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美高”成为人格陷阱
阅读提示:这种缺乏情商、人事不懂的,在这一代人中简直太普遍了。这就是没有“首付”的一代。
薛 涌
两年多以前,我创建“薛涌留美预科”。当时美国高中留学的热潮正汹涌澎湃,我却刻意绕开美高。我自己认为,早早送孩子出来读美高,大部分属于失策。留学,出来读本科、读研究院,都是我一直大力鼓吹的。
从教育的角度说,孩子未来要有出息,他迈出的第一步、拥有的第一个机会,应该是自己挣出来的,至少大部分应该是自己挣出来的。我当年考上北大,后来去耶鲁,一步一步,家长帮不上任何忙,全要自己负责。我们那一代人都是如此。现在呢,一切都是家长埋单。当然,出来读大学,SAT过2000,托福过100,高中生达到这个程度,不用功不行。虽然家长也埋单,但凭这个进入前50等等,有个人努力的成分在,能看出有成功的潜力。
进美高,大部分都没有什么个人努力的因素。十三四岁,家长有钱,看着出国酷,就说要去。然后就去了。这种孩子,人格不成熟,没有通过奋斗赢得过什么机会,人生第一步就是家长安排好的,就走错了。以后我不看好。所以,我更喜欢教那些青春期在国内奋斗的孩子,给他们提供一些在国内接触不到的美式教育。我相信,我的课程的效果,比把孩子送出来读美高要好。
家长送孩子出国,其实跟买房子一个道理:我给你贷款,你至少20%的首付总要拿出来吧。如果你连这个也不拿,说明你对这房子一点承诺也没有,日后会干很多不负责任的事。看看刚刚过去的美国房市和次贷危机就明白了。
留学,就为一个本科,家长要拿出150万人民币来。孩子那头,啥是“首付”呢?至少要高中努力,有个像样的成绩,证明自己的人格、品性和能力吧?如果连这个都没有,就烧钱出国,那当然白烧了。
我就看到许多留学生,出门在外,吃馆子大方得很,中午还点大菜,我当教授的反而要穷呵呵地点个特价午餐省钱。他们说不去上课就不去。其实,这不仅仅是我看见的。你看看网上,听听这些留学生们自己的话。比如一位女孩子的吐槽帖,就是白纸黑字地写道:她和男友留学的地方公交不发达。男友回国向父母要钱买车,父母强烈反对,说没有这个预算。但这对父母打算今天来美国看儿子。女孩子很委屈:这不算没钱吧?来一趟四五万呀。于是她向舍不得来美的父母要了1.5万美元买车。理由是没车太不方便,去Mall买东西或看场电影,来回差不多两个小时的公交车。
当时我看了这帖子,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了,并狠狠地骂了一句:“问题不是这些留学生无耻,是不知道自己无耻。”没想到,马上收到许多跟帖,听口气都是年轻人:怎么无耻?我怎么看不出来?人家挺不容易的,不就是穷吗?
我们当年读耶鲁时,从来没有过车,也很少购物。当年在纽黑文街上,马上要毕业的学生搬家甩卖旧东西,从家具到衣物什么都有,而且都便宜得出奇:牛仔裤50美分或10美分一条,甚至可以拿个袋子花1美元把那些旧衣服随便装。人家给你洗得干干净净。花5块钱一身的衣服里里外外都有了。我头两年基本没有到店里买过衣服。那会儿偶尔出门,搭美国同学的车。我博士拿到,到波士顿找到教职,第二年才敢买车。女儿6岁前,一直是班里唯一一个家里没车的孩子。风霜雨雪、酷暑骄阳,都是父母带着苦苦地等公交。5岁时上幼儿园,在严冬公路边高高的雪坝之间挣扎半个小时走到学校,精疲力竭,从来没有抱怨过。前辈后辈,都这么过来。大家事后都挺成功。
这种缺乏情商、人事不懂的,在这一代人中简直太普遍了。这就是没有“首付”的一代。他们无从懂得:生活中还有需要自己努力的份额,还需要为他人想想、至少是为那些牺牲了一切来成就你的梦想的亲人想想。所以,我劝家长:把孩子留在身边,提供条件让他奋斗,到了18岁,看看他是否性格成熟,是否挣得了自己的机会,那时再决定是否出国也不迟。难道你愿意孩子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残疾儿吗?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