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齐元省烈士
石榴花开忆英魂
口述|齐惠卿
齐元省一家三口。
我的父亲齐元省,生于1912年山东蓬莱。为寻求救国之路,17岁的他毅然只身南下上海。1940年,他加入新四军淞沪游击队,成为五支队中队长,在浦东的周浦、惠南、三林及闵行的浦江一带英勇抗击日寇,是我党在浦东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解放初期,时任苏南军区淞江军分区副司令员的朱亚民同志在回忆录中评价父亲:“齐元省率领的五中队真正打开了我党在这一地区的抗日局面”,“开辟了周浦至黄浦江的抗日通道”。
然而,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浓重。1943年6月26日,由于内奸告密,父亲所在的一中队在浦东瞿家圈(今闵行区浦江镇知新村),突遭大批日伪军包围。危难关头,父亲率部浴血奋战一个多小时,为掩护战友突围,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2岁。残暴的侵略者竟砍下他的头颅,用以祭奠被击毙的日军头目。
瞿家圈的乡亲们,不顾自身安危守护着父亲的遗体。在那个月残湿热的夜晚,他们冒险将遗体运至谈家牌楼附近一农户的农田中入殓,只为让亲人能见他最后一面,也表达了对抗日英雄最深的敬意。
母亲抱着刚满周岁的弟弟,拉着3岁的二弟,让我紧随其后。年幼的我不知去向,只问:“妈,我们去哪?”母亲声音哽咽:“去见你爸爸。”印象里,父亲总是行色匆匆,久未归家。突然要去见他,我满心意外与不安。跋涉许久,终于来到那片农田。看到棺木的刹那,母亲放下小弟扑了上去,泪如雨下。我忍不住哭喊:“爸爸,醒醒,我们来看您了!”母亲立刻捂住我的嘴,唯恐惊动附近的日寇。匆匆一见,我们便在恐惧中转移,逃离险境。
那一年,母亲31岁,我6岁,弟弟们一个3岁,一个刚满周岁。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生活顿失依靠。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举目无亲。母亲只得去做帮佣,挑水种地、纺纱织布、洗衣做饭,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作为长女,我尽力分担,照顾弟弟之余,还去江边摸鱼捉蟛蜞、路边拾柴禾贴补家用,日子异常艰辛。后来才知,即便如此困苦,母亲仍坚持为地下党和游击队传递情报。
全国解放前夕,在党的关怀下,我参加了革命,成为南汇县下沙区年龄最小的“红小鬼”。新中国成立后,我进入邮电系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授父亲为革命烈士,他的英魂最终安息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母亲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将对父亲的爱与思念,全部倾注于革命工作和抚养我们成长。解放后,她积极投身土地改革和社区建设,曾担任上海县水月乡乡长、徐汇区政协委员、闵行区政协之友社社员,并当选第六届徐汇区人大代表,后因病在浦江镇居委工作至退休。1959年12月,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从此成为我毕生的信念与追求。
父亲倒下的瞿家圈,已成为后人铭记的红色地标。2021年5月,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共闵行区浦江镇委员会、浦江镇人民政府在父亲的牺牲地——陈行知新村,庄严树立“红色史迹纪念地”纪念碑,让父亲的英雄事迹永世流传。又见石榴花开,如燃烧的火炬,映红天际,像父亲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注视。82年光阴流转,父亲离去时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但是我心中对他的思念,从未有一刻停歇。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