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摇滚的轰鸣,穿透半个多世纪的叛逆与创新

日期:2025-07-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国际上,摇滚乐走过了喧嚣壮丽的70多年。它的形式不断裂变、融合、重生——华丽摇滚的璀璨、朋克的粗粝破坏、重金属的力量宣言、垃圾摇滚的颓废美学、新金属的融合实验、视觉系的感官冲击——但贯穿其始终的,是那份不灭的反叛精神:紧贴社会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愤怒、希望与追求。
撰稿|蒲 琳


  从猫王夸张的扭臀打破墨守成规的寂静,到披头士引发全球尖叫的“英伦入侵”,再到林肯公园将千禧一代的焦虑融入嘶吼的声波……摇滚乐自诞生之初便以其独特的激情、叛逆精神和强大的感染力,迅速在欧美大陆蔓延,并逐渐征服全球听众。

  摇滚,它从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宣告,一种颠覆,一种永不停歇的文化脉搏,反映了特定时代社会思潮、青年文化与审美追求,其发展轨迹与欧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从诞生到百花齐放


  20 世纪 50 年代,二战后的欧美社会处于经济复苏与文化转型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青少年群体壮大,一种融合了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与福音音乐元素的新型音乐——摇滚,应运而生。

  当时,白人开始正视黑人音乐,从黑人音乐中汲取养分。黑人的节奏与布鲁斯音乐与白人的山地音乐、乡村音乐有机会结合在一起,音乐的形态慢慢地被固定下来,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摇滚乐”。

  从1951年到1955年,这5年间基本上被当成摇滚乐的诞生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位重要人物,他们都被看作是“摇滚乐之父”,比如“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比尔·哈利、萨姆·菲利普斯……

一代巨星猫王。

  其中,猫王凭借自身天赋、极具辨识度的嗓音,加上英俊的容貌、标志性的扭胯动作和狂野的舞台表演,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拘谨与刻板。他的成名曲《Heartbreak Hotel》发行于 1956 年,歌曲以忧伤的旋律和直白的歌词,诉说着失恋的痛苦。年轻一代在他身上仿佛找到了反抗精神的共性。他也就此成为一代摇滚巨星,开启了摇滚音乐商业化、流行化的大门。猫王传记作者保罗·辛普森曾表示,“猫王在张扬欲望,解放生活方式方面带来了第一缕阳光”。

  同期,比尔·哈利与他的彗星乐队凭借《Rock Around the Clock》让摇滚首次在主流文化中有了广泛影响力。这首歌曲成为“反叛”电影《黑板丛林》的插曲后,更是让摇滚热潮蔓延至全美。年轻人纷纷涌入舞厅,在激昂的音乐中尽情释放活力,标志着摇滚时代的正式到来。

  到了上世纪60 年代,欧美社会深陷政治动荡、民权运动与反战思潮之中,摇滚音乐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黄金发展阶段,成为社会变革的有力发声筒。

  以“摇滚诗人”鲍勃·迪伦为代表的民谣摇滚兴起。原本可以成为美国民谣精神领袖的他,却在1965年参加新港民谣音乐节时,戴上墨镜、脚穿尖头靴、抱着电吉他走上舞台。他的这场“插电”摇滚首秀,被视为民谣偶像背弃“淳朴的吉他和人声”,不仅在现场,更在传统民谣界引发轩然大波,却也推动了民谣摇滚向更具表现力的电声化方向发展。

以披头士乐队为首的英国乐队彻底重塑了流行音乐的格局。

  当时,摇滚的另一大浪潮则是“英伦入侵(British Invasion)”。以披头士乐队为首的英国乐队彻底重塑了流行音乐的格局。从早期朗朗上口的流行摇滚(《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到中后期令人惊叹的实验性探索(《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Abbey Road》),披头士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旋律创作力、精妙的和声编排以及录音室技术的革新精神。他们不仅是音乐偶像,更是文化现象,深刻影响了时尚、艺术和社会思潮,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披头士狂热。而乐队灵魂人物约翰·列侬,其后期单飞作品如《Imagine》更将音乐升华为呼唤和平与理想的世界性宣言,其影响力远超音乐本身。

  与此同时,美国西海岸也孕育了另一种摇滚风情——迷幻摇滚,它受到当时盛行的LSD(迷幻剂)等致幻药物文化影响,追求声音的延展、扭曲与氛围营造。吉米·亨德里克斯、杰斐逊飞机乐队、感恩而死乐队等都是重要代表。比如,亨德里克斯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以一首《The Star-Spangled Banner》惊艳全场,他用吉他制造出的奇幻音效,配合夸张的舞台表演,营造出迷离恍惚的音乐氛围,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梦幻世界。迷幻摇滚也为后续的前卫摇滚铺平了道路。


流派爆发与巨星璀璨


  进入上世纪70年代,摇滚乐枝繁叶茂,各种风格竞相绽放,大师杰作层出不穷。乐队的专业性与专辑制作水平也随之大幅提升。

  齐柏林飞艇定义了重金属的雏形。吉米·佩奇毁灭性的吉Riff(连复段)、罗伯特·普兰特高亢的妖冶嗓音、约翰·博纳姆雷霆万钧的鼓点,以及约翰·保罗·琼斯稳健的贝斯,共同创造了如《Stairway to Heaven》《Whole Lotta Love》等史诗级作品。他们的现场演出更以无与伦比的能量闻名。

  与之齐名的,还有深紫乐队和黑色安息日。他们都是硬摇滚与重金属风格的典范。

  朋克摇滚作为对主流摇滚商业化、精英化的反叛出现。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s)以其极端的形象、叛逆的歌词和粗糙简陋的音乐制作,喊出了年轻人对社会压抑、贫富差距等问题的不满。他们用《God Save the Queen》等歌曲猛烈抨击社会体制和虚伪道德。朋克运动虽短暂,但其精神深刻影响了后续的另类摇滚、独立音乐和流行文化。

  此外,前卫摇滚蓬勃发展,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将迷幻摇滚推向极致,并开创了前卫摇滚的新高度。他们凭借《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打造出概念专辑的巅峰之作。其现场演出配合复杂的灯光和道具,是多媒体艺术表演的先驱。

  上世纪80 年代,是摇滚乐高度商业化、视觉化和技术化的时代,也是地下场景暗流涌动的时期。

  以邦·乔维为代表的流行金属大热。其歌曲《Livin’ on a Prayer》旋律激昂、歌词充满正能量,配合精心制作的音乐视频,频繁在 MTV 等媒体播放,迅速走红全球。这种融合了硬摇滚力量感与流行音乐易传唱性的风格,迎合了大众口味,唱片销量屡创新高。

  新浪潮摇滚兴起,融合了电子音乐、合成器音效与摇滚元素。如杜兰杜兰乐队(Duran Duran)等,凭借独特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借助新兴媒体力量吸引大量年轻听众。

皇后乐队则是华丽摇滚中当之无愧的舞台掌控者、风格融合大师。

  皇后乐队则是华丽摇滚中当之无愧的舞台掌控者、风格融合大师。主唱弗雷迪·墨丘利可谓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主唱和表演者之一,其戏剧化的台风、横跨四个八度的惊人音域和强大的感染力无人能及。乐队作品融合硬摇滚、歌剧、音乐剧、民谣甚至迪斯科,如《Bohemian Rhapsody》《We Will Rock You》《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等,兼具技术复杂性和磅礴气势,传递着自信、反叛与普世情感。

  与此同时,视觉系摇滚在日本开始出现并流行。深受西方华丽摇滚、重金属和朋克影响,其核心在于视觉与音乐的高度统一:乐队成员通常以夸张、华丽、中性化乃至怪诞的妆容、发型和服饰示人,舞台表演充满戏剧性和仪式感。比如X Japan,是视觉系的开创者和最成功的代表之一。视觉系不仅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一种强调自我表达的亚文化现象,影响力遍及亚洲乃至世界。

  在地下音乐领域,另类摇滚悄然发展。直到上世纪90年代,欧美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文化更加多元包容,另类摇滚迎来全面爆发,摇滚整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态势。

  涅槃乐队凭借《Nevermind》掀起“垃圾摇滚”(Grunge)狂潮。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以其沙哑的嗓音、邋遢的形象和充满愤怒与迷茫的歌词,唱出了一代青年对社会虚伪、生活空虚的控诉。专辑主打曲《Smells Like Teen Spirit》的音乐视频在 MTV 播放后,迅速引发全球年轻人共鸣,打破了80年代流行金属的华丽泡沫,让摇滚回归真实、质朴与批判精神。

  同一时期,英伦摇滚复兴,绿洲乐队与模糊乐队展开激烈竞争。两者共同推动英伦摇滚重回主流视野,重塑英国摇滚文化自信。

  此外,电子音乐与摇滚深度融合催生了工业摇滚、电子摇滚等新风格。九寸钉乐队的《The Downward Spiral》将电子节拍、噪音采样与重型摇滚完美结合,以冷峻、黑暗的音乐氛围探讨人性堕落与社会异化,拓展了摇滚的表现边界。


传承经典、持续创新


  进入21世纪,摇滚乐在主流统治力上有所减弱,但创新与融合从未停止。

  一方面,传统摇滚乐队借助数字平台拓展影响力,如酷玩乐队,他们的专辑《X&Y》《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通过线上宣传、数字发行,在全球范围内收获海量粉丝。乐队注重旋律美感、歌词深度,融合多种音乐元素,保持着摇滚的人文关怀,成为新世纪主流摇滚的代表。

  另一方面,独立摇滚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风格各异的小众乐队。

  同时,摇滚与嘻哈、流行、民谣等跨界融合愈发普遍。

  林肯公园乐队将说唱、摇滚与电子音乐融合,以《Hybrid Theory》表达年轻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成长,为摇滚注入新活力。

  梦龙乐队作为当代流行摇滚的超级巨星代表,融合了摇滚、电子、流行和嘻哈元素,以宏大流畅的旋律、充满力量的节奏、鼓舞人心的歌词,以及极具感染力的现场表演,演绎了《Radioactive》《Believer》《Demons》等传唱度极高的作品,体现了当代摇滚寻求与流行音乐更紧密结合的趋势。

  泰勒·斯威夫特从乡村音乐转型摇滚风格,在专辑《Reputation》中融入摇滚元素,展现出女性力量与情感深度,拓宽了摇滚受众群体。

泰勒·斯威夫特从乡村音乐转型摇滚风格,在专辑《Reputation》中融入摇滚元素,展现出女性力量与情感深度,拓宽了摇滚受众群体。


  摇滚乐走过了喧嚣壮丽的70多年。它的形式不断裂变、融合、重生——华丽摇滚的璀璨、朋克的粗粝破坏、重金属的力量宣言、垃圾摇滚的颓废美学、新金属的融合实验、视觉系的感官冲击——但贯穿其始终的,是那份不灭的反叛精神:紧贴社会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愤怒、希望与追求。撰稿|蒲琳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