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精神永不过时
“一切始于世博会。”自170多年前开始,人类近现代工业文明各个时代的重大创新发明、生活方式,几乎都从世博会起步、离不开世博会的催生。小到电灯、电视、电梯、热狗、冰淇淋、拉链,大到摩天轮、度假村、俱乐部、主题公园、国家地标,都从世博会闪亮登场,之后进入了无数人的生活,书写了人类的历史和记忆。
世博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我们可以在各种科学技术博物馆、未来科学馆感受未来,在实验中体验未来,而将这些集合在一起的,首推世博会。
世博会永远是关乎未来和进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永不过时。
上图:1851年5月,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开幕。为这次展会新造的会场“水晶宫”成为最大最夺目的展品。
荟聚“第一”的舞台
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中心。这触发了该国想要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本国的工业生产技术成就的想法。此前,欧洲各国分别举办过多次工业博览会,而举办一次“世界各国都来参加”的博览会,还没有先例。
1849年6月30日,伦敦白金汉宫的一次历史性的会议上,举办“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想法诞生,后来该展会被认为是第一届世博会。维多利亚女王代表英国向世界各国发出参展邀请。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开幕。为这次展会新造的会场“水晶宫”成为最大最夺目的展品:耗费了4500吨钢材的巨大框架被30万块玻璃覆盖,并且有一个高耸的穹顶,显得壮丽辉煌。当时钢铁工业和玻璃制造工业都刚刚起步,“水晶宫”成为一时奇观。
在接近半年的展期里,首届世博会共呈现14000多件展品,包括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石,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呈现了当时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的无限想象力。
中国没能以国家身份参展首届世博会,但一名中国商人得知世博会举办的消息后,紧急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运往英国参展,最终这优质的丝绸成为首届世博会上唯一的中国展品,荣获大奖,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亲自颁奖。
热闹非凡的气氛中,第一届世博会“展示、竞争和鼓励”,“使不同的国家和大陆隔绝的距离在现代科技面前快速消失,所有国家从此都可以朝新的方向发展”的举办目的,得到了充分实现。
在“水晶宫”里,各国认识到世博会的意义,自此之后,开始积极举办。世博会成为科技突破的最佳展示舞台,是许多发明的首次亮相地。1853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人们第一次见到了自动楼梯,那时还不能称为“电梯”,因为它的驱动力是蒸汽机;有了它,才让人们使用高层建筑成为可能。人们在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看到了直流电动机;在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体验当时功率最大的蒸汽机带来的震撼,还欣赏了彼时并未完工的自由女神像的火炬部分。
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举办的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给世界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为展会而建造的埃菲尔铁塔。在那届世博会上,200万人次登上铁塔,一览世博会全景和巴黎风光。埃菲尔铁塔已成为法国的象征建筑。
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出现的菲利斯大转盘是世界上第一座摩天轮。而到了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器馆。在那里,参观者第一次能够用无线电与其他城市的朋友通话。飞机也在此届世博会亮相。
自1867年起,中国民间开始规模化和系统化参展世博会。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中国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派代表出席;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参展。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中国茅台酒的获奖成为传诵至今的佳话。
上图: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举办的1889年巴黎世博会,建造了埃菲尔铁塔。
从技术展示到理念传播
世博会创立之后的70多年间,举办工作都是由各国政府自行开展,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组织。这一情况在1928年发生变化。那一年,法国牵头组织31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巴黎,讨论通过了《国际展览公约》,并成立“国际展览局”,作为世博会的正式管理机构,批准申办及协调各国举办世博会。同时,明确了从此之后举办的世博会需要围绕明确的主题。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是第一届有明确主题的世博会,是世博历史上的新起点。它的主题为“一个世纪的进步”,展示技术革新,宣扬“科学发现,工业支持,人类顺应”。炼油厂、电控拖拉机、面包生产线等统统被搬到展会现场,参展商运用电影、立体布景、露天表演等娱乐方式吸引目光。这届世博会明确提出:科技发展和创新将成为今后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动力。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会场的最大亮点是一个巨大的原子结构模型塔。当时,世界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下,世博会上的这个模型表达了人类安全、和平地利用原子能的意愿,曾被誉为“地球上最令人感到震惊的建筑”。世博原子塔已如同埃菲尔铁塔之于法国一样,成为比利时国家形象的标志。自此,世博会开始从“科技崇拜”时代,转向强调理念的提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的触角伸向太空,“太空时代的人类”理所当然地成了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主题。这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是太空针,造型就像是飞碟立在细长的金属杆上。西雅图世博会“科幻世界”展区里的一些设想,如今看来仍然很先锋。比如,“将来人们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食品;城市上空悬浮有巨型屋顶,人类可以任意控制和调节天气”。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最辉煌的展品是月球岩石,它是1969年7月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后采集返回的。
1986年,磁悬浮列车在温哥华世博会首次亮相,“陆地飞行”成为可能。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主办方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建造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世博会的主题开始与人类面临的发展议题结合得更加紧密。
1982年,中国在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亮相,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世博会。中国决定参展的消息传到美国,主办方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欣喜地表示:“中国的参加是世博会筹备工作发展的里程碑。”自此以后,中国连续参加世博会,从未间断。1993年5月,国际展览局正式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其第46个成员国。
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主题是“科技时代的休闲”。中国馆紧扣主题,放映了首部中国独立制作的360度环幕电影《华夏掠影》,大受欢迎;中国馆被评为五星级展馆及最佳展馆。
世博会的组织规范不断完善,如今分为注册类(综合类)和认可类(专业类,如世界园艺博览会)两种类型。其中注册类从2000年开始,每5年举办一次,展期一般为半年。
上海世博与世博精神
上图:2010上海世博会总计7308万人次参观,创造了世博会历史的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1894年,当时中国的思想家郑观应曾在《盛世危言》中预言:“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他说的“会场”,正是指世博会;而他描述的中国举办世博会的百年梦想,终于在2010年的上海实现。
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上,经过激烈竞争,中国成功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这无疑是继申奥成功之后,中国的又一盛事,因为世博会本就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运会”之称。
北京于2008年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之后,上海又将“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盛会带给人类。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前所未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办会始终。例如,上海世博会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面向残障人士的世博展馆“生命阳光馆”。
上海世博会在5.28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共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参展,连续184天共举办22900多场文化娱乐活动。总计7308万人次参观,创造了世博会历史的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世博相关活动不仅在世博园区内举行,还辐射到上海周边的六座城市,体现了世博会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世博会的创新还包括设立了“最佳城市实践区”、开设了“永不落幕”的网上世博会。
“绿色低碳”是上海世博会的鲜明特色,1000辆新能源车在展会期间共运送乘客超过1亿人次。此外,太阳能利用、绿化墙体建设等,不胜枚举。独特“斗冠”造型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融合,如今更名为“中华艺术宫”,依然和世博中心、世博轴等屹立在黄浦江畔,成为璀璨地标。
最令人感动的是79965位志愿者,他们中最年长的达99岁高龄,最年少的只有7岁,他们的真诚服务、灿烂笑容,让志愿者精神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深入人心。“小白菜”“小蓝莓”的形象铭刻在太多人的心中难以磨灭,“服务他人”的使命担当意识,成为“世博一代”年轻人的鲜明特征。
对于中国,上海世博会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大动力之源;对于世界,人们通过它看到一个民族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作出的巨大的贡献。而对于世博会本身,上海世博会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位于上海的世博会博物馆,是国际展览局授权的全球唯一官方博物馆和文献研究中心;上海世博会的闭幕日10月31日,现已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城市日”,这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
中国实践和贡献的“世博精神”,已成为世博会无比宝贵的财富。来自上海世博会的记忆,已根植在全人类的脑海中,历久弥新。记者|王煜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