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乘风破浪,未来已来!长兴岛锚定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

日期:2025-08-1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这些最新迹象表明,未来已来!伴随着一艘艘世界级船舶从长兴岛远航,长兴岛正开足马力,朝着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的目标乘风破浪。
记者|王仲昀


  每天清晨,当大部分上海市民还在熟睡之时,位于长江入海口的长兴岛已经开始了新一天忙碌。

  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基地沿江5公里的海工码头上,来自全球各地定制的岸桥,等待整机运输。中船集团江南造船厂的码头同样势头正劲。一艘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在经历了十多天的海上试航后,缓缓停靠在了码头上。与此同时,多艘LNG船正在建造中。

  这些忙碌场景,不过是近年来“世界级生态岛”崇明持续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缩影。为深入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崇明区围绕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高度重视发展船舶海工产业,不断实现新突破。

  7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了《上海市建设长兴岛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7年,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超过1200亿元,建设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

  截至2025年7月,长兴岛的造船厂LNG船平均造船周期已经从30个月缩短至15个月,中船集团沪东中华开发研究所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手持LNG船订单约60艘,排期已经排到2031年。

  这些最新迹象表明,未来已来!伴随着一艘艘世界级船舶从长兴岛远航,长兴岛正开足马力,朝着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的目标乘风破浪。


世界领先,底气何来?


  2025年6月20日,第二届中国(长兴岛)LNG船产业链发展大会在长兴岛举行。崇明区委书记,长兴岛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缪京在发展大会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首个船舶海工特色示范基地、上海船海产业发展“桥头堡”,长兴岛正积极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全力建设世界领先的现代化造船基地。

  世界领先的现代化造船基地,如何达成?根据上述《方案》,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研制世界级高端装备、突破世界级核心技术、建设世界级韧性产业链、建设世界级旗舰工厂、培育世界级创新生态。

  能够完成以上五大重点任务,底气又从何而来?事实上,长兴岛已经是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之一。

长兴岛已形成从研发设计到建造总装的船舶海工完整产业链。摄影/陈梦泽


  诸多“全球最大”“世界领先”,背后是长兴岛日益完备的海装产业布局。作为上海市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主要阵地,长兴岛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包括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振华重工、全球综合运力最大的企业中远海运、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中船集团(江南造船、沪东中华)等央企,形成从研发设计到建造总装的完整产业链。

  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主要生产港口机械设备和大型工程船舶,是全球最大港口机械设备制造基地。上海中远海运重工为中远海运下属企业,主要经营常规、特种和高性能船舶的修理、制造和改装。另外,上海中远海运重工此前已经开始布局海工平台生产模块的承接和生产。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也填补了长兴岛海洋工业园区产业链的一个空白。今年4月3日,上海中远海运重工交付全球同类型船改装周期最短大型海上油气工厂VLCC改装FPSO,就是上述布局的最新例证。

  江南造船主要建造液化气船、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等多型船。沪东中华造船主要建造大型LNG运输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是我国LNG运输船领军企业。这两家中船集团下辖船企,同样在2025年上半年捷报频传。

  其中,江南造船成功交付9艘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线覆盖广泛,包括大型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7800车位LNG双燃料动力汽车运输船以及代表行业顶尖水平的17.5万立方米MARK Ⅲ Flex薄膜型LNG运输船。

  必须要指出的是,7800车位LNG双燃料动力汽车运输船系列船“安吉齐信”号和“安吉德信”的核心设备国产自主化率极高,主机WinGD 7X62DF2.1及iCER系统、LNG围护和供气系统及滚装设备系统均由中船集团旗下企业生产,彰显了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这一系列船,在我国大型汽车运输船建造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国汽车行业远洋运输“国轮国造、国车国运”。

  今年上半年,沪东中华交付了2艘全球最大级别的24000TEU级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和2艘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截至2025年7月,沪东中华手持LNG运输船订单近60艘,全球市场占比20%以上。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蒲亚鹏此前介绍,2024年长兴岛全岛工业产值超过810亿元,占上海船舶海工产值的2/3以上,占全国船海产业的1/9。未来,崇明区将持续聚焦研制世界级高端装备,进一步提升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占全市比重,加快建设LNG运输船、大型邮轮等大国重器“长兴制造”的世界级海洋装备岛。


科技赋能,聚焦未来


  上述《方案》提及的五大重点任务中,每一项都和科技创新直接相关。

  近年来,作为全市船舶海工产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崇明区积极推动各类船海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创新平台科研实力得到质的飞跃。上海交大长兴海洋实验室、汉江实验室上海研究中心、LNG低温验证中心、江南研究院、上海船研所、国家海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中船集团多个研究所等一批知名船舶海工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快速集聚。

  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长兴海洋实验室启动建设,2023年,实验室部分功能区投入使用。两年过去,当《新民周刊》记者近日前往长兴海洋实验室采访时,发现园区的建设已基本完成,诸多实验室投入使用并且实现了成果转化。

  就在2025年6月28日,在胜利油田鼎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长兴海洋实验室陈卫星团队自主研制的波浪补偿栈桥系统,在胜利油田海上采油平台开展综合海试并取得成功,产品技术指标得到海试验证。

  在长兴海洋实验室,记者见到了上述同款波浪补偿栈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黄佳佳介绍,海上作业时往往会受制于风浪天气与洋流,影响作业的稳定与安全。

中国首艘大型Mark III Flex薄膜式LNG船交付。摄影/张龙


  黄佳佳所在的研究中心,面向保障海上人员过驳、重型货物转运、浮式平台钻探等任务需求,开展深远海多功能过驳装备的多自由度波浪补偿技术研究。目前研制出的波浪补偿栈桥系统,能够适配海上风电运维、港口引航登船、油气平台登靠、两船人货过驳、海洋牧场运维等多种船型和场景,有效地减少了波浪带来的干扰,延长了深远海作业的时长。“以南海广东沿线海域海上风电作业为例,一年的工作窗口期大概120天。我们希望通过波浪补偿栈桥,能够将窗口期延长50%,达到180天。”黄佳佳说道。

  在智能船舶电力系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余墨多告诉记者,伴随现代船舶容量与装载设备不断升级,电压等级也越来越高。他所在的团队针对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打造了一套综合研发试验平台,旨在开发国内最先进的混合能量仓动力电站和交直流柔性组网系统,突破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脉冲负载供电、能量管理、智能配电以及数字化样机技术瓶颈。研究中心负责人黄文焘教授结合最新的海上充电平台案例,表示团队依托长兴海洋实验室“准工业化”模式,近年来不断实现海洋装备的成果转化,致力于推动船舶电力系统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近年来,崇明区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持续发力,依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发挥创新载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产学研用资源,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具体来看,聚焦深远海、极地等领域,结合长兴岛船海产业,希望能够加快深远海作业装备、深海智能无人平台、绿色智能船舶、极地探测与作业等研制及创新应用。

  长兴海洋实验室,是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目前,长兴岛21公里的岸线聚集了4家央企、众多科研机构和产业链配套企业,岸线腹地7.13平方公里的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有20块共计155.5公顷的可出让产业用地可继续承接配套企业。

  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区总经理吴敏向记者介绍,得益于产业空间载体完善,海装企业高度集聚(近90%企业都与海装产业相关),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已成功入选上海市第二批特色产业园区。“目前看来,中国海装产业国产化率不断提升是必然趋势。这意味着既要有能够造船的企业,也离不开生产零部件的企业。我们的产业园区,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海装企业非常集聚。无论是油泵还是阀门,这些船舶零部件在园区都有相应的配套企业。”

  此外,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获评上海市首批产业协同创新特色园区,已建成中国(长兴岛)LNG船配套产业园、海洋科技港二期、海洋智造港、海洋创客基地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

  目前,全球海洋装备制造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对长兴岛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崇明区已明确,下半年根据《方案》相关目标要求和五大重点任务,清单化明确工作任务目标,推进长兴岛持续深耕液化气体运输船、大型邮轮、重型破冰船等高技术船舶特色赛道。记者|王仲昀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