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小孩,不肯上学
主笔 姜浩峰 实习生 朱星原
“孩子不爱上学,咋治?三个小妙招!”
“不想上学的孩子,家长不要管他!”
“你就按照我的步骤来!”
打开抖音,刷刷刷,博主们扯开了嗓门,用不同的方式讲同一个话题:孩子厌学,我来帮你解决!
记者还发现,暑假里,针对“厌学”“缺少学习动力”“叛逆”等孩子教育问题的夏令营广告,密集出现在网上。即便不是暑假,全国各地常年有各种机构,号称可以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
此前凤凰网的报道中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面向休厌学青少年的社区/基地在全国至少有25个,云南大理分布最多,其余散落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大城市。十多年前,一线城市中一些家长开始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大理实现“在家上学”,他们逃离城市和传统的教育体系,去追寻自己的教育乌托邦。而如今,商业化的机构也扎堆在大理。
在这些纷纷然现象的背后,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不肯上学的孩子”近年来正在增多。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或者患有精神疾病。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约95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约三成,他们中的很多人因此无法继续学业。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青少年群体抑郁倾向比例相较五年前上升9.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发现,讨厌上学的孩子,年龄大多集中在14岁,也就是初中一年级、二年级这一阶段。“他们中三成以上至少共病一种其他心理疾病,睡眠障碍、强迫症等。其中一半孩子患病时长处于1到4年之间,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患病时长为3个月至1年。”陈祉妍说。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与相关机构共同发布的《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显示,在覆盖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共1622份有效问卷中,年龄跨度为9至24岁的受访对象中,首次休学平均年龄13.74岁。其中男生占51.0%。
政府也已经关注这一问题。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孩子的呼救
“有一次上课铃声响过,小叶不在教室里。我发动同学去找,最终在厕所一个隔间里找到蜷缩着的她。问她为什么不上课,她说不出所以然。小叶上课时一直有点不对劲,要么发呆,要么睡觉,课后好像也没朋友。反正一点不像四年级小学生的模样。”上海一所小学的班主任李老师,道出了她班级里小叶同学的情况。
通过进一步了解,和心理老师的介入,李老师发现小叶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小叶平时见不到父母,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关心,学习成绩渐渐跟不上后,开始逃避上学。
三年级之前,老师们除了发现小叶经常头发乱糟糟以外,其他没有太大的问题——学业成绩还算过得去,课堂纪律也还好。但进入四年级,李老师发现小叶语文、数学成绩直线下滑。爷爷奶奶对她宠得有些过分,有时候她通宵玩游戏,爷爷奶奶也不管,怕孩子不高兴,至于她的作业,“不做就不做”。奶奶曾面对前来家访的李老师如此说:“我们老了,说什么她都不听,只能尽量顺着她。”
李老师与学校的心理老师王老师关注到小叶,使得小叶断断续续吐露自己的心声:“活着没意思,读书更没意思。”
心理老师说:“她不是叛逆,而是在求救。”
四年级下学期的期中考试,小叶在第一门考试科目开考前,又不见了!老师还是在老地方——厕所隔断发现了她,她正用指甲狠狠抓挠自己的手臂。李老师立即联系家长,带她去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她有中度抑郁引起的厌学行为和自虐倾向。
学校迅速制定干预方案:每周两次心理咨询、老师们重点关注、安排同学陪伴。但小叶家庭内的问题很难解决。班主任李老师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学校尝试联系小叶的母亲,但对方远在外地,在电话里说是‘有空就回来’,却迟迟未见行动”。
尽管学校尽力干预,小叶的情绪仍时好时坏。
小叶的情况属于比较极端的个案。绝大多数出现厌学倾向的孩子,与父母同住,且得到父母生活上比较好的照顾,但“调研报告”显示,即便如此,这些有厌学倾向的孩子,仍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
调研发现,有41.8%的家长是在孩子主动求助3次及以上才带其就医,62.8%的家长认为孩子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诊延误。而按照王老师的说法,不少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求救信号。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另一个极端,有的孩子出现厌学情况,恰恰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关注”。
今年即将升入初中二年级的男生小西,妈妈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小西就在妈妈工作的学校读书,这方便了妈妈无时无刻不盯着他。课间休息时间,妈妈要求小西到她办公室完成课外培训班的作业。上学、放学路上,小西也被妈妈领着,很少有机会和同学交流。
小西的成绩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出现下滑,面对此情此景,妈妈只骂他笨,不肯动脑子,只配当差生。初中之前,小西也经常被妈妈评判为“差生”,但到期末考试小西的成绩总还有起色。到了初二,情况大变,常常提出“不想上学”。
“差就差呗,反正被她骂惯了!家里其他人也插不上话。她认为自己是‘教育家’,我爸劝她一句,她反过来说我爸为什么不管我。”小西说。
实际上,很多所谓“问题小孩”的家长,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调研报告”显示,59.7%的家庭由母亲承担主要照顾责任,但家长照顾负担较大,近半数家长的照顾负担为重度,超过三分之一家长照顾负担为中度。
学校的“难处”
记者最近走访上海多所公办中小学校,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已经配备心理咨询室,表明教育系统对学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视。但通过深入采访会发现,学校里、课堂上压抑的气氛和对学习成绩的时刻关注,让孩子和教师都难免情绪紧张甚至会出现情绪失控。
朗清如今已经进入初中学习,且成绩优秀。回想他小学三年级的一段往事,妈妈仍心有余悸,也表示还算幸运。“他周末在家吃得好睡得好,可到每周一上午吃早饭的时候,他就恶心、反胃,说不能上学。”朗清的母亲说,因为这样的身体情况,只好给孩子请假,带孩子到儿童专科医院看病。医生一开始判断是浅表性胃炎,但吃了药病情未见好转。胃镜、肠镜都做了,也没找到器质性病变,他的症状很可能是情绪问题引起的。如果病情继续下去,朗清恐怕也要面临休学。
断断续续看了一年多病,家长发现朗清的“病根”在课堂上。
漫画/崔泓
朗清的父母发现,朗清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特别严厉,默错单词动辄要罚抄很多遍。尽管朗清努力背单词,但难免遇到默写错误,上英语课成了他沉重的心理负担。“美术课有学生画笔不带,一顿训斥;班上卫生不好,又一顿训斥。如果有孩子违反行为规范,就得写400字检讨。”这位老师时常对学生发脾气,而朗清是比较敏感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大吼大叫,他特别畏惧。
熬到四年级下学期,朗清的父母找到校长反映情况。这次谈话似乎起了作用,此后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渐渐地,师生关系大有改观,朗清的学习成绩也跃升到班级前列。
朗清的故事,是家校良好沟通的案例,但现实中,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度,常常不如人意。更多的情况是,当老师发现学生有些异常,首先会联系家长并建议就医,学校尽力规避风险。这样的做法背后,学校也有太多无奈,因为一旦孩子在校内出现任何意外,家长都会认为学校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
“不肯上学的孩子”,如今成了摆在社会各方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主笔|姜浩峰实习生|朱星原(为保护未成年人,文中采访对象皆为化名)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