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正文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从政治博弈到技术创新

日期:2025-09-2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从政治层面的艰难博弈到技术创新的蓬勃发展,全球各国正逐渐凝聚起共识,携手前行。
记者|陈 冰


  2025年9月16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最新发布的《2024 年世界气象组织臭氧公报》显示,地球保护性臭氧层正在稳步恢复,同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规模较近年明显缩小。如果维持现行政策,南极臭氧层预计于2066年前后恢复至1980年水平,北极地区约2045年恢复,全球其他地区有望在2040年前恢复。

  这一积极信号无疑为全球应对环境挑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正如世界气象组织强调,保护臭氧层不仅保障人类健康,还支撑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包括健康与福祉、气候行动、零饥饿和陆地生态系统保护等多个目标。

  但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的阴霾依旧笼罩,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气候保卫战中,从政治层面的博弈与协作,到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再到中国方案的积极贡献,全球各界正全方位行动起来,试图扭转气候变化的不利局面。


在分歧中寻求共识



上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部门绿色技术与研究经理彼得·奥克森(Peter Oksen)分享了WIPO推动绿色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举措。


  自上世纪末以来,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政治舞台上的焦点议题。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运而生,这一多边条约旨在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 “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此后,加入该公约的 198 个缔约方每年都会举行会议,衡量进展情况,并就气候变化的多边应对措施进行谈判。

  其中,1997 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首次为发达国家设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各国态度不一。时间来到 2015 年,《巴黎协定》的达成让全球看到了新的希望。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 2℃之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以内。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需提交并不断强化国家自主贡献方案。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下,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与减排责任。

  然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在 2001 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之后,又在2017年退出《巴黎协定》,理由是该协议会损害美国经济,这一举措给全球减排行动蒙上了阴影。尽管在2021年美国拜登政府宣布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协定》,但在2025年1月,再次就任总统的特朗普再次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美国的“退群”,让全球制定的减排目标难度大增,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可能进一步加剧。

  2024 年 11 月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则将焦点聚集在了气候资金问题上。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经过激烈的谈判,发达国家最终承诺到 2035 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 3000 亿美元”的气候资金。但这一数字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仍存在巨大差距,古巴、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此表示失望。有分析指出,美国在特朗普时期退出《巴黎协定》的阴影仍在影响着资金承诺,且欧洲部分国家因财政整顿,在资金支持上也显得力不从心。

  除了资金问题,各国在减排目标的设定与执行上也存在博弈。一些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也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如今,在减排责任上,部分发达国家试图模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与自身发展阶段不匹配的减排任务。而发展中国家则强调自身发展需求,希望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推进绿色转型。例如,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仍依赖煤炭等传统能源来满足基本的能源需求,完全摒弃传统能源短期内并不现实,它们需要发达国家在技术与资金上给予更多支持,以实现平稳的能源转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将于2025年11月在巴西北部的帕拉州首府贝伦市举行。巴西政府提前设定了两大优先议题:一是建立1250亿美元的全球森林保护基金;二是推动全球碳定价机制的协调,提出巴西与欧盟、中国组建“碳定价联盟”,在边境调整、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豁免等方面达成基础共识,从而发挥“磁吸效应”,逐步吸引更多国家加入。这无疑是一个关乎全球贸易格局与气候治理未来的建设性方案。


将气候挑战变成创新机遇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各国纷纷加大在绿色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力求在能源、交通、工业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眼下,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十年”,科技创新正从技术驱动的传统范式向场景驱动的结果导向范式转变。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浦江创新论坛的绿色低碳创新论坛上,来自丹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国际嘉宾与国内行业领军者纷纷分享了各自的创新技术,将气候挑战转化为创新机遇,全方位破解绿色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难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部门绿色技术与研究经理彼得·奥克森(Peter Oksen)分享了WIPO推动绿色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举措,如WIPO GREEN Database、加速项目等,强调“创新与技术是应对挑战的核心手段,而坚定意愿是关键前提”。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 WIPO GREEN 城市加速项目旨在通过聚焦城市绿色发展中的技术需求,推动新技术和新场景的全球推广,深化绿色技术的国际合作,助力城市加速绿色转型。上海市于2024年加入 WIPO GREEN 城市加速项目,切实解决了中心城区电动市政车辆移动充电、缓流河道稳态治理、近郊农业大棚土壤盐渍化修复、集装箱育苗工厂补光节能等多个现实问题。

  彼得·奥克森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讲述了一项可以快速让绿色荒漠变成可耕种农地的新技术。“他们发明了一种由植物纤维素、微生物菌群等多种绿色生物基材料科学配比形成的特种生物质材料,能精准重塑沙漠、戈壁等非传统土壤的微观孔隙结构,提高土体承载力,改善植被水文效应,形成稳定沙地生态,使沙漠保水保肥率提升30%至50%,同时,还能保证土壤透气性,逐年提升有机质、生物质含量,从根本上快速突破自然条件限制,高效拓展农业生产边界。”

  截至目前,这项技术方案已在新疆喀什及阿联酋3个近万亩基地成功应用。具备“十天千亩”的改造能力,可以同步实现防沙固沙生态修复和支撑适度的农牧业以及城镇化发展,在沙化土地治理、生态修复、沙产业发展、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另外一项林下 LED 补光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控制大角度旋转式 LED 补光灯,能有效解决控制精准难问题。团队研发的首个中草药生长数据库与中草药吸收光谱数据库,覆盖10多种高价值中草药生长数据库与中草药吸收光谱数据库,为中草药全生命生长周期提供精准指导。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云南、海南建成共3万亩示范基地,实现亩均增收万元。这种培育模式可以复制到许多农作物种植的产业之中,形成生态修复、农民增收、产业升级协同发展模式。彼得·奥克森指出,它为全球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AI协助应对气候变化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征程中,中国始终扮演着积极参与者与重要贡献者的角色。《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指出,全球创新投入放缓但绿色赛道逆势活跃,中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能源替代、固碳增汇、产业转型等关键领域形成技术集群,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跨越,为碳减排提供硬核支撑。

上图: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碳中和创新中心负责人许浩指出,AI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表现出广泛甚至变革性的应用。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碳中和创新中心负责人许浩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指出,许多技术在实验室里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进入行业和市场的时候,就会遇到一系列挑战。比方说,单一技术并不能解决复杂应用场景的问题。腾讯碳中和创新中心聚焦“从实验室到市场”,试图通过“探寻计划”、科技创造营、同其他机构的合作来突破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推动下一代气候技术发展。

  “我们刚刚和绿色技术银行联合研发了一款AI助手小绿,依托腾讯混元大模型与绿色技术银行知识库,实现了技术画像、供需匹配、专家速配、政策导航四大核心功能,可秒级响应绿色技术需求,希望未来通过知识共创持续迭代,成为绿色创新生态的‘超级链接器’。”许浩说,AI能够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改善气候模型,改进碳监测,推动可持续金融,促进联合国指出的高排放行业转型。

  能源、水泥、钢铁等行业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却也是重要的排放源。城市建筑和交通运输系统也会大幅增加碳足迹。为满足气候目标,这些行业需要高效且高性价比的减排工具,而AI将提供更为准确的能源需求预测,优化配电策略,调度更多可再生能源支援高峰用电时段;实时优化的交通信号将减少拥堵和汽车排放;AI帮助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作出稳健、以科学为依据的决策,有助商业发展和缓解气候变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AI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表现出广泛甚至变革性的应用。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AI使用先进模型和深度学习算法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影响预测的准确性,以便为极端天气作出更加充分的准备并制定长期缓解策略。

  而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者也可以使用AI模拟减排工作的效果并预测市政项目的环境影响,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发展低碳城市。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从政治层面的艰难博弈到技术创新的蓬勃发展,全球各国正逐渐凝聚起共识,携手前行。尽管前路充满挑战,资金缺口、技术瓶颈、政治分歧等问题依然存在,但只要各国坚定信念,持续加强合作,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就有望在这场气候保卫战中取得最终胜利。记者|陈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