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移民依赖的恐惧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服务业现场开始出现外国人的身影。今天,从便利店、餐馆到农业和建筑工地,外国面孔已成为日常风景。截至2024年底,外国人在日本人口中占比约3%。比例并不高,但他们高度集中在都市和服务业,每年又有数千万外国游客涌入,使日本人切身感到:外国人已不再是一道遥远的风景线,而是生活中的现实存在。
2025年夏天的参院选举,“外国人问题”意外成为核心政治议题。若干老牌政党依旧高喊数十年来惯用的口号——“为了国民利益投我一票”,而参政党、日本维新会、国民民主党等政党则把矛头对准政府的外国人政策。
这些政党都主张加强对外国人的管理,参政党更是直接指控“外国人压低了日本人的工资”,并煽动称“日本学生负担沉重,但政府却为中国留学生提供优渥奖学金”。尽管日本媒体屡次澄清这些说法的失真之处,但参政党的支持率依旧坚挺。
在本次选举中,主打“日本人优先”的参政党赢得14个席位,加上此前的1席,共有15席,已具备在参议院提出法案的资格。选战期间,笔者在街头演讲现场观察到,该党的支持者以青年和中年男性为主,身穿橘色T恤的队伍尤为醒目。相比之下,自民党、立宪民主党和日本共产党的支持者多为中老年人。
民调显示,参政党的支持群体情绪投入度和参与热度明显高于传统政党。他们主要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形成典型的“信息茧房”。这种线上同温层不仅强化了情绪认同,也显著提高了线下动员力,使该党即便在酷暑之中,也能凭借社交媒体号召数万人走上街头。
这种排外情绪背后,折射出日本社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在经济层面,宏观上,日本在少子高龄化背景下迫切需要外来劳动力维持经济运转;微观上,普通劳动者工资长期停滞,社会上又普遍流传“外国人享有特殊优待”的印象,这种落差催生了潜在的不满。
在社会心理层面,中下层民众的不安常常以对外国人的担忧形式表现出来,而部分政治力量则通过渲染“外国人问题”进一步放大这种情绪。在政治层面,移民议题已高度身份化:右派以排外立场巩固支持,自由派呼吁开放,中间派则始终难以形成稳定的政策叙事。
事实上,日本早已在悄然尝试“不说自己是移民国家的移民政策”。自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通过“技能实习制度”引入外国劳动力,本世纪10年代大幅扩充,以缓解制造业、建筑业和护理等行业的人手短缺。2019年又设立“特定技能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劳工在特定领域长期工作,为经济运转提供支撑。
然而,本次选举显示,“日本型移民国家”的道路仍阻力重重。日本社会一方面不得不依赖移民,另一方面又对他们怀有深刻的不安乃至敌意。这种对依赖的恐惧,正是少子高龄化时代日本社会最深的裂痕,也预示日本未来的道路不会平坦。 撰稿 刘 迪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