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水墨江南,绿动青浦: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日期:2025-08-1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如今的青浦,“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正在浦江之源徐徐铺展。
主笔|姜浩峰


  “如何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如何加强生态修复后的运营?”

  “如何为高素质人才提供高品质生活?”

  今年6月25日,一场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论坛,讨论之热烈,既不出所料,又有些超乎想象。不出所料之处在于,论坛的主旨本就是“近观‘两山’,写好青浦绿色答卷”;超乎想象之处则在于——与会学员不仅纷纷提到将本职工作、具体实践与“两山论”对照起来,找工作重点,寻发展之处,且互相比学,寻找自身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更有甚者,有学员提及自家乡邻、同学等等,如今并不在政府部门工作,也不在国企工作,但对“两山论”很感兴趣,认为对自家从事的经营工作有指导作用,希望身为干部的老朋友多多给大家讲讲。“老百姓确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回事!”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两山论”,具体为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在江南的上海市青浦区,当然是有山有水的地方。论山,淀山、福泉山、酒瓶山……,论水,淀山湖、太浦河等等,总之是水网密织、水系发达。毫无疑问,青浦是上海“江南水乡风貌”的典型代表,是镶嵌在长三角绿心上的璀璨明珠。也正因此,过去这些年,青浦区始终将“两山”理念深植血脉,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支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系统化思维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在“两山论”提出20周年之际,青浦再出发,在山水福泽之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水墨江南更富人,且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律动之进步!


厚植水乡绿韵之根



连通青浦与江苏吴江的元荡慢行桥。摄影/万彪


  “水质愈加好了,景观也就愈加看着舒心,我们老百姓茶余饭后沿河散散步,真的好惬意!”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村民陆阿姨的这段话,不仅为本村村民所认可,也被附近李庄村的亲眷朋友点赞,说是“讲出了大家的心声”。

  陆阿姨的这段话,是在2024年秋天对着媒体说的,后来上了人民网。看到报道,一些前来朱家角古镇旅游的中外游客就感觉起劲——朱家角古镇蜚声海内外,知名度很高,可大家本不了解位于朱家角行政区划内的张马村、李庄村,既然村民陆阿姨都说好,那不妨找寻一番,看看究竟有多好。

  《新民周刊》记者从朱家角镇方面了解到,2022年镇政府编制发布“张马村、李庄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方案”,对这一位于古镇西南面、与上海母亲河黄浦江水系源头有很大关系的 区域,进行统筹河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其中,张马村、李庄村14条段河道共18.99公里,结合村庄规划,一一梳理了一遍。村民看到的是河水清清,包括家门口的河岸增加了绿植、护栏、亲水平台,其实有心人更观察到河里加装了太阳能曝气设备,可以不间断地促进水流动,加之合适的水生植物种植,令水乡绿韵佳期常在。张马村也从传统农业村向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迈进。

  在朱家角,并非仅仅黄浦江水系源头水质得以进一步保护、提升!记者从青浦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目前的朱家角,镇域水面率达41%,为全市最高,全区域水质稳定提升至Ⅲ类以上。与此同时,在过去十年,朱家角镇匠心养成万亩“绿肺”,建成8000余亩拦路港生态片林,全镇林地总面积达2339.412公顷,陆域森林覆盖率达25%。由水及陆,朱家角已经构建起重要的碳汇储备库,某种程度上说,树立了江南水乡低碳发展的标杆。

  在青浦深入走访,就会发现,不仅仅朱家角一地,诸如重固镇、练塘镇、金泽镇等等,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练塘镇创建“1+10+30”三级林长制管护体系,森林覆盖率达18.62%,水域陆域协同治理,水质。“推窗见绿、出门即景”。

  “朱家角与练塘水系相通。各镇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互相之间由活水相连的。”青浦区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分析,“实际上,练塘镇水质稳定达Ⅲ类以上。”镇与镇之间水系相通,那么村与村之间呢?记者在重固镇所见,其北部五村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打破村域壁垒,各村深度联络,创新“五星四责三色两平台”体系,建成上海市乡村治理积分制示范基地,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河道巡查等环保行为可兑换生活物资,“微管家”数字化平台实现环境问题98%快速处置,由此一起来完成79条河道61公里综合整治,构建“水系连通+生态修复”体系,同步实施2775亩生态林带建设与水生植被修复,章堰泾、艾祁港、老通波塘获评“上海市美丽河湖”,朱家墩河入选“最佳整治河道”。

  水之韵,不仅仅惠及在水一方的青浦人,其实也惠及上海,惠及长三角。以金泽镇为例,其建设金泽水库,是上海西南市民的重要“水碗”,受益市民达670万人以上!金泽镇深知,“保水”是核心使命。为此,大力实施“蓝色珠链”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生态技术等手段,系统改善区域水环境,筑牢水源地安全屏障。目前,金泽镇域内水质稳定达标,水面率高达31.2%的纵横水网,已成为支撑区域绿色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靓丽生态底色。

  守护水清岸绿,既要硬措施,更要软实力——关键在于激发全民参与的内生动力。对内,深耕基层治理创新,金泽镇构建了“镇-村居-网格”三级网格化治理体系,并搭建智慧村庄管理平台,重点探索推广“生态绿色积分制”创新管理模式,围绕人居环境、垃圾分类、绿色低碳行为等设立考核标准。村民的环保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积分,不仅能兑换生活物资,更与村集体福利、评优评先挂钩,有效激发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让“保护水源地就是守护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对外,巧做生态旅游文章,对于慕名前来的游客,金泽镇则展现了独特的生态智慧和温情引导。以因萤火虫奇观而闻名的岑卜村为例,在“岑卜村一码游”小程序上,醒目设置“生态游览须知”,明确提醒游客。在“国潮文化主题示范园”等景点,巧妙融入环保提示,阐释中华传统“天人合一”理念与当代生态文明的契合,引导游客文明游览。村干部、志愿者和民宿业主成为环保宣传员,在游客入住或游览时主动讲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种前置式、浸润式的宣导,让“萤火虫乡村”的生态IP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成功地将每一位访客转化为环境保护的自觉参与者和监督者。此外,今年金泽镇还推出了“沪派江南,趣游金泽”村游护照,将生态禀赋化为游客手中一册文脉地图,在具象化推介金泽宝藏地,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将金泽保护生态、与绿共生的理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更多游客共情并参与。

  “学习‘两山论’,我们青浦区各街镇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各镇都在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样板。” 青浦区生态环境局方面向记者如此介绍,“2024年,全区20个国控和市控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95%,其中有5个断面达到Ⅱ类水标准,重点建设用地和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全区在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基础条件等排摸,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为创建5年复核工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青浦区还编制完成《美丽青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美丽青浦行动方案》,滚动实施“美丽”系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青浦建设。而开展“十五五”期间青浦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美丽青浦建设目标、思路和重点课题研究都在有序推进中。可见,厚植水乡绿韵之根,在青浦,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长期为之,久久为功!


绿色动能价值转化


  “我一般不吃茭白,除非是青浦练塘茭白!”

  “哦呦,侬嘴巴叼来!诺,想买青浦练塘茭白,抖音直播间看看,‘创茗生鲜超市’就有卖!”

  这是上海徐汇区一对“50后”夫妻的对话。妻子一提“创茗生鲜超市”,丈夫立刻“遵命行动”搜寻、点单,第二天,家里餐桌上多了一道茭白肉丝。而妻子还不满意,准备周末去练塘“实地探访”。

  “探访个啥,找借口想去练塘白相相,吃吃茭白干蒸肉,嗲得不得了!”丈夫揶揄道。

  “创茗生鲜超市”直播间发起人钱欢是土生土长的练塘人,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以后,她更深刻地理解了有“美人腿”之别称的练塘茭白之价值所系。2024年6月钱欢刚开播,就获得了不错的销售,平均每场直播成交订单近200笔。还有诸如阿特麦文创园线上直播平台,在2024年销售超过5万公斤,实现销售额40万元;佳欣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线上平台——以叮咚平台为主,销售茭白30余万公斤,实现销售额320万元!

莲湖村赏荷。摄影/ 李文跃


  “上海市民相信练塘茭白的品质,其实就是相信青浦的水质好!”练塘镇太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欢峰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我们太北村是2002年由北王浜、林家草、顾巷三个村合并而来。我们深爱着家乡的‘新开河’——太浦河。”1991年夏,因太湖水位猛涨,青浦两次承接泄洪,为上海乃至周边地区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此地修筑太浦河。“承接泄洪、修筑太浦河的主要是我们的父辈了。我感觉父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自己在说,这是一种‘新开河精神’。”而对于平日生活在市区许多“50后”“60后”甚至“80后”的人们来说,每每念及1991年的泄洪,仍感念青浦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确保了市区的安全。同时,也特别钟情于练塘茭白。买家愿意掏真金白银买吃到肚皮里的农产品,本质上就是长期以来对青浦生态环境的肯定!

  在“茭白叶编结技艺”上海市非遗传承人沈萍看来,因为青浦的绿水青山,使得“练塘茭白”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春节期间,沈萍得以代表上海市非遗传承人亮相央视,带着她的年味作品送去对全国人民的祝福,也使得更多人了解到练塘茭白。“在练塘茭白的核心产区,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亩次左右,年产优质茭白1500万公斤,主要销往江浙沪一带,远销广东、四川、北京等地。”青浦区有关部门向记者透露。面对茭白产业所产生的秸秆等等,练塘镇探索贯通全产业链条,比如依托沈萍等所从事的茭白叶编织开发工艺品,当然也寻求开发有机肥等等,变废为宝。也由此连续举办16届茭白节,在有效撬动线上销售额增长的同时,也在催生更多高附加值的“茭白文化”项目。比如阿特麦文创园通过工业遗存活化,建成2万平方米文创综合体,其数字平台年销手作体验课程10万单。而张欢峰透露,现在太北村通过村里一位恩施女婿引种湖北小土豆,然后开发了“挖啊挖”研学活动。“挖土豆,采红菱,采茭白,随着季节不同,有不同版本的乡村体验活动。我们的茭白田,春季特别美,吸引着市民游客前来踏春,也有一些垂钓项目,让人体验梦里水乡的感觉。”张欢峰说。无独有偶,近日,在社交媒体上爆红的练塘镇东厍村旅游攻略,称在乡村咖啡馆“满山乡遇·乡村客厅”里能喝到口味独特的稻香拿铁,还能入住沉浸式民宿“东厍村·满山乡遇”。曾经的远郊乡村,底子好:村里河网密布,姚家泾、毛泾河等10余条河道纵横其间,村落民居沿河而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但就是“缺流量”,连本村的年轻人都在往城里走。可因为“两山论”此地得以价值重构。2023年,东厍村抢抓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机遇,引入第三方公司探索整村运营模式。与满山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通过成立整村运营管理委员会,尝试将乡村资源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终究令咖啡香飘荡引来市区客。这些,都无疑是一种绿色动能的价值转化。

前不久,“最江南”2025青浦咖啡文化节——“湖畔有咖市”咖啡市集正在朱家角镇大淀湖畔举行。

  从传统上看,青浦的农业对上海市民餐桌贡献颇大。除了知名的练塘茭白以外,稻米、禽类等等都供应市场。以重固为例,目前正创新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体系。记者从重固镇方面了解到,目前该镇通过推广“鸭稻共生”生态种植模式,利用生物技术净化水质、修复土壤,实现350亩稻田零化肥、零农药。同时,重固镇还建立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将菌菇脚、秸秆等转化为有机肥,资源化利用率达98%;实施“三诱一网”绿色防控技术,蔬菜绿色防控覆盖率达95%。同步推进品牌建设,“重固生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万亩春”鸭稻米获绿色认证,11家合作社通过绿色生产基地验收。相关数据显示,重固全镇绿色农产品认证率从40.78%提升至64.33%;建成覆盖镇域的农业废弃物处理网络,农药包装回收率达100%;“天茸菌菇”等特色品牌带动农户增收,相关合作社获6项发明专利;通过“线上+线下”营销模式,特色农产品进驻商超、高校食堂,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有效转化,成功创建上海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与此同时,重固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通过“跨村协同、产业赋能、生态增值”,培育“花田里”农旅综合体,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销售额超2000万元,带动5个村级合作社收益分配1103万元。重固镇 “新君宴”现代农业园等项目也已广为人知。

  在金泽镇,哈玛匠果园已成为融合现代农业种植、科普教育与观光休闲的典范。 这里汇集了从国内外引进的百余种优质特色果树,堪称一座“果树图书馆”。依托丰富的品种资源,果园开发了“现代农业技术探秘”等特色体验项目,吸引着众多亲子家庭和农业爱好者前来探索现代农业的奥秘。哈玛匠果园的探索精神,与金泽镇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相映成趣,成为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

  无独有偶,依托青西郊野公园强大的生态吸引力,毗邻而居的全国生态文化村——莲湖村,与其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生态组合拳”。记者近日探访了位于金泽镇的青西郊野公园,被其核心景观“水上森林”深深震撼。这里湖、滩、荡、岛相互映衬,湿地、湖泊、河流与森林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鸟类栖息地。因着公园周边的莲湖村有着“桃花源记”“小苍兰”等人气餐饮和特色农家乐,公园的游客被自动吸引,玩累了的游客还会选择在“乡里宿”“浮生宿集”等风格各异的民宿住下,深度体验水乡生活。

  而莲湖村发展的重要契机,还源自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在金泽镇西岑的落子。 随着研发中心的正式启用,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导入已为莲湖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今年5月,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报道中,莲湖村村民张阿姨曾经说道:“我家房子大,闺女把她打造成‘星星小苑’民宿,一栋房子有9个房间,现在有5间房固定租给了华为员工,每个月也有了固定的房租收入。”张阿姨称,对此是满意的——新来的房客们大多是不善家务的年轻男孩子,闲暇之余,张阿姨还会帮他们刷刷鞋、晾晾衣服,相处和睦。

  张阿姨的经历印证了莲湖村党总支书记陆培华此前的创新设想。由村里牵头成立了莲湖企业发展公司,探索“统租统管”模式:村民的闲置房屋先由村级平台租下,再统一对接优质企业,加强区域的规划和布局。这样,不仅盘活了闲置农房,还使得整体租赁品质上升,租客得以拎包入住。其中“浮生宿集”就是其中的典范,民宿还配备了24小时贴心管家服务,让前来入住的科创人才感觉贴心又安心。

  “依托西岑科创中心的建设机遇,”金泽镇有关方面表示,“我们正积极探索如何加速集聚人气、商气、财气,实现土地价值跃升,最终目标是形成生态与科创产业‘双轮驱动’的强劲发展格局。” 莲湖村能抓住华为溢出效应,也正是这一战略构想下生动的实践案例。在青浦各街镇走访,每每令人感受到,相关部门对“两山论”的理解——对身处江南深处,坐拥绿水青山,而必须保护绿水青山的坚决执行。练塘周遭传统的茭白种植区域如此,承接了华为而变得更为人知的金泽如此,而传统上以文旅广为人知的朱家角也莫不如此。“我们朱家角镇张马村从传统农业村转型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四园一岛’农事旅游格局,实现村民收入多元化与村集体经济显著壮大。”朱家角相关方面对记者表示,“从中我们更理解,朱家角除了依凭知名的水乡古镇以外,如何做大做好文旅文章,还在于全区域地深入贯彻‘两山论’。”

岑卜村。摄影/ 李文跃


古今风华当融汇


  无论如何,古镇仍然是朱家角镇旅游的“第一卖点”,镇上的古桥、茶楼,以及“大清邮局”中点数纪念品、课植园中听昆曲,都是市民游客耳熟能详、打卡必然想到的旅游项目。而近日,记者在紧邻古镇的南大港,又寻觅到新的看点!

  潋滟水光、摇曳花影、青草气息。桥虽新,然而有拱,符合古镇一脉相承的特点。自木质栈道上走过,却又别有一番风情。朱家角镇相关部门告诉记者,此地河道原本就是通联西岑、金泽之要津,舟楫往来,商贾云集。但由于历史原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河道西段大部分水面被阻隔并改造成渔业养殖区域,逐步丧失了河道基本功能。如今,通过退渔还河、水系连通工程,南大港不仅恢复行洪功能,更让“拦路江-淀浦河”水网重焕生机,成为青浦新城与古镇水环境提升的纽带。“朱家角古镇通过时间、文化、民生三个维度精准施策,创新破解同质化困局,系统推进古镇旅游转型升级,入境游客量居长三角古镇首位。” 青浦区生态环境局方面向记者表示,“赓续江南文脉,融汇古今风华,铸就区域发展软实力——青浦在生态发展中传承文化根脉,致力于让‘两山论’转化更具底蕴。” 练塘镇依托陈云纪念馆红色资源,成功创建市级文创试点,“古色韵味”与“绿色生态”和“红色文化”融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文旅集群化发展,带动80余名村民就业,辐射周边农产品销售额增长30%。重固镇从活化福泉山遗址和章堰古村,到章堰文化馆荣膺全球“十大博物馆及文化中心”,这些项目带动了300个就业岗位,村民人均增收五六万元。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贺小林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最近我探访青浦,感受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正在浦江之源徐徐铺展。”青浦有关部门则如此说:“我们践行‘两山论’,不仅为青浦,也为上海,为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得以创新发展,为世界贡献生态文明实践的最新探索。”主笔|姜浩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