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出口转内销,重塑国际贸易格局

日期:2025-05-2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本质上,因中国经济体量之大,由“出口转内销”最终撬动的,一定不仅仅是几条大黄鱼,而是国际贸易格局的重塑。
主笔|姜浩峰


  “大黄鱼要?”

  “啥价钿?”

  “大的120元3条,特大的80元一条。”

  5月6日下午,在位于上海普陀区的环球港B2中央大厅的出口商品展销会上,刚准备到楼上“海上明珠”影城看电影的一对老夫妻,走过路过没有错过,直接付钱买了三条大黄鱼,还跟“老板”说,希望代为保存,等下午六点多钟看完电影再来拿。

  “没问题,我们给你开好票。等会凭票来取。”上海国信水产销售部总经理姚梅用保温袋包好老夫妻自己挑选的3条鱼,放进一旁的冷冻柜保存。按照姚梅的说法,这款大黄鱼之前是不零售的,只专供酒店以及出口。因为美国想搞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的事,公司索性把大黄鱼搬到展会上来,“算作品宣,感觉消费者很情愿掏钱买这些货的!”。

  从位于青浦的伊贝拉女鞋,到清水日用制品有限公司的保温杯……,反正这一展销会,令相关工作人员加速忙活中——原本5月中旬结束,而自5月13日起,却反而从B2中央大厅转场商场南广场。原因在于环球港的统计数据显示,21天时间内在B2层展销会区域成交了超过10万单,且成交势头不仅没有减弱,仍有放大趋势。

  从4月18日“上海市电商助力外贸拓内销对接会”之召开,到4月28日“上海商场超市外贸优品对接活动”之举办,一场会议一次活动,促使上海市重点商场超市与近80家外贸企业“面对面”交流,连接起不少内需渠道。而环视大格局,无论内部、外部环境仍在不断变化中。当地时间5月10日至11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会谈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5月12日,中美双方发表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共同修改或取消相关关税,并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如何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环境?记者观察到,包括上海在内,一些外贸企业抓紧“窗口期”进入“赶货模式”,并同步深化非美市场的拓展,以“多线并进”策略加速全球化布局。

  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陈子雷分析道:“外部环境面临变局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需要注意两点。其一,是要‘打通’,比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实现出口的多元化,打通全球各地市场——包括全球南方、新兴经济体,或者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提高这方面的贸易份额;其二,要搞‘内外贸一体化’,需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要素流动性,打破国内市场壁垒。亦即把扩大内需政策落实好。这样的话,才能把一些原本出口的优质产品转化到我们扩大内需当中来。”

申城商业购销两旺。 摄影/杨建正


转回哪些热销品


  五一假期在环球港B2中央大厅举办展销会时,有二十多家参展外贸企业,涵盖一些鞋帽箱包、水产等,而到5月13日,环球港出口商品展销会转场到商场南广场时,不仅参展企业扩大到五十多家,且增添了诸如家居、家电等产品。以食品来看,有持续热销的,也有新增且热销的。

  大黄鱼是持续热销的“明星”。姚梅称,在B2中央大厅的21天时间里,卖出超5吨黄鱼,比公司2024年全年出口额还要高出20%!展销会转场到环球港南广场后,仍不断有消费者想要买大黄鱼。而由于天气转热,在半露天环境中,如何做到供应消费者的是急冻后保存完好的货品,则略微考验了一下国信水产销售部和环球港方面的对接能力。好在这些商品存、接、转,都是小问题,各方携手,增补冰柜,完全能够确保到达消费者终端时品质完好。有市民表示:“我买了蜂蜜、黄鱼,还有咖啡豆和拖鞋,总共1000多元,支持国货。”也有市民说道:“价钱方面比较实惠,外贸品质也比较放心。”

5月10日,环球港B2楼的“环球港出口商品展销会”现场。


  生意确实好到爆。“5月13日,转场南广场第一天,早上10点不到,不少市民就聚集在展销会入口处等待入场。上午11时许,场内一些外贸商品柜台已经售空。”上海环球港总经理助理麦尔丹说。记者数次路过环球港展销会现场,发现人头攒动中,主要的消费人群还是中老年客群。按照这些阿姨爷叔自称,因为人已退休,有空闲在周中的上班日白天来挑货,而且在印象中,反正中国的出口商品品质有保障的。“老底子听到有‘出口转内销’,就晓得,‘不要太嗲哦’,买就是了!”有阿姨如此说道。

  而在南京东路永安百货,则又出现了与环球港略有不同的场景。5月6日,在永安百货三楼一角,一个之前没有出现于此的牛仔裤摊位前,出现顾客驻足。有朋友称自己“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个品牌”。而又有朋友称,自己前几年去美国的时候,在新泽西一个大型奥特莱斯卖场见过这个品牌,在当地销路很不错。销售人员也确认:“这是原本出口美国的品牌,质量很好。”该出口美国品牌的英文标志被制作成KT板,也标注了“出口转内销”。一位上海阿姨上前拿捏了一下牛仔裤。“嗯,摸起来手感不错!”她对陪同在侧的男士说着,准备去试衣间试穿。从这位阿姨的身上,明显能感觉到从她年轻的时候开始,对时尚、风潮的动向天然有一种嗅觉,并迅速捕捉下来。而这个刚以“出口转内销”之名在永安公司上柜不久的品牌,虽然暂时只销售女装牛仔裤,但因经受住一些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上海女性之眼光考验,而有了不错的销量——一上午的销售时间就卖出20多条,哪怕绝对值不高,但却达成了一种全新的“双向奔赴”。毕竟,数年前若想购买这一品牌的牛仔裤,得找人在美国代购——代购一款产自中国,却不在中国销售的裤子。这条裤子的买家在中国,然而裤子却必须漂洋过海到美国——甚至到美国东海岸的奥特莱斯,再随着代购者买下后装入箱包乘坐飞机回到中国。即便如此,当时来说,价格比国内同类商品便宜,质量比国内同类商品还要好些。如今,从工厂到中国粉丝型消费者手中,这款牛仔裤不用再在太平洋飞个来回了,而价格方面亦让消费者感觉舒适。

在南京路步行街的第一食品商店一楼,刚装修好的“思乐得”专柜上摆着近30种出口转内销的外贸商品。


  如此“出口转内销”情形,商家当然积极配合。永安百货租户管理部经理陈晖称:“在正常情况下,新品牌的上线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按照我们联营联销的模式,品牌入驻的话,应该自己装修,所有的东西都应该自己准备的,但这次我们来代劳,衣架由各个柜台支援,甚至连营业员也是由商场各个岗位的员工来轮岗。”按照现场营业员的说法,“非常操作”“绿色通道”,让新进转移到永安百货的出口转内销商品以较快的速度上柜销售。

  记者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所见,一些出口转内销专柜,则需面对网络商品销售的竞争。5月6日,在食品一店一楼出口品牌“思乐得”专柜前,一款标价288元的咖啡壶引起一位老伯的兴趣。他把玩一会儿之后,问这把咖啡壶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价格。营业员客气地回答:“老伯伯,我也不知道哦。”现场一位年轻小伙子立即比较了网上的售价,告知老伯,“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可另获满200元减20元的优惠”,这样算下来,好像挺划算。老伯遂感觉动心。

  在陈子雷看来,一些日用消费品之出口转内销,对国内经济民生发展是能带来一定好处的。“出口转内销可以为扩大内需服务。”陈子雷告诉记者,“今后,如果有更多可以提升消费者生活质量的产品投放到国内市场,这不是坏事。能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贡献。我觉得,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增加进口,来提升整体消费活力。”

2025上海国际车展现场。摄影/陈梦泽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有媒体观察到:“这场由政策、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推动的‘出口转内销’转型,不仅是外贸企业的自救,更是一场关乎每个普通人生活品质的升级实验。出口产品转向国内销售带来了新的压力,原本的内销品,必须与同一货架上的低成本出口级库存竞争。”但亦有人认为,这种摩擦一定能倒逼原本的内销品:从“代工贴牌”到“品质觉醒”,刺激国内零售业变得更加高效、多样化和有竞争力。这是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机会,是一种颠覆。

  上海市开放战略研究中心(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娟称,有一组数据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外资企业出口额和国内商品销售额测算,在华外资企业内销规模约为其在华出口规模的2倍。而这个数据,在上海外资企业身上更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外资企业一直是我国外贸的支撑主体。”张娟分析,“外资企业货物出口额占上海出口总额比重,在2010年达到历史峰值,约为70%;2024年降至约48%。2003年上海外资企业国内商品销售额仅为外资企业出口额的0.46倍,2009年上海外资企业国内商品销售额首次超过其出口额,2023年是出口额的6.8倍。这表明,外资企业对华投资越来越多地考虑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接触伊始,美国正逢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亦即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解体。美国如何施救?从基辛格秘密访华,到尼克松总统访华:美方在政治上来说,自然有拉拢中国共同对抗苏联之意;而从经济上、国际贸易体系甚至金融领域去思考,很大程度上当时的美国亦希望开拓中国这一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之国。尽管当时的中国生产力还不高,但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不久,诸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企业的成功,就证明了中国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及不错的基础教育,能够提供极富竞争力的劳动力。在令“三资企业”赚足利润的同时,也让中国市场逐步发育起来。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逢着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市场的起起伏伏,中国国内也经历过几次“出口转内销”的高潮。买到出口品质的内销品,在当年消费者来说,也是一件美事。张娟认为,起码从特朗普首次入主白宫开始,国际贸易格局就开始渐渐发生新的演变。“在特朗普政府首个任期内,贸易格局开始加速向本土化、近岸化和友岸化调整。而中国本土市场却也不容忽视。此次美方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不管之后结果如何,或者情态如何演进,总之,将促使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不再只是把中国当成‘世界工厂’,而是从‘in China for world’(由中国向世界)向‘in China for China’(由中国向中国)转变,更加重视中国市场对于企业增长的贡献。”

  张娟认为,从更深层次来分析,外资企业出口转内销,不仅仅是消费市场的内转,还有生产供应链的内转,即不仅是将更多的终端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还包括顺应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的供应链配套要求,以参与中国国内供应链体系的方式,从零部件进口转向本地化生产。

5月12日:中美关税联合声明提振市场情绪,纳指收涨4.35%。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则告诉记者,近年来美西方一些人不断撺掇和鼓捣,加剧“脱钩断链”,使得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形势日益严峻。“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如果能够深度融入世界,与较高水平的全球市场供给侧和需求侧紧密互动,那么就会有从外部获得要素和能量补给,并向外部释放能量的机会,从而不断提升体系的整体效能。”陈强说,“但是,因‘脱钩断链’导致情况发生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让‘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成本优势和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形成更加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和内需市场容量巨大、层次丰富的优势,增强内需体系的韧性,消纳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变化带来的各种冲击。”

  中美日内瓦会后,关税有调整,似乎松口气,但近来上海乃至全国不少城市不少商场陆续开辟外贸优品专区,有媒体报道称为“权宜之计到长期战略”。但也不得不看到,对于很大一部分出口商来说,前进的道路将需要寻找新市场或转向国内销售。涉及的商品则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家居用品、服装、电子产品,而不是工业零部件。短期看,这不是供应链的问题,这是销售系统的问题。陈强曾提出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战略抉择,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从这个角度看,出口与内销,亦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之组成部分。


重塑世界贸易格局


  短期看,似乎原本出口的一些产品,目前投放到内销市场,随着中美相关关税谈判略有成果,又有企业加速出口生产;中期看,中美,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大经济体关税谈判的变化,能导致企业生产目标的变化;长期看,本次美国向所有贸易伙伴加征所谓“对等关税”,是否倒逼各国采取各种行动,终将重塑世界贸易格局呢?

  身为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陈子雷曾专门研究过日美贸易摩擦的往事以及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影响。“日美贸易摩擦后,日本不得不通过两个环节来推动经济运行。其一,出口管制;其二,增加进口。然而,特别是日本对美的出口自我管制,事实上是抑制了日本企业的生产活力。回看的话,只是不利于产业升级,不利于确保就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陈子雷分析,“在对美扩大进口方面,日本做的也并不理想。一方面,当时美国的商品和日本的市场需求,其实是存在很大的不同性和差异性。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在陈子雷看来,当年日本所为,唯一亮点,系通过生产转移,将产业链转移至海外,通过第三方市场来打通贸易链,进入美国市场,甚至将工厂搬到美国,现产现销。这方面,不乏一些后来者学习借鉴之处。

  陈强教授观察到,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基础持续夯实、管理水平快速提升,出口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特征愈加明显。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641万辆,同比增长23%。出口额也实现显著增长,达到1174亿美元。“除此之外,我国在网络通信、新能源、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等领域的产品竞争力逐步增强,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方面也取得切实进展。”陈强分析,“在出口新格局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中国产品有不同需求,规模、结构、层次各异。从这个角度看,‘出口转内销’的内涵各不相同,发达国家对于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含量有着较高要求,中国加大出口的意义在于与较高水平的需求侧保持互动,借此机会不断增强中国制造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如果转内销,也可以满足国内市场较高层次的需求。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于产品的性价比更加敏感,中国制造应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加大对其出口,以技术换市场。即使情况有变,转内销的市场空间也比较大。”本质上,因中国经济体量之大,由“出口转内销”最终撬动的,一定不仅仅是几条大黄鱼,而是国际贸易格局的重塑。主笔|姜浩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