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博物馆里的黑科技

日期:2025-05-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从虚拟导览、场景还原到互动体验等各个方面,通过虚拟现实、裸眼3D、数字图形技术、人工智能生成等手段,“文博+科技”的融合展览,正在为博物馆的展陈叙事带来更多可能性。
记者|陈 冰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游客最多的地方之一,一定是博物馆。从明星到素人,都爱去博物馆感受国宝重器的审美熏陶。博物馆里的每件藏品,都在诉说着无声的故事。每种图案、每个纹样,都见证着上千年的历史。

  如果没有贾湖骨笛,我们不会知道9000年前,一只白鹤死去,翅骨被做成七声音阶的笛子;如果没有西周祭器何尊,我们不会看到早在3000年前,祖先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神奇土地写下了:宅兹中国。

  从虚拟导览、场景还原到互动体验等各个方面,通过虚拟现实、裸眼3D、数字图形技术、人工智能生成等手段,“文博+科技”的融合展览,正在为博物馆的展陈叙事带来更多可能性。当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科技书写江南新韵



“山水江南”数字展。


  “中国古代艺术臻品系列数字展”首展——《山水江南》自去年6月26日起向公众开放以来,一直颇受欢迎。这个数字展馆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二楼,是一个没有实物展品陈列的数字化体验空间。

  《山水江南》沉浸式数字艺术展结合中国古典绘画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对馆藏重点绘画类文物进行深入浅出解读和丰润灵动诠释,与上博东馆中国历代绘画馆常设展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

  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幻维数码团队,历时四年,依据历朝遗存的肖像画和典籍,制作了16位中国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南派山水画大师数字人形象。从数百幅书画馆藏中,选取了董源、巨然等12位山水画大师的15幅作品。

  在将近18分钟的光影沉浸体验中,观众跟随着“数字人董其昌”的视角,以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的山水画论与诗为起点,开启一次从五代至清代的五朝江南文人画之旅,让观众在光影交织间,品味江南山水的韵律与风情,感悟中国山水江南的人文精神。工作人员告知,展厅内几乎所有细节元素都有据可查。视频里的房子、石头、小舟以及人物等元素都是来自宋代绘画作品。

  音乐是《山水江南》的点睛之笔。设计者根据不同朝代、不同特色,依次以古琴、笛箫、编钟、丝竹及近现代民乐为各朝代不同的气质定调,并结合诗歌、吟唱及自然拟声等音效,呈现每个朝代的不同面貌。

  此外,《山水江南》的交互性还很强。屏幕里山水作品绵延展开,地面上时而群鱼戏水、荷花摇曳,时而落英缤纷、溪水潺潺。抓小鱼、追落花,观众仿佛成为画中之人,置身于山水之间。

  “这些交互的延展性,可以让观众更接近画家作画时候的处境和环境,真正能够进入山水之间,来触摸文人之心。”《山水江南》数字展项目主策划范祎雯说。

  无独有偶,当全国87%的博物馆还在用玻璃展柜讲故事时,辽宁博物馆用2000平方米打造了一个沉浸式数字展厅,将中式美学和现代科技结合,让人们体验了一把穿越千年的唐宋风华。

  当你进入簪花仕女图时,在沉浸式全息剧场里,只需用指尖轻扫墙面,AI算法加红外成像会让唐代贵妇的云鬓随动作散开重组;270度的环影投幕加空间定位系统,不仅构建了大唐宫廷场景,还实现了移步换景,再加上AI的加持,可以体感捕捉,复现唐代妆容体验,并且可以手势识别激活文物解读;在青铜器展区,则利用全息投影将玉器3D悬浮影像呈现,全息沙盘骤然升起,长安城108坊市就在你脚下发光。更让人震撼的是,数字沉浸厅的360度环幕,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的唐诗宋词,苏轼的墨迹在虚空中游走,李清照的愁绪化作星河,AR、裸眼3D、全息投影……这些设计不再是科技的简单堆砌,而是用数字语法重构了格物致知的东方美学。当我们在评论区写下“欲买桂花同载酒”,博物馆的AI导览员已在云端生成专属的宋词回复,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浪漫的形态吧!


大空间沉浸式体验风靡全球




“消失的法老”沉浸式体验。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大空间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也在文博领域兴起,文博数字展览正在迈进新阶段。

  《消失的法老》自2023年5月首次登陆上海以来,在11个月内吸引了超过10万名观众到场体验,是商业运营较为成功的沉浸式数字展览。2024年7月,《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重返上海,吸引不少年轻人打卡体验。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可容纳100位观众同时体验,这里也是全球观众接待能力最强的《消失的法老》展厅。

  展厅里,观众穿戴专属VR 头显设备,在无实物的空间里前行探索。而在虚拟世界里,观众正在导游的带领下了解胡夫金字塔的内部构造和历史脉络,探索从未向公众开放的神秘区域,还可以体验攀登金字塔顶部俯瞰吉萨高原全景的刺激感。

  “奇妙”“震撼”“真实”是很多体验者给出的评价。“它真正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跨越了历史和地理所没有办法企及的区域,让人感受到了文物展示的全新体验。”一位观众如是说。

  最近几年,河南文博屡屡出圈。2021年《唐宫夜宴》在河南卫视春晚亮相以后,一夜爆红,现在已经成为河南广电的超级大IP。2025年伊始,《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在河南博物院揭开神秘面纱。“看哭了!不敢信馆藏珍宝竟然‘活’了!”“好神奇!像在玩真人穿越游戏!”“太美啦!盛唐的壮丽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

  诚如观众所言,与其说这是一场展览,不如说这更像一场大型实景真人游戏。剧情设置的主线任务里,观众的身份是一个文物修复实习生,要和唐小妹一起寻找一件失落的宝物。

河南文博《唐宫夜宴》。


  据称《唐宫夜宴》XR沉浸展的头显设备每台近万元,极度逼真的场景以及高密度的像素设置,让人们在戴上眼镜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洛阳真切的风华正茂!

  40分钟的剧情中,我们能欣赏唐代洛阳城南市酒肆、洛河水岸、应天门等10个场景的超100个古建景观,每一个场景都精准复原了当时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

  随着场景切换,人们来到了唐代乐师安金藏的大宅、乘坐“电梯”下到了修建大佛的密室,又坐上了大船畅游洛河、看洛城夜景被灯火点亮,还在飞毯上以高空视角,俯瞰胡姬跳舞,赏乐班吹奏弹唱,好不快活。

  当然,最激动的要数在城门上,见证李白和杜甫那次“伟大的相遇”,零距离和大诗人把酒言欢,这种交互体验,无疑是任何3D电影和游戏都给不了的。

  展览中还有不少来自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凤首箜篌、武则天金简、李白《上阳台帖》、胡腾舞俑……众多珍贵文物通过数字影像的方式与观众见面,并融入在整个游览的动线之中,与情节巧妙结合。很多看过展的观众都表示太有意思了,想“二刷”,更有人表示,需要到博物馆里再仔细看看其中的文物……


博物馆解锁考古秘籍


  与重视文物,以收藏为导向的传统博物馆相比,如今的现代博物馆正在借助数字技术,转向以“教育”和“互动体验”为导向的展陈趋势。如何将传统的文物展示转变为多元的互动体验,沉浸式数字体验展正在成为文博行业新的探索方向。

  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古代文明探索宫” 的田野考古模拟现场,体验者可以在“完美地层墙”上寻找不同时代的文物遗存,在“模拟遗迹”体验考古现场发掘、文物研究。

  地层,作为历史的载体,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地球的沧桑变迁。随着它的脉络,人们可以一步步探寻地球深层的秘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体验者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考古学专业术语“地层墙”。

  在文物“检查室”和文物“手术室”,小朋友们化身小小修复师,通过体验各种模拟文物检测设备,了解文物保护修复的常见检测技术。在水下考古区,利用人机交互技术的无人艇探测设备也吸引了不少孩子驻足观赏,他们控制无人艇在“水面”上自由航行,体验水下探测的奥秘。

  在这里,他们可以修复花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充满实践性和趣味性的考古体验跟传统博物馆里对着文物“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模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首都北京重要的考古文博打卡地之一,中国考古博物馆在这个五一假期,不仅特别推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活动,把最新的考古成果向观众普及,还上新了一大波文物,推出“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展厅内用动画演示商代车马组成构件和使用场景,数字技术重现1万年前人们的定居生活场景,裸眼3D呈现3000多年前的殷墟妇好墓出土文物,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展柜前,一曲悠扬笛音飘然而来。展柜旁的声音体验装置,为观众带来了来自新石器时代的声音,它播放的《梁祝》《小白菜》《沂蒙山小调》等经典乐曲,都是由一支保存完好的贾湖骨笛吹奏录制的。

  事实上,用科技手段“复活”沉睡文物,在博物馆里考古正在成为一种新形态。在这里,公众不仅可以学习到地层学、类型学等专业知识,还能深入了解墓葬、建筑遗址等考古现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高科技的加持之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正在成为现实。记者|陈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