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探看一棵树
阅读提示:管敏华(上海,园林绿化工程师)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前夕,我来到上海市徐汇中学,去看一棵树。七年前种下的这棵树,于今年6月23日被命名为“白求恩树”。在命名仪式上,当我聆听师生朗诵毛泽东同志《纪念白求恩》文章的时候,想到很多。
我不仅仅想到自己学生时代也曾读到这篇课文,更想到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的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或许未曾料到,自己的生命将与万里之外的华夏大地紧紧相连。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白求恩放下优渥生活,怀揣着“消灭法西斯,捍卫人类尊严”的信念,跨越重洋投身中国抗战。在硝烟弥漫的晋察冀边区,他以血肉之躯构筑起移动的生命防线——冒着炮火将手术台搭建在离战场仅数里地的地方,连续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施行手术;徒步翻越太行山脉,用自制的“卢沟桥”手术器械车,将现代医疗技术带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白求恩树”命名仪式现场,我听与徐汇中学团委共建的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孙平医生说,他在二军大(现海军军医大学)求学期间,就学习过白求恩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医者,更是播撒希望的火种。“在简陋的战地医院里,白求恩手把手培养出130余名战地医生,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特种外科医院。他革新战地救护流程,设计并推广13套手术器械,让‘流动医疗队’成为抗战时期最坚实的生命保障。”
七载光阴流转,校园里崇德楼前这株石榴树,如今名为“白求恩树”,已亭亭如盖,挂满红色的果实,也能让更多的学子记下白求恩大夫……撰稿 管敏华(上海,园林绿化工程师)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