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硝烟的号角
阅读提示:1945年3月,在一场激烈的反扑战中,我的右腿不幸被子弹击中。
口述|陆志其
1940年7月,新四军东进启海,点燃了敌后抗日的烽火。两年后的春天,部队来到我的家乡启东三鲍镇。
宣传抗日救国的号角,深深打动了食不果腹的穷苦少年。年仅11岁的我,怀着最朴素的愿望——吃饱饭、打鬼子,报名参了军。
入伍不久,我被分配到新四军的一个军工所,任务是修复枪炮、制造弹药。1944年春,我调至苏北九分区东南警卫团,担任警卫员,并肩负起一项全新的使命——成为司号兵。司号员的训练之苦,远超想象。每日需提前一小时起身,集合操练后,还要徒步几里到空旷野地练号。要求极其严格,训练中甚至不准解手——后来才明白,这是为了练就支撑长音的那股“丹田之气”。半年汗水浸透,我终于熟练掌握了五个基本音阶,能精准吹奏生活号、勤务号,以及决定战场胜负的——战斗号谱。从此,我紧跟在首长身边,他的每一个指令,都化作我唇边迸发的号音。
战场上,那支铜号便是我最锋利的武器。每当冲锋号撕裂弥漫的硝烟,嘹亮地刺破长空,仿佛胜利的宣言提前奏响。那排山倒海的气势,足以令日伪军魂飞魄散,仓皇溃退。这穿透灵魂的号声,早已在侵略者心中烙下不可战胜的恐怖烙印,他们无从判断虚实,往往只能丢盔弃甲或举手投降。号音,是战士冲锋的战鼓,更是敌人耳中的丧钟。
枪林弹雨中穿梭,我的腿、手、头部多次挂彩。1945年3月,在一场激烈的反扑战中,我的右腿不幸被子弹击中。直至同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我才得以返回启东老家休养。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