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一代代中国美术工作者以笔墨丹青追魂摄魄, 记录百年巨变、描绘百年党史,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之作

美术作品中的百年党史

日期:2021-06-2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撰稿|王悦阳


  一代代中国美术工作者以笔墨丹青追魂摄魄,记录百年巨变、描绘百年党史,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之作。生于斯、长于斯的众多中国美术工作者,自觉投入到记录和描绘这场百年大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将我们党伟大历史征程凝聚于壮阔恢宏的丹青画卷,通过具有史诗品格、震撼心灵的美术经典,塑造人物、表现历史、描绘现实,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生动注脚。

  石鲁的《转战陕北》,陈逸飞、魏景山的《攻占总统府》,程十发的《歌唱祖国的春天》,傅抱石与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一幅幅丹青翰墨,展现百年党史。从艰难启航到决胜时刻,从漫漫长征到改革大潮,从风雨兼程到国富民强,每一幅画作,都展现了百年来一幕幕经典场景。可以说,几代艺术家紧跟时代步伐留下的美术经典作品,再现了中国共产党10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这些作品如同历史之镜,照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走过的苦难辉煌,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人性之美。

  以画为体,以史为魂,这些艺术佳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提振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展现出强健的艺术生命力。


初心

乐震文/绘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它既是上海最具特色的弄堂文化代表,也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交融的城市记忆与历史文脉。

  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贝勒路树德里的一幢坐北朝南,沿街砖木结构的旧式石库门一层客厅中召开,此次会议宣布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画家乐震文用细腻传神的画笔,清新淡雅的色彩,生动描绘了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貌——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有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门楣上部有拱形堆塑花饰,四周郁郁葱葱的梧桐树,既点出了环境,也表现了中国革命在此萌芽、生发。

  这座石库门建筑原是出席中共一大的上海代表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所。新中国成立后,会址按原貌修复,室内布置维持了当年的原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井冈山

陈家泠/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教育、改造工作,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

  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4军会师。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根据地不断扩大。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

  画家陈家泠描绘的《井冈山》气势壮阔,雄健豪放,全图以五幅竖构图拼接而成,中景处作井冈主峰,郁郁葱葱,气象万千,瀑布飞流、苍翠叠嶂,全图以精湛的笔墨,浓烈的色彩,雄壮的构图展现井冈群峰,沟壑纹理排列肃整 ;又于远景处留白以示氤氲云气,苍苍茫茫,不仅注意以浓淡笔墨区分前后关系,更增添了画面的厚重感和体积感,景物的层次性和空间节奏也得到了加强,生动地表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高路入云端”的雄奇面貌,既有传统中国画笔墨气韵,又不乏现代之感。这是生长于旧中国,成才于新时代,成名于改革开放时期的老画家,对中国共产党最诚挚的讴歌与礼赞。


西行漫记

汪家芳/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精神内涵,生动阐释了长征精神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

  画家汪家芳描绘的宏篇巨作《西行漫记》,表现的正是长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此图尺幅巨大,笔墨精到,气势雄伟,充满画面的震撼力与笔墨的感染力,令人过目难忘。

  数十年来,描绘长征的艺术作品不胜枚举。汪家芳以水墨为之,将其擅长的大场面构图,与精到的勾皴、渲染、烘托之笔墨技法相结合,展现了红军克服千难万险,历经千山万水,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在望,红旗招展,意气风发,革命的队伍即将抵达延安的历史性一刻,生动、传神、细腻地将大场面与其所擅长的山水场景相结合,一一展现于画笔之下,可谓融合山水、人物于一体的中国画力作,既具有传统笔墨的韵味,又不乏现代构成的画面,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气质,更体现出毛主席《长征》一诗中人类征服自己、征服自然的宏大气魄。


转战陕北

石鲁/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幅当代国画鸿篇巨制,无数观众曾被这幅作品深深地吸引。阔笔大墨的墚塬,如群峰屹立于眼前,震撼心灵并给人以崇高之感。毛泽东雕塑般雄立于众山之中,令人高山仰止,心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慨。它是一幅画,又仿佛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壮美史诗。它就是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的名作《转战陕北》。

  转战陕北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西北战场最为艰难的战略决断,从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4日离开陕北,为时一年零五天。

  《转战陕北》一图是1959年初春,石鲁应全国美协调邀,进京参加首都十大建筑中的美术创作活动,受命完成的。此画表现的历史背景是在西北战场,以胡宗南为首,集中大批精锐部队,进攻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在敌方暂处优势的情况下,毛主席、党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牵上胡宗南的鼻子转战陕北,利用陕北的山沟和人民汪洋大海,以一年多的时间,把敌人拖瘦,拖垮,各个消灭之。以著名的“三大战役”扭转了形势,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作为“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对陕北的战斗生活是很熟悉的。起初他画了很多草图,大多是一些情节具体的转战场面。人马很多,有领袖人物,有战士、警卫员,有马、担架。不是爬山,就是趟河水。生活气息虽然很浓,但总感到不够理想,并不满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闭门构思,最终他拿出了一幅很不一般的构图:“我要通过下一盘棋的艺术效果来表现毛主席的‘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伟大主题。”最终的构图,仿佛一张大型陕北山水风景画,全是山头沟壑,未画一兵一卒,处于正方形构图对角线交叉处的毛主席形象,类似一般的山水画点景人物大小。后来连毛主席身旁的其他几位有关领导人也给去掉了,只露出半身的警卫员和毛主席坐骑。画的虽然是历史画,但采用的是“大写意”手法。

  可以说,《转战陕北》尺幅并不惊人,却删繁就简,以高山仰止的恢弘构图,着重烘托革命领袖运筹帷幄、胸中自有百万雄兵的生动形象,而转战陕北的千军万马,仿佛就隐藏在层峦叠嶂之间,画家最终以老辣的笔墨,精彩的构思,生动的表现,使之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一幅经典名作。


攻占总统府

陈逸飞、魏景山 /绘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中国人民解放军冲进“总统府”,战士们把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扯下来,换上一面我军冲锋的红旗,南京宣告解放!

  这是一个值得历史永远铭刻的伟大时刻。

  1977年,画家陈逸飞、魏景山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创作了油画作品《攻占总统府》,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该画作展现了宏大的历史场面,塑造了一组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性格的普通战士群像。画面具有浓郁历史感和使命感,形象的真实性、独特的表现魅力和审美追求交织在一起,使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日后在国际艺坛上大放异彩的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成名作与代表作之一。

  这幅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用艺术的手段记录了新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时刻,而且在于它的构思与手法,走出了之前脸谱化、公式化的刻画套路,探讨写实语言与形式的完美,使得画作有着开风气之先的地位。


歌唱祖国的春天

程十发 /绘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画家程十发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56年下半年,程十发受命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备与建设,并被正式聘为专职画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工作。

  在这一时期,程十发创作较多的都是政治题材作品:《毛主席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向毛主席报喜》等等。难能可贵的是,程十发往往能通过自己独具匠心的艺术思考和精湛的笔墨技法,将原本形式化的作品画得生动鲜活,充满趣味。

  创作于1956年,并在1957年获得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的《歌唱祖国的春天》,画家饱含深情地描绘了家乡松江的巨大变化,一棵桃树之下,农村老妪引吭高歌,赞美祖国的飞速建设。军人、干部与群众围坐一起,仔细聆听,会心而笑。不远处的佘山上,立起了根根电缆,古邑面貌焕然一新……这样融山水、花卉与人物为一体的佳作,不仅巧妙地表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国画技巧,而立意更是高妙。

  这是一幅写实的春之合唱。从作品看,主声部来自画面中心的老妈妈,尽管绘画不能表达出声音,但作为无声诗,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老妈妈的如春光般明媚透亮的歌声。第二个声部来自自然,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无不宣告着春到田间。第三个声部来自围坐的人群,他们舒展的身姿,惬意的神情透露着心里荡漾的和煦春风。这幅作品直接呼应当时的火红年代,这在此前的国画中相当少见。

  1956年的确是新中国成立最初十年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要在艺术创作上“百花齐放”,在学术研究中“百家争鸣”。1956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作为青年画家程十发感受到了一股宽松的氛围,艺术活动由此活跃起来的。

  这不仅是整个艺术界的春天,也是他个人的春天。《歌唱祖国的春天》获得了1957年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一等奖,同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获得了文化部组织的去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考察的机会。这次云南之行,开启了日后程十发艺术创作中的恢弘篇章。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关山月/绘



  1959年5月,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中国画的任务。当时,作为江苏画院的院长,傅抱石刚从韶山作画归来,关山月则访欧回国不久。这个任务要“体现出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的词意”,而巨大的幅面也是历史上空前的。在绘制过程中,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创作都给予了具体的指示和意见。

  《江山如此多娇》以淋漓的笔墨概括地表现了白雪皑皑的西北高原、郁郁葱葱的江南大地,以及祖国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壮丽河山;既表现了地理上的东西南北,也涵纳了季节中的春夏秋冬,加上东海喷涌而出的一轮红日,确实气势磅礴,意境深邃。

  这幅画可以说是傅抱石的浪漫情怀和关山月的写实风格珠联璧合。

  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不但拥有巨大的画面,同时采用了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很好地表现了毛泽东那一代革命家的英雄品格与浪漫情怀。它启发了许多中国画家的创作思路,为当时处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画家开拓了创作题材和新图式。

  更难得的是,画中“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字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再请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正宇放大描到画面上,而印章“江山如此多娇”则由时任国务院办公厅主任齐燕铭刻而成,这也是毛泽东主席唯一亲笔题词的一件美术作品,意义深远。


上海港

陆俨少/绘



  自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新国画运动,一直在讨论和探索如何改革传统国画,使之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当时正值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祖国山川,画师们充满了创作激情。但是,如何将工厂、起重机等现代符号融于传统国画之中,这对画院画师来说是一种新鲜而具有挑战的尝试。

  《上海港》是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陆俨少1966年创作的作品,画中大型货轮停靠在繁忙的上海港码头上,车流穿梭不息地运输货物,轮船烟囱蒸腾出的烟气飘耸入云,远处黄浦江畔鳞次栉比的外滩建筑在云水之间若隐若现。钢铁货轮、城市楼房、马路汽车的线性结构和朦胧缥缈的烟气、云水形成了对比。画师抓住了这一生动的瞬间,用画笔记录下港口繁忙的景象。

  正如画家傅抱石所指出的那样:“伟大祖国的大好形势和美好、幸福的远景,深深地教育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它绝不是苏东坡说的‘烟耶云耶远莫知’那样,而是大家从亲眼得见、亲耳所闻的活生生的现实中加以肯定的……现实的教育,思想的变化。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

  面对新时代、新发展,原本擅长描绘浅山近水、杨柳寒鸦的老艺术家们,通过深入生活,感受时代变迁,真心地体会到,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有助于理解传统,从而正确地继承传统;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

  笔墨技法,不仅仅源自生活并服从一定的主题内容,同时它又是时代的脉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反映。“时代变了,生活、感情也跟着变了,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之上,大胆地赋以新的生命,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换句话,就是不能不要求‘变’。”

  这一时期,诞生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国画”,笔墨艺术精湛的艺术家们,从现实生活中找寻创作元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用五彩画笔描绘出了《祖国万岁》(齐白石)、《北平和平解放》(叶浅予)、《带鱼丰收》(张大壮)、《红岩》(钱松岩)、《长江》(吴冠中)、《大炼钢铁》(谢之光)、《粒粒皆辛苦》(方增先)等一系列优秀的山水、花鸟、人物画精品,为那个如火如荼的火红年代,留下最生动的记忆与最感人的画面。


原子弹爆炸

吴湖帆/绘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无人区,随着一声惊天巨响,刹那间飞沙走石,天地轰鸣,一颗巨大的蘑菇云在广袤的戈壁滩上翻滚而起,宣告我国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了。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爆炸试验成功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对于刚刚饱受了三年饥荒灾害的中国人民来说,这一震天巨爆所带来的巨大振奋力量,是难以形容的。而这张原子弹爆炸后蘑菇云翻腾景象的照片,也被作为反映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标志性画面,被印刷出版于各类宣传刊物上。

  古稀之年的老画家吴湖帆得知此消息后,激动不已,兴奋之余,他一连看了数场专题纪录片,当见到荧幕上原子弹爆炸一刻那冲霄而起的烟云巨柱时,吴湖帆被这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震撼了。吴湖帆大受感染,强烈的创作欲望也被激发了起来。

  数十年来,作为海上画坛领军人物与一代宗师,吴湖帆始终是传统画家的代表人物,其擅画山水,亦擅绘花卉,兼工书法。特别是山水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复合画风独树一帜,尤以融水墨烘染与青绿设色于一体的画法,高古、雅致、富贵、清新,最具代表性。

  就是这样一位盛名远播的大画家,表现这一恢宏场景的时候犯了难。虽然早已熟谙各类传统技法,可是这次所要画的,是之前从未有人画过的新事物。怎么去画?怎么才能画得好?他冷静沉思了许久,又反复查看了《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上的彩色照片。经过数月的酝酿和实验,吴湖帆对整个场景的色调有了一个清晰的认定,对原子弹爆炸时的烟云形态也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他充分发挥自己擅长描写山间云气的特长,并加以灵活变化,终于在1965年夏天创造性地以没骨烘染的技法描绘出了原子弹爆炸瞬间的恢宏场面。

  今天,再看这幅画作,依然会觉得感动和震撼。


海上揽胜

张弛/绘



  2009年,为迎接2010上海世博会,德高望重的画坛泰斗陈佩秋先生推荐画家张弛绘制献礼画卷《海上揽胜》。接到任务后,张弛攀山、渡水、登高楼、过大街、访世博园、入名胜古迹,凡能代表上海景色的,她都作过实地写生。

  从黄浦江源头清澈的水流起头,河水穿过安吉大竹海,绕过松江方塔,进入大虹桥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越过延安高架路两边的建筑群,来到世博园,再越过外滩,越过陆家嘴东方明珠,穿过浩瀚长江,进入崇明岛,最后以湿地边休闲嬉水的水牛家族、翱翔蓝天的小鸟结尾。长卷以绿色为主基调,虚实相间,秀丽润泽,情景交融,形神合一,树草苍翠,建筑厚重,相得益彰,诗意盎然,有着音乐感和节奏感,表现了人类源于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心灵和谐相处的世博会主题。

  张弛画这幅长卷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向“天人合一”古老哲学回归的过程。这幅画,在似与不似之间描绘了大上海的美,也展露出创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展露出画家对自然宇宙的观念及自身精神境界。

  201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庆,张弛又一次全身心投入到《海上揽胜》的修改、补充之中,要将这十年来上海全新的变化与发展,一一收入笔端,为祖国的生日献礼。如今,这卷长达70米的宏篇巨作已由画家捐赠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永久珍藏。

  沿着《海上揽胜》自西向东的目光,张弛带着观众穿过上海的大街小巷,跟随着烟雾浩渺的浦江流水,一同领略来自城市高度——建筑地标、城市深度——文化历史地标、城市生态——自然之景所共同汇集而成的繁华安泰,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笔墨当随时代”。当笔法诗意的水墨遇到一座有很多未来属性的城市,会有怎样的幻变?烟雾浩渺的浦江流水,绚丽璀璨的两岸风光,承载着上海的奋斗激情与“中国梦”……可以说,《海上揽胜》全卷以国画山水形式描绘了上海城市建设成就以及繁华安泰的时代面貌,展现上海城市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筚路蓝缕,日新月异,不忘初心,走向辉煌的恢宏气韵与壮美诗篇。(撰稿 王悦阳)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