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从“两万户”到“人民城市样板间”

日期:2025-08-0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228街坊的回归,除了是居民幸福生活的回归,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三个上海”,即上海首批城市更新的典范,上海15分钟生活圈的核心节点,上海工人新村历史记忆的一站式集成。
记者|周 洁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傍晚,暑气渐退,228街坊的中心大草坪“劳模广场”周围是三三两两散步的居民,附近的白领下了班来到社区健身中心锻炼充电,不远处的熊猫食堂已经开始做晚市生意。8元的刀豆土豆,10元的干锅娃娃菜,22元的响油鳝丝和毛血旺......实惠的价格、丰富的菜色、家常的口味得到邻里街坊的肯定,尤其是老年人还可以凭证享受菜品8.8折,一到饭点儿食客不断。

熊猫食堂到了饭点儿食客不断。摄影/周洁


  时间拨回到10年前,住在“228”的居民们恐怕无法想象,这个白蚁、老鼠扎堆“聚会”,居住逼仄拥挤简陋的“两万户”,有一天会成为上海的网红打卡点,展现工人新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民城市样板间”。


告别“老破小”


  在大生产、大工业时代,杨浦区聚集着为数众多的钢铁、纺织、化工企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提出“要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问题”。在此号召下,上海开始兴建第一批工人新村住宅,“两万户”工人住宅由此诞生。

  228街坊的前身是这批工人新村的代表,至于为什么叫“228”?这是因为杨浦共有463个街坊,长白新村位于杨浦的中东部,恰好是第228号,遂得此名。

蓝天白云下的228门头。


  红顶粉墙的两层小楼,尽管居住空间不大,但解放前住在棚户简屋的工人终于住进了楼房,这在当时被称作“上海工人的大喜事”。有资格入住的都是沪东各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产业工人向往的“光荣之家”。

  长白新村街道长白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芳告诉《新民周刊》,当时228街坊的邻里关系可以用“雨天不用愁、晚归不担心、夜不用闭户”来形容,“下雨了,晾在外面的衣被有热心的隔壁邻舍帮忙收好;放学的孩子不怕饿肚子,有街坊邻里的百家饭管饱;家庭空间和集体生活融合在一起,街坊里进来一个陌生人大家都清楚,安全系数非常高”。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人新村逐渐落伍,居民合用厨卫的不便,突出的白蚁问题,脏乱差的社区环境,还有为了扩大居住面积进行的违法搭建等,都让228街坊成为了人们心中“下只角里的下只角”,有居民回忆称:“以前别人问住哪,都不好意思说是住‘两万户’的。”

  自上世纪90年代始,228 街坊“两万户”曾经历了两次拆迁,也曾两度停滞。2016年,因种种原因停滞多年的动迁工作再度迎来契机,李芳正是“二万户”第三次动迁的亲历者。“228街坊不属于二级旧里住宅,旧改无法覆盖这里,但面对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强烈诉求,区里抓住实施城市更新办法、开展典型项目遴选的机遇,成功将228街坊列为上海市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由此打开了突破口。”

  杨浦区首创“意愿征询率、协商签约率、搬迁交房率”三个100%的协商征收模式,在街道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仅用106天就顺利达成。成为上海首个党建引领、各方参与、居民主体的三个100%协商征收案例。当年7月5日,随着228街坊最后一户居民的搬离,上海人在成片“二万户”中居住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这三个100%的完成并不容易。为了让居民们吃下定心丸,我们先后召开了9场政策宣讲会,告诉他们政策是一竿子到底的,早签约和晚签约享受的政策绝不会变化。另外在‘明确大蛋糕、分好小蛋糕’的思想指引下,我们搭建了公信平台,协助解决各种各样的家庭纠纷和矛盾。”李芳坦言,动迁考验的不仅是她们当“老娘舅”的水平,还有动迁家庭的亲情。“当时有一户人家,除了小弟外其他家人都在外地,动迁签约当天,他们从各地赶到上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很快就把文件签好了,效率之高让我们印象深刻。但这样的家庭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家庭在分配小蛋糕时都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需要我们做好中间人,分析好利弊。”

  经过106天“5+2”“白+黑”的全情投入,228 街坊“两万户”终于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2016年6月,228街坊动迁居民自发组织了一场百家宴,庆祝他们实现了告别“老破小”、住进新公房的愿望。“动迁后,大部分228街坊的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质的飞跃,还有居民由衷感叹,没有这次动迁,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会那么好。”李芳说。


“两万户”焕新归来


  作为上海市首批城市更新项目的示范点,228 街坊“两万户”是上海仅存的一批相对完整、规模较大的工人新村建筑群。杨浦区委、区政府在反复论证后,决定改变原来推倒重来的改造模式,将12栋成套“两万户”老公房整体保留、保护开发,规划打造成为一个以体验展示馆为中心,集生活、商务、文化和休闲功能于一身的共享生活空间。

228街坊新旧对比图。


  2023年,228街坊正式回归大众视野,街区建筑多以白墙红瓦为主,方正的门窗和简洁的建筑线条秉承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生动还原了工人新村曾经的模样。街坊入口处的“跨越70年,我在228等你”路牌,温暖中不失活泼,而特别设置的“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则承载着抚今追昔的使命,让参观者清楚地了解工人新村的历史变迁,体味上海工人新村的历史文化。

  228街坊是几代人的家园,对附近居民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在保留老建筑肌理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在规划设计阶段,属地向居民区、附近的高校、企业发放了1500余份问卷,召开了20多场座谈会,进行建议征集活动,鼓励大家提出对街坊功能、设施、环境等方面的期望和建议。邀请居民参与社区组织的讨论活动,与相关部门和设计团队共同探讨升级方案,如今的工人新村展示馆、社区食堂、社区健身服务等,都是来自居民的建议。

  正因为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如今的228街坊拥有全年龄段友好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无论什么人群都可以找到停留的理由,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人民城市样板间”。

  “许多居民还想要一个电影院,受限于现有条件,我们无法满足,不过我们会定期组织露天电影,给大家提供一种童年的快乐。”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蔡莉英表示,228街坊的城市更新案例跳出了过去简单“拆”或“改”的框架,走出了“留”的第三种模式,系统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出了“市场+公益”的生活服务配套供给模式,街坊内的健身中心、社区食堂等设施价格亲民、服务周到,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

  青年因街区魅力而汇聚,街区也因青年变得更有活力。记者了解到,228街坊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比如街坊内的“228乐业空间”,不仅为青年人提供免费的共享办公区域,还会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就业服务,比如简历制作沙龙、咖啡师培训、小型专场招聘,不少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此外,杨浦区举办了连接复旦大学、海军军医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创新创业大赛,吸引青年将社区治理项目引入228街坊,例如数字化平台建设、智慧养老项目、青少年成长项目等。曾经的工人新村,目前已成为上海青年发展型社区的代表。


“人民城市理念”的“228窗口”


  228街坊的回归,对于居民来说,是幸福生活的回归,而在更大意义上,它代表了“三个上海”,即上海首批城市更新的典范,上海15分钟生活圈的核心节点,上海工人新村历史记忆的一站式集成。

  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孙辉告诉《新民周刊》:“以前讲起上海建筑,会讲到花园洋房、石库门等,但离这个时代更近的,其实是工人新村,红顶素墙、简朴实用是它的风格,它还代表了人民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228街坊不仅是工人新村的代表,也是对那个年代生活方式的一种追忆。”

每逢国定假日,228街坊草坪上便会放映露天电影。


  的确,从228街坊的前世今生中,人们不难看出,不论是最初的建房、旧改,还是如今的焕新归来,它自始至终都是以“为了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民生、应民盼、听民声”的生动实践。某种意义上,228街坊早已不仅属于长白新村,它是向全市、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人民城市理念”的一扇真实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杨浦区的《青年与街区共荣:长白228街坊的可持续更新实践》被收录进2024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成为入选的6个中国案例之一。此外,228 街坊城市综合更新实践案例获住建部推荐,成为全国唯一代表案例参评 2023 年联合国人居奖,并荣获 2023 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15 分钟生活圈示范奖”。

  作为228街坊蝶变的见证者,孙辉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一切事情要从人民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仅凭我们自己的想象。“目前为止,228街坊的商家一直在可持续运行,原因就在这里。”在孙辉看来,街区风貌提升不是做“盆景”,而是要做“风景”。“在228街坊的规划建设中,我们坚持处理好市场与公益的关系,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回应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实现多方共赢。”

  未来,228街坊仍将不断蝶变。“228街坊其实是有一个‘内圈’‘中圈’和‘外圈’层层递进的功能,内圈即228街坊本身,目前已经基本成熟,其内部设计商业和公共服务可根据居民反馈不断提升调整加以完善。另外我们认为228街坊应有一个辐射效应,对228街坊的中圈,即四条道路外围沿街立面、店招店牌、小区围墙等,结合‘美丽家园’‘美丽街区’等项目,推动提升周边风貌和街区品质。外圈建设则是按照15分钟生活圈和全域旅游理念,以228街坊为核心辐射周边8万至10万人,当游客尚未踏入228街坊时,已经感受到228街坊的元素,其实这部分也被囊括在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中。”孙辉表示,通过做深“五治协同”治理,做精系列IP矩阵,未来的228街坊将会突破边界限制,实现覆盖区域的不断扩圈延展、全域焕新、整体呈现,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和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样板间。记者|周洁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