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记
江南,夏浅胜春最可人。文人笔下的初夏时节:风暖昼长、蜂飞蝶舞。立夏蝴蝶成趣,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毕业季。这个时候如何优雅地告别,也就成为我和熟悉的老师们要认真对待的校园课题。
如乌南幼儿园的孩子们记录着蛹的形态变化,为不同品种搭建温湿度适宜的“蛹屋”。当蝴蝶挣破虫蛹时,孩子们兴奋极了,而整个幼儿园如同过节一样快乐。这可是乌南办园历史上,师生首次见证30只蝴蝶破蛹的完美过程。接着,面对“放飞还是不放飞”的抉择,孩子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蝴蝶被吃掉怎么办”的担忧,也有“让它们去传播花粉”的呼声。经历分享会,最终孩子们决定放飞蝴蝶,回归大自然的家。当蝴蝶从孩子们手中飞向乌南花园时,孩子们的祝福与这个关于破茧与成长的故事,或许在幼小心灵埋下更珍贵的种子——对自然的敬畏和再探索的渴望。希望今年乌南毕业生升入小学后,在新校园里如蝴蝶般快乐啊!孩子们的化蝶探究告一段落之后,乌南幼儿园园长龚敏仍然意犹未尽,就来和我这位课外辅导员深度交流。我告知从小就对蝴蝶很有好感,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如我自己在幼儿园时期,能够品尝到的最美味点心就是蝴蝶酥、看到的最美丽的鲜花就是蝴蝶兰、我妈妈做衣裳的缝纫机是蝴蝶牌、幼儿园女孩最漂亮的头饰是蝴蝶结。我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用一根饮料吸管、沾点肥皂液,在午睡后的阳光下吹出一串串彩色的气泡,会引来蝴蝶的共舞。
我在复旦大学本科时期的1985年到1989年,第二专业就是生态学。当时上海生态环境其实并不乐观,我参与调研的宝山罗店镇和青浦朱家角镇,居然都蝴蝶稀缺。上世纪末,我在上海社科院工作中接触世界银行专家,在上海引入世界银行资金进行环境治理尤其是淀山湖水系之际,有一项结题标准就是蝴蝶所体现出的生态效应。目前江南,环境治理成功区域内四季都能够见到蝴蝶;如同生态文明的勋章。
上海世博会后,上海动物园每年都会在10月份举行蝴蝶展(活体);现在专家们已经不提倡做成标本了,目的之一就是让未成年人认知自然和理解生物多样性。而在全国已经命名的2000多种蝴蝶中,只有一种以“上海”命名的蝴蝶,它叫“上海眉眼蝶”,如今就生活在上海郊区金山。上海眉眼蝶,顾名思义就是像人的眉眼般,在两片翅膀上有对称的眼斑。
上海地区尚有54种常见蝴蝶。但伴随城市化进程,蝴蝶的栖息地在相当程度上被改变,一些种群生存受到威胁。有昆虫学家们认为:保护蝴蝶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蝴蝶喜欢野生状态的环境,并不喜欢太精致的环境。如果有人开发管理了,蝴蝶会感知生存环境可能会变糟糕。所以,最壮观的云南蝴蝶谷就是野生态!撰稿 王泠一(上海,学者)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