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淞沪抗战”中的右翼战场

日期:2025-09-0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中国抗日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民众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坚强信心,这期间,右翼战场的战斗与牺牲,同样值得被历史、被后人所记取!
撰稿|陈 伟


  关于淞沪抗战,几乎所有的叙述,都聚焦于作为主战场的左翼,从闸北、虹口的争夺战,到吴淞、罗店的保卫战,从姚子青营宝山城殉国,到谢晋元与“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等等。这些重大的战役和牺牲,都无一不在左翼。相对而言,右翼,也就是浦东—杭州湾北岸一线的战况,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有的也只是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包抄中国军队,以至战局急转而下、最终上海沦陷。

淞沪会战日军金山卫登陆地。


  那么,右翼的抗战真的就这么“不堪”、这样“乏善可陈”吗?

  本文依据《张发奎口述自传》、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之《淞沪会战》中部分参战将领的回忆,以及其他公开史料,梳理并还原写一下历史现场与真相。


右翼部队的开拔与布防


  上海是进入江浙地区的海上门户,也是溯长江进入我国内地的水上咽喉,控制上海则可沿长江长驱直入,并对华北、华中构成战略威胁。因此,继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北扩大战争的同时,积极策划侵占上海。同时,国民政府也预料战事不可避免,因此,从1935年起就投入巨资构筑京沪杭防御工事,其间,张发奎就在嘉兴担任苏浙边区绥靖主任,负责修筑苏嘉国防工事。

  1937年7月17日,国共两党达成合作,由此拉开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大幕。随即,在7月末的南京军事会议上,确定了“先发制敌”、围歼驻沪日军的决策,同时下达战斗序列,将宋希濂36师、王敬久87师、孙元良88师及重炮兵两个团编为第九集团军并作为左翼,由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指挥,向市内推进,准备迎战,将张发奎在苏浙边区的部队,即李松山55师、刘尚志56师、阮肇昌57师、张銮基独立20旅,与蔡忠芴第一炮兵旅的第二团编为第八集团军并作为右翼,由张发奎指挥,开赴浦东及杭州湾北岸,组织防御,并策应左翼军作战。

  回嘉兴后,张发奎即下令张銮基独立旅以及蔡忠芴第一炮兵旅第二团的一个营开赴浦东,张旅一个营、蔡团一个连,则布防杭州湾北岸,令李松山师向龙华挺进,以策应左翼军,刘尚志师推进到松江附近,作为预备队,同时,在黄浦江右岸奉贤南桥设立前线指挥所。

  之后,随着日军不断增兵,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战区也按新的部署,分为左翼、中央、右翼三路。其间,第28军陶广部编入第八集团军,以加强杭州湾北岸的布防,同时,原驻扎在衢州的刘建绪第十集团军也划归右翼,并根据命令开赴杭州作为右翼军的第二线兵团。


浦东策应与“神炮”发威


  8月13日,第九集团军87师、88师率先向日军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进攻,八一三淞沪会战由此展开。

  与此同时,右翼各部也迅即展开策应。其中,设立在浦东洋泾的炮兵阵地,不断向其对岸的虹口,包括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日军码头、货栈以及日军的旗舰“出云号”等发动袭击,并以其发挥的威力,一度被誉为“神炮”。其间,为了隐蔽,炮兵营将阵地隐藏在竹林,并多在黄昏和夜间向敌军开炮,而袭击结束后又迅即转移,如此神出鬼没,敌军虽不断出动飞机侦察,但始终无法找到炮兵阵地,更无法制止炮兵每日黄昏和夜间的袭击。同时,为了更好发挥威力,又在对岸设置秘密观测所,并通过在黄浦江底铺设电话线,协助炮兵的射击和修正弹着点的偏差。但在其过程中,也曾有过一次险些被敌机摧毁的教训。当时有几位记者到战地采访,他们经过炮兵营长的许可,在隐秘的竹林里一睹“神炮”的雄姿,也拍了一些照片。结果,次日的《时事新报》上,不仅刊发了他们的战地采访,连炮兵阵地的照片也一并刊登了出来,好在及时发现并予转移。当天中午,敌军出动战机,把洋泾附近的竹林全都炸平。

  除了炮击以外,还利用夜间,不时组织官兵乘坐汽船或舢板,实施对虹口敌军的佯攻,而岸上的士兵则高喊冲锋口号,以造成敌军误以为遭受袭击而疲于应对。同时,因为距离较近,白天一旦发现敌军的军舰上有士兵走上甲板,就用步枪或机枪射击。还派遣“蛙人”去炸敌舰,尽管难以对敌舰造成重大损伤,但一系列的骚扰作战,使得敌军惶惶不可终日,始终处于戒备状态。其间,敌军为消除浦东方面对其侧背的威胁,也曾多次试图登陆浦东,但均被击退,几十次的登陆行动均未告成。

  除此,还占领、拆除了浦东的日资纱厂,将其纱锭和机械设备运到嘉善,再用火车运往战时的后方城市金华,而其中的坯布,则运送用作伤兵的绑带,从而在经济上、在物资供应上也对日军实施打击。

  战后,张发奎在口述自传中称,“相对来讲,在淞沪会战中,成功地保卫浦东是我满意的经历。首先,在三个月的战斗中,敌人从来没有能够在浦东上岸;其次,我妥善运用了炮兵部队”。


杭州湾北岸守备与失防


  杭州湾北岸,尤其是金山卫及其东西两翼柘林(漴缺)、全公亭一线,历来便是登陆的有利地形,明嘉靖年间,倭寇便是在漴缺登陆并盘踞。

  为此,张发奎所部对于这一防区予以高度警戒。根据原第八集团军第55师第165旅第330团团长焦长富的回忆,该团防区即以柘林为中心,右翼向杭州湾方向延伸,左翼与白龙港第163旅联系,他们在沿海堤岸加紧构筑工事。而当地主要以晒盐和捕鱼为生的百姓,也主动协助构筑工事。

  到了9月底,因为左翼战事危急,继阮肇昌第57师此前增援浦西后,李松山第55师也被调防,杭州湾北岸的防务就交给了陶广28军陶柳部即第62师的一部和少量地方武装。

  11月2日,张发奎把指挥所移到北竿山。但出于对杭州湾北岸的警戒,他在接任前下令刘建绪的第十集团军迅即从杭州移驻南桥,前来担负保卫杭州湾的任务。但刘居然没有到任,一切事务均由其参谋长代行。

  至此,杭州湾北岸已然空虚,宛然就成“一捅即破”的窗户纸。


日军登陆与将士殉国



1937年,向进犯上海的日军进行反击的中国军队。


  随着各路军队开赴上海并投入战场,日军尽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优势,但直到11 月初仍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却付出了沉重代价。而日本统帅部此时正急于在上海取得预期战果,于是便决定第三次大规模增兵,并改由杭州湾登陆,以对淞沪实施迂回包抄。由此,集结于八口浦和五岛列岛的日军第六师团、第十八师团,乘坐战舰一路疾行,于11月4日晚潜入杭州湾。

  5日拂晓,海上大雾,连监视哨也都没有发现海上的异常。突然间,有多达三十多艘战舰,同时向柘林、金山卫、全公亭一线阵地开炮射击,并在空军俯冲轰炸的掩护下,第六师团在金山卫西侧、第十八师团在金山卫东侧,开始强行登陆。

  此时,由于沿海守备部队已抽调支援市区作战,而从杭州调防而来的刘建绪集团军则行动迟缓,因此,沿线各阵地相继失守,以致中国军队的侧背受到严重威胁,最终在日军的夹击之下,中国军队终于溃败,上海除租界“孤岛”外,全部失陷。

  但在杭州湾的阻击作战中,仍然可以看到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以及他们血洒战场的可歌可泣,而其中,就有牺牲于柘林防区的王子隆、牺牲于枫泾战场的方学苏。

  王子隆,湖南桑植县人,时任第28军第62师186旅372团3营营长,少校军衔,原驻防在奉贤柘林漴缺、胡家桥一带。而此时,他正率部向北开拔,支援中路作战,而只留下了一个排的战士等候友军前来接防。还没到闵行,就接到留守排的通信兵报告说,一股敌人已在朱家村海滩登陆,正和留守排激战。王子隆听完汇报,立即率部队疾速返回。关于之后的作战以及牺牲,蒋纬国于1979年出版的三大册洋洋巨著《抗日御侮》有如此记载,“第62师之第186旅于闵行奉命返回阙里(即今漴缺),当于10时发动攻击,于11时稍过克服阙里,日军仍据守阙里西侧。第184旅第367团于13时自奉贤赶到柘林,配合第186旅共同抗击当面日军。此次战斗,国军伤亡甚大,第186旅第371团团长朱再生上校负伤,第372团营长王子隆少校阵亡”。关于他的阵亡,根据相关人员的回忆,是日军一颗炮弹飞来,落在他身旁爆炸,致使他胸部、腹部多处被弹片击中。当战士们把他抬到法华桥战地医务所抢救时,他已壮烈殉国。

  方学苏,湖南新化县人,时任预备第11师21旅41团团副,中校军衔。此时,他刚奉命从湖南赶至上海参战。11月7日部队抵达枫泾后迅即开展布防。8日就迎战日军第十八师团进犯,并在北旺泾首战告捷。关于这场战斗,当年上报的《平嘉之役战斗要报》中有作记述,“11月8日,敌机午前又在枫泾镇大施轰炸,投弹200余枚。午后3时许,敌骑百余向该镇侵扰,当被击退”。9日,日军陆空部队联合再向枫泾发起猛攻。激战中,41团团长张纬负伤退下火线,由团副方学苏接任指挥。随即,他也负了伤,但包扎好伤口,继续指挥全团奋勇杀敌。就这样,一直坚守到次日,终因以少抗多及武器装备的劣势,全团伤亡过半,而方学苏也在激战中不幸阵亡。

  王子隆牺牲后,忠骨初葬梢升真院东侧,后迁至法华中学老沙港河滩,建有工书“营长王子隆之墓”碑铭的圆形坟茔。牺牲第二年,由国民政府颁发烈士证明文书,除给烈士家属抚恤以外,烈士本人亦由少校追授中校。抗战胜利后,周边胡桥、法华、阮巷三乡合并,命名为子隆乡,以示纪念。2014年11 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向萍乡市人民政府下达“烈士通知书”。2015年1月,民政部颁发抗日英雄王子隆烈士证明书。同样地,1990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民政部,分别追认方学苏为烈士和颁发烈士证书。同时,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内,也陈列有方学苏烈士的遗物,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金山区烈士纪念馆,也都有方学苏的事迹展陈。

  淞沪抗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虽然战役只坚持了三个月,但终以沉重代价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而中国抗日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民众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坚强信心,这期间,右翼战场的战斗与牺牲,同样值得被历史、被后人所记取!撰稿|陈伟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