免费提供出入境政策、港澳台、境外人员住宿登记等12项业务办理和咨询。

  例如,“移民融入服务站”力争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他们涉外的税务、涉外的法律、涉外婚姻、涉外公证。搭建移民融入服务站是非常好的,通过这样的平台把政府的资源、社会的资源都链接到这个平台上来,为这些外籍人士提供从生活到工作、到融入各方面的服务。”成丽娴透露。此外,虹桥海外人才荟从2019年3月开始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8个月来办理量100多起。虽然业务量不多,但每天都有人来咨询。

  成丽娴表示,古北市民中心还在考虑引入汉语水平考试(HSK)培训,并在这里设考点,方便对中文感兴趣的外籍居民。

  可以说,只要这里的国际居民有需求,古北市民中心就尽可能想办法,让这个“小小联合国”的老百姓有着满满的获得感。


居委会里的多国籍议事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1月2日考察古北市民中心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正在进行。习近平同参加征询会的中外居民亲切交谈,详细询问法律草案的意见征集工作情况。习近平强调,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继续作贡献。

  事实上,古北市民中心所在的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是全国第一个涉外居民委员会。根据涉外居民区的情况特点,荣华居委会总结形成了“荣华涉外社区工作法”,成为全国首个涉外居民区工作法,涵盖服务推进、契约管理、民主参与、协同共治等多个层面。

  2013年9月,古北市民议事厅在荣华居民区成立,为国内外居民提供了及时反馈意见、解决问题、传播信息的直接渠道。无论是中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能在小小议事厅各抒己见,参与社区治理。

  当时,热心社区事务的中外居民牵头逐步探索出“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议、跟踪监视”的市民议事厅运作规则。居民自主“点单”,议事厅集中议事“审单”,党组织把关,有关部门将根据具体情况最终“买单”。得益于这种民主、高效的运作模式,“洋议事员”参与社区工作、服务社区公益可谓事半功倍。

  长宁区虹桥街道自治办主任舒骏告诉《新民周刊》,市民议事厅在本土议事员和境外特邀议事员通力合作下,发挥不同国籍议事员在联系多元居民群体方面的特有优势,目前形成了三级架构——通过“小区议事员—区块议事员—核心议事员”由下至上鼓励社区居民开展民主协商,积极为社区治理献言献策。

  据舒骏透露,从2016年的《古北社区外籍居民常见法律问题三十问》(中英日韩四种语言)到2018年的《涉外社区法律服务一本通》,这些古北社区自己编撰的惠民手册,都由“洋议事员”提供了翻译方面的协助工作。

  目前,核心议事员有9人,其中5个来自居委会,另外四个是境外居民,分别来自菲律宾、西班牙、日本和中国台湾。“按照居委会条例,境外人士不能加入居委会,但国际社区的居委会工作需要倾听境外人士的建议,所以设置了这样一个机构。”舒骏解释说。

  以社区治理难点之一的垃圾分类为例,早在2017年底垃圾分类就被列为议事内容,“洋议事员”带头参与垃圾分类,一些外籍居民还将自己国家的垃圾分类经验带到社区中。

  而在2018年,有关垃圾分类的问题在古北市民中心附近的8个小区开了147场协调会,不同小区的过渡方案也不同,充分体现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最终保证垃圾分类工作在2019年7月正式全面开展。

  如今,古北市民中心提供印有汉语、英语、日语、韩语的垃圾分类说明及小窍门,还借鉴北欧的湿垃圾堆肥经验,将湿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反哺小区绿化。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全国人大法工委在古北社区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这是全国四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试点之一,也是上海唯一的一个试点。而古北基层立法点收集到的国际声音直通上海市人大。

  据悉,古北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一年就完成了《反家庭暴力法(草案)》《慈善法(草案)》等4批次7部法律的意见征询工作,归纳整理各类意见建议100余条。而最近一次倾听民意,就是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一些居住在古北的国际友人提出了自己国家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和经验。

  据统计,四年来,古北社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共有1800余人次先后参与立法意见征询,成为畅通社情民意的“直通车”。

  古北市民中心,在提升街区国际化、服务便利性、社区参与度、治理精细化、居民满意度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也为其他街道社区提供了参考经验。而上海的市民中心,也成为城市治理中的人文风景线。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