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中国:当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乡

日期:2025-08-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1998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纪念佛教创立两千年大会上说,在当今世界上,三大语系佛教俱全,圆融无碍,团结一体的,只有中国才有,这就是“中国佛教”。
记者|周 洁


  汉代以来,佛法东传,至南北朝时,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少林寺即是在北魏太和十九年由皇室敕建的佛寺。隋唐时期,汉传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并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佛教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1953年5月30日,成立了全国性的佛教组织——中国佛教协会,1956年成立了中国佛学院。佛教的一切教理都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中国佛教是一个大家庭,包括汉语系(汉传佛教)、藏语系(藏传佛教)、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系统,流传时间有先后之别,但均为中国佛教组成部分。1998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纪念佛教创立两千年大会上说,在当今世界上,三大语系佛教俱全,圆融无碍,团结一体的,只有中国才有,这就是“中国佛教”。

游客在少林寺烧香祈福。摄影/王哲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佛教是当今三大世界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释迦族的乔答摩·悉达多。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公元前2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

  在流播的过程中,佛教与汉地固有传统思想,包括儒家、道家、玄学家思想和民俗观念等,相互接触、击撞、融合,不断改造、变化、发展,从而化成独具特质的新学说、新体系,即汉传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广大流行,开始于4世纪,首先表现在来中土的天竺、西域僧人越来越多,还有中土的僧俗西行求法的。

  当时中国僧界道安法师是一位重要人物,他是我国最早的热心传教者,曾经派遣徒众到各地大弘佛教;他又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努力寻求戒律以补当时律藏不齐全的缺陷,并制定了当时全国风从的僧尼轨范(中国僧人出家后,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是由道安提倡并从他开始的)。

  道安整理了已译出的经典,撰成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他极力奖励翻译事业,并第一次总结了翻译的经验。在他的主持下,翻出了许多重要经论,集中和培养了许多学者和翻译人才,为后来鸠摩罗什的大规模翻译事业准备了有利条件。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佛教的传播,或许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适用于佛教的传播。比如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五代祖师释少康,他受命南下传教,到了浙江睦州梅城(今建德梅城)后,发现江浙一带对“净土”莲宗少有认知。

  如何在一个人地生疏、举目无亲的地方传播佛法?经过一番苦思,少康终于想出一个妙法:他把自己每天乞讨得来的铜钱放在陶钵里,然后让沿街游玩的儿童念“阿弥陀佛”,念一声,给一个铜钱,念两声,给两个。

  孩子们年幼无知,也不知阿弥陀佛何意,听说有钱,便争先恐后地念起来。少康也履行诺言,把乞来的钱如数付给了孩子们。念佛的人多了,少康便改为念佛十声,施予一钱。坚持用这种方法行化了一年后,此地男女老幼,见到少康都躬身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念佛竟成为当地一种风尚。

  在传播的过程中,汉传佛教不断成熟,在隋唐时期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宋元明清阶段,佛教与中国汉地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同时佛教哲学被吸收于宋明理学之中,与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等相会通。

  7世纪中叶,佛教由古印度与中国内地分别传入吐蕃社会后,形成藏传佛教。当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16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一些佛经。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和大量佛经,以及历史、天文、历算等方面的书籍,对西藏的宗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传上座部佛教现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傣族、布朗族等居住的地区,域外则有南亚、东南亚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一些欧美国家。


佛教的中国化



嵩山少林寺塔林景观。摄影/王哲


  任何和原有文化礼教风俗不一样的思想和观念想要传播,势必会导致冲突。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寺院开始享有经济特权,僧侣不但不从事生产,不服兵役劳役,而且拥有大量的仆役和田产,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引起了世俗社会的不满,最终导致了由朝廷发起的毁损寺院、佛像、经书,没收财产,禁民信佛等事件。

  历史上曾发生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即“三武一宗灭佛”,虽然给佛教带来了巨大破坏,却也是中国佛教新生的契机——佛教若要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与儒、道文化相磨合。

  有一种说法认为,佛教得以在中国长期流传,是和它能为中国哲学提供、补充新的东西直接有关。以宋明理学为例,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他们的思想武器。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也可称为精美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等经文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被纯粹地作为文学作品而研读。为佛化普及的目的而盛行于古代的歌呗产生一种特殊的文学——变文。敦煌石窟发现的各种变文,都是文词酣畅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大众化的文艺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所在。

  由禅师们的谈话和开示的记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朴素而活泼自由的口语文体,后来被宋明理学家仿效而产生了各种语录,佛教在中国文学领域中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也。

少林寺常住院内景。


  “佛教中国化”不是单一民族化,它与不同地区的文化形态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气质、形式和特征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分别运用汉文、藏文和傣文,各自着重弘扬大乘佛教、密教和上座部佛教的教义。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班班多杰接受采访时指出,三者均未“照着”印度佛教讲印度佛教,而是“接着”印度佛教讲中国佛教,最终使世界佛教的传播发展中心由印度转移至中国。

  中国的三大语系佛教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差异,共同构成了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大语系佛教可谓是“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同无妨异,异不害同”。此一佛教传承的历史脉络、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在其他国家是难以形成的。

  佛教起始于尼泊尔,发展在中国,远传于日本、韩国。“佛教中国化”不是简单的“佛教在中国”,而是印度佛教经过中国佛教徒的解释、创造,生根发展成为全新形态的佛教——中国佛教。“佛教中国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如隋唐时代的宗派成立、晚明佛教丛林改革、近现代的“人间佛教”等。由此可知“,佛教中国化”是一条永远进行时的道路自觉,是佛教在中国至今保有活力的“法宝”。

  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佛教一直面临着矛盾的双重“期待”。天下名山大寺的清净与幽静,是现代人治疗烦恼和放下烦躁的心灵家园;但是,一只看不见的“经济大手”伸向这种心灵需求,形成了为人诟病的佛教“商业化”,反而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对“清净”的期待。对此,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圣凯曾表示,佛教界自身需要解决人才传承与生存的问题,关键在于出家、传戒的严格,提升僧团的整体素质与道风,鼓励僧人回到佛教优良传统。同时也需国家和社会支持佛教界用功办道,为寺院生活、寺院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便利。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赵朴初 《佛教常识答问》 2003-01 北京出版社

  【2】蒋维乔 中国佛教史 2019-05 上海古籍出版社

  【3】班班多杰:三大语系佛教为何能在中国交相辉映?(刊载于2024-10-26《中国新闻网》)

  【4】圣凯:佛教中国化是佛教的世俗化吗?(刊载于2022-08-16《中国新闻网》)记者|周洁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