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色长天,贺兰遗梦西夏陵
大漠苍茫,战鼓擂破惊贺兰;
天风浩荡,梵钟清音洗肝胆。
这个夏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国今年唯一的申遗项目“西夏陵”,业已成功入选。至此,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高达60项,与意大利并列榜首位置。
戈壁沙碛里创立又覆灭的西夏王朝,曾在宋、辽、金、大蒙古国等多边夹缝中凭硬实力争得一席之地。雄主元昊少年得志,铁鹞子、步跋子、泼喜军骁勇劲悍,外藩内汉、万里佛国的文化异彩,更令成吉思汗亦夙夜不忘、耿耿于怀,只欲征伐摧折之。而作为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考古遗存,西夏陵见证了盘踞西北近两百年的那段辉煌岁月,诉说着丝路中继枢纽的繁盛景况,仿佛一位夯土筑成的沉默史官,径自执拗地勾画险些失落的记忆线条。
“冰融水现,云消月显”(西夏谚语)。当历史的层层迷雾被今世寻奇探幽的脚步驱散,一度沉默的西夏往事,在巍峨帝陵的注目下,终于重新填补进中华文明的拼图。
帝陵巍峨
山高水长,万物有灵。横空出世的贺兰山于苍穹下尽情舒展坚实的躯体,让自青藏高原一路狂野奔腾的黄河也不得不俯首臣服,转换桀骜姿态,与前者温存齐拥宁夏平原入怀,化冷厉寒流为甘霖细雨,书写了“塞上江南”的传奇。
似此宝地,皇家自然青睐有加。明代安塞王朱秩炅诗云“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便系对矗立在贺兰山东麓、气度壮丽西夏陵的一声沉郁慨叹。而如今观望天地间身影寂寥的陵墓遗址群,初来乍到的游客却难免错愕迷惘、窃窃私语:一坨坨“超绝朴素”的巨大土堆,居然能被视作帝国赫赫威权的象征?居然能跻身世界遗产?
事实上,当年的帝陵何尝不是仪容恢弘、端庄肃穆,使人凝神屏息。根据景区介绍,陵园地面建筑均由角楼、门阙、碑亭、外城、内城、献殿、塔状陵台等建筑单元组成,平面总体布局呈纵向长方形,按照中国传统的以南北中线为轴,力求左右对称的格式排列。每座帝陵陵园都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曾停放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曾置放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或封闭式,或马蹄形式,或附有瓮城)。整体布局在效仿中原帝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杂糅佛教建筑形制,更注重突出党项烙印,遂成“西夏范式”。
结合考古资料,记者在西夏陵博物馆进一步解读了关于西夏文明集采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佛教文化之长后自成体系的多元密码。从地理位置判断,墓区依山面河、互为形势,深受唐宋山陵葬仪及风水堪舆的影响。陵园外城对称阙台恰似彼时中原流行的“三出阙”建筑,但又融合了吐蕃与回鹘建筑风格。各陵园碑亭采用石雕力士作为碑座,显露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风格,却同中原文化常见的龟砆碑座迥然不同。常见的伽陵频迦(妙音鸟)釉陶构件、狮面纹与莲花纹琉璃瓦等,亦典出佛教;钱币、丝绸、珠饰、金银饰等随葬品,是商贸交流活动活跃的佐证,足见西夏在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中的枢纽特征。
国家文物局官网显示,自1971年对西夏陵调查确认伊始,先后对西夏8号陵(现编6号陵)地宫、2号陵(现编7号陵)碑亭、108号陪葬墓(现编MⅢ-107号)、101号陪葬墓(现编MⅣ-001号)、3号陵东西碑亭、北端建筑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逐渐厘清了陵区布局和分布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对3号陵和6号陵地面遗迹的清理,更清晰地呈现了西夏陵独特的精神面貌。
西夏文灰砂岩残碑。
1988年,西夏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与中国干旱地区土遗址保护技术领先的敦煌研究院开展合作,持续开展西夏陵土遗址保护技术的探索与实践。2006年,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1年,启动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12年,西夏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获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升级加速;2021年,跻身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学术支撑与国际宣传并进。2025年,正式确定为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文本突出其“见证消逝文明”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普世价值;7月11日,西夏陵成功申遗,也成了宁夏首例世界文化遗产。
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4年里,我们为申遗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西夏陵博物馆于2014年开始建设,2019年馆藏的400余件珍贵文物完成了数字化三维扫描;2019年博物馆布展结束正式开馆……此外相关部门为编制申遗规划文本、西夏陵区内的拆迁、环境整治、文物保护等也都做了大量工作。成功申遗的消息传来,我们很激动但也很平静,庆幸是西夏陵人的一分子。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深入阐释文化遗产价值,为观众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我也期待西夏文物和西夏陵遗产研究保护还能有更大的提升。”
西夏陵出土文物迦陵频伽。
王朝遗梦
为沉浸式体验王朝秘史,记者不仅重温了陈家林执导、美人如云的“怀旧剧场”《贺兰雪》,还在景区的3D影院耐着性子欣赏了金铁木执导的短片《西夏情缘》。后者主线“宋朝使臣与西夏贵女厌倦政治携手隐退”的故事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主打“纯情文青”“你我团结暖暖family”基调,好在重要配角、毒胭脂黑莲花梁太后的人设基本没有走偏,总算带来点小小的观影惊喜。
身为游牧与农耕的一处天然分界,长期以来,贺兰山既包容着西戎、羌、氐、匈奴、鲜卑、突厥等少数民族于此繁衍生息、于此挥舞战旗,也迎接了秦人、汉人、唐人等中原来客于此屯田修渠、灌溉膏腴。安史之乱爆发后,随着吐蕃对陇右的侵吞,这里一度成为大唐西北防线的核心,而当大唐淌干最后一滴华丽的血液、散尽最后一抹亮眼的荣光,党项人成了贺兰山的新宠。趁五代诸朝纷争动乱无暇西顾之际, 他们时而放低姿态,时而倚险自重,时而大肆扩张,时而阴结叛臣,可谓野心勃勃。
族群首领拓跋思恭因平乱有功,被唐僖宗赐国姓“李”,拜夏州节度使,加固了党项人对“夏”的集体认同。北宋初年,李继迁在辽国与宋国间左右横跳,操弄平衡术的同时暗中持续发力。1020年,其子李德明升贺兰山下黄河畔的怀远镇为兴州;12年后,德明子元昊继位,改姓为“嵬名”,升兴州为首都兴庆府,颁布“秃发令”,又命谟宁令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意在强调党项文化的主体性。6年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会同群臣筑坛祭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夏”(白高大夏国),史称西夏。
《岳阳楼记》里“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庆历四年(1044年),宋仁宗在东京接见了自兴庆府远道而来的西夏使者,请求双方罢兵休战。思及数年内连败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的窝囊悲剧,赵祯想必也是百感交集——推测范仲淹那一刻的情绪当与官家差别不大,毕竟扎扎实实镇守过西北边疆,侠骨柔肠,有过“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痛。
好战的元昊不仅让宋军黯然神伤,也在多番恶斗中让辽军头疼不已、吃了大亏。然其晚年愈发残暴荒唐,沉迷声色犬马,将与太子订亲的准儿媳抢来强立为新皇后,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太子弑君谋逆,下狱伏诛,元昊幼子谅祚顺利上位。这个小朋友继承了老父亲的基因,兴趣爱好与之相近:他的生母没藏氏本是西夏大将野利遇乞之妻,却在丈夫被元昊处死后与元昊私通;而他本人则与权臣舅舅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眉来眼去,又和此女携手成为宫廷政变的赢家,将她立为皇后,生子李秉常。
不过,在秉常与其后继任的乾顺的朝堂中,外戚专权的现象依旧无法断绝。想要主政的皇帝与不肯“退居二线”的后族亲眷轮流打着中原文化“汉礼”或党项文化“蕃礼”的旗号折腾得不可开交,直至仁孝登基,闹剧方告一段落。这位皇帝重视教育,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并尊奉孔子为文宣帝,西夏迎来中兴局面。学者考证发现,当时的西夏格言深受汉文化影响,比如“不孝父母恼祸多,不敬先生福智薄”“无德富贵天中云,无道敛财草头露”“米中有石,烧煮百年不会成饭,心中有恶,修炼万艺不能得道”等等。
自1038年元昊称帝起,到1227年蒙古铁骑踏平西夏为止,西夏政权共历10帝,分别是景宗元昊、毅宗谅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顺、仁宗仁孝、桓宗纯祐、襄宗安全、神宗遵顼,以及献宗德旺和末主晛。其中,惟有仁孝的7号陵是西夏陵现存9座帝陵里可以无误辨认陵主身份的——残碑石拼缀起的碑额上刻有西夏文篆书,汉译为“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正是仁孝的谥号。
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宋绍兴九年(1139年),“灵芝生于后堂高守忠家,乾顺作《灵芝歌》,俾中书相王仁宗和之”。而7号陵东碑亭出土的汉文残碑中恰有一首《灵芝颂》,其辞曰“于皇……俟时效祉,择地腾芳,金晕……德施率土,赉及多方,既启有……”。虽难以断定此《灵芝颂》即乾顺所作《灵芝歌》,但《灵芝歌》在汉代乐府诗中早已出现,残碑上的《灵芝颂》明确采用四言形式,从体裁到内容显然都是承汉文诗歌母体传统而来的。
重见天日
“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的西夏帝国,曾是雄踞河西走廊的繁华一梦,奈何北方劲敌蒙古人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非但在灭夏战事中手段狠戾,元朝修前朝史时更“绕开”未修西夏正史,仅记载简略事实作为附传,列于宋、辽、金三史之末。值得一提的是,学界还有观点认为,西夏陵曾遭到蒙古军队的大规模劫掠、破坏。《弘治宁夏新志》载:西夏陵“人有掘之者,无一物”,则表明在明代还有人继续盗掘陵墓。此后几百年间,帝陵的剩余价值被盗墓者“接力”觊觎榨取,难掩断瓦残垣的衰败之相。
逝者长眠,不知寒暑。重见青天,何日可待?
清嘉庆九年(1804年),金石学家张澍同友人到凉州大云寺游览,无意中发现一座被砖砌死的古亭。碑亭打开后,一块写满了汉字和某种“诡秘天书”/“汉字乱码”的《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映入众人眼帘。张澍见碑阳文末尾有“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建”落款,而“天祐民安”为西夏年号,指出此碑为西夏碑文。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凉州堪称西夏陪都,即今之武威。而位于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额济纳河下游北岸荒漠上的黑水城,亦为党项人的一处古都。小说《鬼吹灯》如是描述:“西夏有位通天晓地的大臣,夜晚路经黑城子,见距城十里的外围土城上空,三星照耀,有紫气冲于云霄之间,便大兴土木,将那里改建成通天大佛寺,希望自己死后能埋葬在那里。但是后来这位大臣为李姓王朝所杀,建于寺下的陵墓就始终空着。再后来黑水河改道,整座黑水城大半被沙土吞噬,就成为了弃城。”1908年到1909年间,俄国探险家科兹诺夫率领的探险队,在黑水城遗址掘走大批西夏文献和艺术品。俄国学者伊凤阁在整理这些文献时,发现了《番汉合时掌中珠》。
《掌中珠》是西夏人骨勒茂才编写的夏汉对音对义词语集,可助西夏人、宋人即时沟通。在《掌中珠》与西夏《同音》《文海宝韵》《同义》《五音切韵》等一批字典辞书的基础上,海内外西夏学学者推敲、破解西夏文字进而深度探究西夏往事的梦想,最终变成现实。
而1938年出版的《中国飞行》一书,首次收录了西夏陵的照片。当年轻的德国飞行员卡斯特自低空飞掠过一马平川的银川,但见广袤高远的贺兰山下,锥塔似的夯土高台拔地而起,倔强地挺立在开阔的荒原之上。卡斯特当即以相机抓拍,定格了“东方金字塔”跨越古今的沧桑魅力……
文字与建筑都是自西夏王朝跋涉而来、横渡漫漫时空长河的使者,虔诚地留下文明的钤印。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将中国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从元代提早到宋代,捍卫了“活字印刷术由中国人发明”。“云锁空山夏寺多”,今青铜峡市的一百零八塔、贺兰县的拜寺口双塔、同心县的康济寺塔等建筑,以及莫高窟、榆林窟的多个西夏洞窟、精美壁画,也是兼收并蓄多彩丝路文化后,佛教信仰、佛教艺术的“西夏体现”。
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图,是西夏绘画的代表作品。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七十二连湖蒹葭苍苍,远方风沙粗粝,从面颊呼啸至耳畔,却送来羊肉和老银川白酒的香味。当记者在返程的飞机上再度隔窗眺望贺兰群峰时,依稀能够重睹,那个快意恩仇、雄奇悲凉的神秘王朝。
链接:何以申遗
西夏陵是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的帝王陵墓遗址群,位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遗产区面积38.99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405.695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444.685平方公里,是银川市建成区面积(2024年末数据为198.34平方公里)的2倍有余。
遗产构成要素包括4种类型的人工建造活动遗址——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万平方米的陵区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26处防洪墙及6条排洪沟)等,包括了陵区出土的7000多件馆藏文物与遗址上的大量建筑构件残件(各类建筑材料和构件、石刻、泥塑、壁画残块、马具和武器、器皿、动物形器、服饰及配件、钱币、工具、人骨、动物骨和食物遗存等,主要保存在西夏陵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宁夏博物馆),包括了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体及山前洪积扇地貌景观。这些风格独特的人工建造遗存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贺兰山下的西夏陵,是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可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揭示了公元11—13世纪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与此同时,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记者|孔冰欣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