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乱局,中国如何应对?
“中东不靖,世界难安。”这是2025年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就巴以冲突阐明中方立场主张时所言。
当时王毅还提到,巴勒斯坦问题始终是中东问题的核心。7个月之后,当以色列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达成第一阶段停火换俘协议前后,中东局势随即出现了新变化:9月下旬,巴基斯坦与沙特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9月末,对于此前以色列轰炸卡塔尔的行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访美期间,在白宫致电卡塔尔方面道歉;就在10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叙利亚新政权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举行历史性会谈,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战略调整。
近年来,作为中东国家的战略伙伴,中国始终是促进中东和平、支持中东发展的重要建设性力量。面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方一直通过实际行动积极推进中东局势长治久安,为促进中东和平与安宁贡献中国智慧。
战略合作,利益攸关
中东作为一个连三洲(欧、亚、非) 、控四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地缘要冲,历来是冲突易发、战事频发的热点区域。相较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在中东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利益联结,中国在中东事务的外交参与相对较晚,通常被认为开始于距今约40年前。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隔较远。
然而,近年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在经济、能源与旅游等领域的往来愈发密切。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而中东国家中,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是全球主要石油与天然气生产国,在经济结构上与中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截至2025年,沙特已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也是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阿联酋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上图:加沙地带满目疮痍。
面对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近年来中国已经在相关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仅仅过去一年,中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首份加沙停火决议;成功斡旋巴勒斯坦14个派别在华举行和解对话,并签署《北京宣言》;向加沙提供多批人道主义援助,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为黎巴嫩仗义执言;继《北京协议》签署后,中方持续推动沙伊和解进程,支持地区国家以包容化解分歧,以合作增进互信,构建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
对于近年来中国能够不断加大在中东地区热点问题上的斡旋力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工此前撰文指出,“随着中国由规模体型大国向体系实权大国转变,中国的国家利益边疆已远远超出物理空间的国境界线。一方面,中国周边战略边界已经扩展到西亚并进一步向北非辐射延伸,中东地理区域不仅整体上日益临近中国‘大周边’疆界,而且其地界内部分次区域甚至已经被收纳进中国周边外交的经略范畴之中,中东在中国国际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上升。”
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少彪表示,从经济合作、能源贸易来看,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与中国紧密相连;中东地区是 “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而诸如沙特的“2035愿景”也与 “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因此,中东地区对于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目前,中国与沙特在内等多个中东国家,在外交上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意味着双方在国际事务往来中已经达成相当大规模的利益存量,同时还具备广阔的利益增量。”文少彪说道,“从经济利益或外交利益层面看,中东国家的和平稳定,同样对中国的国际战略有利。”
文少彪认为,面对中东局势不断变化与动荡,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积极斡旋中东国家与地区间的分歧,符合中东国家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
克服差异,谋求共赢
2023年3月10日,一场“历史性和解”在中国北京落定。在中方积极斡旋下,中国、沙特和伊朗三国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双边协议,包括同意恢复双方中断7年的外交关系,在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并互派大使。
近一个月后,沙伊两国再次选择了北京,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和伊朗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希扬于当年4月6日在北京举行会晤,讨论了两国重启外交关系以及启动其他协议将需要采取的步骤。
伊朗和沙特和解,不仅对中东的和平稳定意义重大,更是近年来国际政治大事件。从那时起,中东掀起了一波“和解潮”:伊朗开始改善与阿联酋的外交关系,叙利亚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加,埃及和土耳其逐步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
2024年,中东局势再次在中国迎来一个转折性时刻——巴勒斯坦14个派别的高级代表于7月首次齐聚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并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为饱受苦难的巴勒斯坦人民带去了宝贵的希望。
上图:202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出席巴勒斯坦各派内部和解对话闭幕式,见证巴勒斯坦14个派别共同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
在达成《北京协议》前,沙特与伊朗两国曾在不同的中东国家进行过多轮会谈,但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这些中东存在已久的复杂争议,能在中国的斡旋之下取得进展,同样令世人瞩目。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分析称,中国成功调解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复交,当时在中东引起了轰动效应。大家普遍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在中东的劝和促谈,可以说独树一帜,实际上也有世界性的意义。”
回顾近年来中东局势变化,有学者指出,中东政治格局的演进主要围绕阿拉伯人组成的阿拉伯世界、波斯人为主体的伊朗、犹太人建立的以色列以及土耳其方面这四大战略力量的强弱消长展开。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巴基斯坦等都保持了外交上的良好关系。
在文少彪看来,中东地区在政经、文化与宗教方面都呈现高度多样化的特征。面对诸多差异,中国能够实现“零敌外交”,在复杂的中东局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根基在于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和平与发展是中东地区稳定的基础。
下图:2023年4月6日,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和伊朗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希扬在北京会晤,这是两国外长7年多来首次正式会晤。
局势新变,应对挑战
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两年之际,中东局势出现了重大变化。除了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第一阶段停火换俘协议,其他中东国家之间同样不乏新动向。
专家分析称,哈马斯与以色列的阶段停火,对中东其他国家释放了信号,各国纷纷开始重新评估地缘政治新态势,并采取相应行动,甚至出现一些较大的政策调整。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19日,以色列军队袭击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并称此举是因为哈马斯违反停火协议。哈马斯方面则否认以方说法,同时指责以方多次破坏停火。文少彪认为,中东地区的安全秩序长期处于“碎片化”状态,因此会出现“看似稳定但实则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的局面。
此外,中东局势多年来一直在快速变化,其背后始终与域内外势力的地缘政治博弈及其干预密切相关,“中东局势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大国和地区强国博弈的投射。”据新华社报道,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共产党前总书记卡瓦·马哈茂德近日表示,中东地区饱受外部干涉,地区国家主权屡遭侵犯。一些西方国家习惯于将自身利益置于国际规则之上,单边行径和强权政治不断冲击国际和地区秩序。
面对大国博弈、地区冲突与国际油价的持续走低,文少彪表示,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中东局势仍将处在变乱交织的复杂状态。结合近些年积极参与中东事务的经验和区域国别的实际情况,中国有能力通过精准化、务实灵活的政策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并巩固和提升与中东各国的良好关系。记者|王仲昀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