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应试后患无穷
阅读提示:十八岁以前,如用太多的时间应试、勾选项,大脑神经系统就相应地固化。但是,看看我们从事的工作,哪个是靠勾选项能应付的?
薛 涌
应试教育之害,已经被口诛笔伐几十年。如今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留学潮越来越汹涌。据说,留学是逃避中国的应试教育的一个手段。但是,什么东西,一“中国化”后就变味。留学上的应试,比起高考来一点也不逊色。
“薛老师,我的孩子上初二,能准备SAT吗?”这几乎是我这几年碰到的最多的问题。家长言之凿凿:竞争越来越激烈,别的孩子都在准备,我们想着笨鸟先飞呀。
留学确实需要长期的准备,准备五六年都不为过。但这种准备,是学习国外的社会文化历史和语言,而非应试。应试,等到十七岁临考前三个月开始就可以。可惜,家长听到这样的解答往往更为惊慌:“薛老师,你不了解中国国情呀。”中国国情我是否了解先另当别论。你不就是要孩子在SAT中拿高分吧?即使瞄准这么狭隘的目标,十四五岁就开始准备SAT也会事倍功半。
我是练马拉松的。长跑和英语有许多类似之处。比如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哪怕是我们这种业余长跑爱好者,只要成绩很过得去,拿过几次年龄组冠军,就变得非常“比赛导向”,类似于学英语时的应试导向。我像喜欢比赛成绩一样喜欢考试的高分。我当年高考就是高分学霸呀!但是,你看看任何一本长跑训练的书,不管是针对职业运动员的还是业余爱好者的,不管这些书是哪个教练写的、遵从什么流派,有一点是共同的:训练必须遵守周期。
周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个训练周期的基础,时间最长,内容主要是里程,即通过长距离、高里程的训练培养耐力,使你能跑得远,使你的生理结构适应马拉松的耐力挑战。第二阶段,则开始间插许多速度训练,主要是间歇跑等等,使你已经具备耐力基础的身体能够适应速度的挑战。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则是针对比赛的调适。这个阶段时间最短,但直接影响比赛的状态。说白了,这个阶段就相当于我们的“应试”。
没有说应试不重要。但是,就如同跑步一样,这仅仅是最后几周的事情。没有一个教练会让运动员只进行第三阶段的训练。道理很简单,前两个阶段,是通过训练改变你的生理构造,完成了这一改造,几乎就是另外一种动物——特别能跑的动物。你成为这种“动物”以后,经过第三阶段的调适,才能以最好的状态击败你同类的“动物”。博尔特保持着人类奔跑的最高速度,但和猎豹比,最慢的猎豹也比他快得多。道理在于:大家是不同的动物。你没有变成那种善跑的动物,状态再好,发挥再出色,还是追不上人家。
我的学生中,有SAT阅读拿满分的。我和他核证了一下,发现他绝非早早地应试,而是在那里忘情读英文书。读着读着,自己变成了另外一种“动物”而不自知。即使什么都不准备,也比那些整天应试的对手考得高。我还碰到过另一个学生,一开始应试尝到甜头,眼看着分数飙涨,进步真快,于是上了这个班上那个班。但一年多下来,就陷入深深的抑郁状态:把培训班上了个遍,分数怎么再也不涨了!这里的原因,和那些只进行第三阶段训练的长跑选手一样(其实,长跑界里实在没人干这种傻事,这里仅仅是假设),没有长期的基础训练改变自己的生理构造,怎么可能有本质性的突破?
考试的成败还在其次。脑神经研究揭示:人的大脑,直到青春期还处于迅猛的成长期。在最后成型前,大脑的神经结构是受环境的刺激而打造,有着巨大的可塑性。经常使用的神经网络会变得特别发达,不使用的则日益萎缩,甚至被消减掉。十八岁以前,如用太多的时间应试、勾选项,大脑神经系统就相应地固化。但是,看看我们从事的工作,哪个是靠勾选项能应付的?真面临这样的工作时,被勾选项塑造的脑神经网络,恐怕已经失去了相应的功能。所以,普通老百姓看到高分低能的人也每每感叹:真是读书读傻了!这种直觉的观察,并非没有科学依据。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