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破解患者最大困扰,贡献特应性皮炎中国诊疗经验

日期:2025-09-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中国皮肤科医生团队从药物研发应用、诊断标准制定、诊疗模式创新到患者全病程管理,全方位突破,为破解特应性皮炎诊疗困境贡献了独具价值的“中国经验”。
记者|黄 祺


  特应性皮炎(AD)被称为“皮肤科头号疾病”,正以高患病率、反复发作、对生活质量影响严重,成为千万患者的困扰。我国成人特应性皮炎患病率约6%,意味着至少7000万人受其困扰,其中三分之一为中重度患者。

  剧烈瘙痒导致彻夜难眠、皮损反复影响外观、疾病能否根治的迷茫……这些既是患者的最大困扰,也是临床医生的棘手难题。

  近十年,随着对特应性皮炎认识的深入及创新治疗方式的出现,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管理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中国皮肤科医生团队从药物研发应用、诊断标准制定、诊疗模式创新到患者全病程管理,全方位突破,为破解特应性皮炎诊疗困境贡献了独具价值的“中国经验”。


创新药物,带动诊疗变革


  “皮肤抓出血,晚上根本没法睡,孩子因为痒连学都不想上。”这是皮肤科医生在门诊工作时常听到的患者故事。

  长久以来,由于未能找到突破口,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长期陷入停滞状态。传统的治疗方式,以口服抗过敏药物和外用激素、抗过敏药物为主,部分中重度患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但传统药物的效果存在局限,副作用也较大。

  同时,传统药物对特应性皮炎最主要的症状——剧烈瘙痒的缓解效果有限,不少患者陷入“治疗无效—放弃治疗—病情加重”的恶性循环。

  2020年,成为特应性皮炎治疗的“分水岭”。这一年,生物制剂正式应用于临床,为中重度患者带来曙光;2022年,高选择性JAK小分子靶向药上市,进一步实现治疗“精准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李巍教授表示:“新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重度患者的治疗现状,很多以前控制不住病情的患者,现在能实现长期稳定。”

  JAK类药物的突破,源于对疾病机制的深度探索。JAK-STAT信号通路异常活化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关键,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可精准阻断该通路,直击炎症根源。

  新药物到底能给患者带来怎样的改变?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医美中心主任许素玲教授曾接诊一位年轻人,当时在国外留学,但因为重度特应性皮炎剧烈瘙痒、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无法坚持学习而休学回国治疗。许教授接诊时,这位患者几乎是“体无完肤”全身皮肤泛红、干燥脱屑、皮肤因严重瘙痒,抓挠后布满血痂、黄色渗液,家长说孩子性格也变得沉默寡言了。许素玲教授说:“用上高选择性JAK抑制剂后,瘙痒很快控制,三个月左右皮损基本消退,加上补水、保湿、修复等系列辅助治疗,现在已经重返校园。”

  新药不仅缓解了患者生理上的痛苦,更帮患者重拾生活信心,彻底打破了“特应性皮炎无药可治”的误区。

  对于新药可以快速止痒这一点,许素玲教授还有亲身的体会。去年夏天因为皮炎,瘙痒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工作。“我吃了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差不多20分钟左右,瘙痒感就消失了。”

  “我这湿疹治了十几年,怎么总不好?”在皮肤科门诊中,常常听到患者这样描述自己的病情,但事实上,他们患的并不是湿疹,而是特应性皮炎。过去很多年,由于缺少精准治疗药物,不少特应性皮炎患者被笼统地归为“湿疹”“过敏性皮炎”,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一拖就拖了几年甚至几十年。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潘炜华医生解释:“过去,湿疹和皮炎类疾病常被统称为‘湿疹’,诊断标准粗放,加上缺乏针对性的检查,很多特应性皮炎患者被漏诊。”

  此前,国内临床采用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均源自国外,特应性皮炎的国际诊断标准共有27条,因其较为繁琐,在临床使用受限。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国内专家团队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特应性皮炎中国诊断标准,简单易懂、便于执行。

  诊断理念和标准进步后,医生们借助免疫学等理论,从患者的发病史、家族史、过敏史以及皮疹,综合性地诊断是否为特应性皮炎。“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后,我们再用上精准靶向个性化治疗方案,就能够获得全新的治疗效果。因此靶向药物的出现,对于特应性皮炎这种疾病而言堪称划时代的进步。”潘炜华医生说。

  宁波大学第一医院皮肤医美中心主任许素玲教授告诉记者,目前AI诊断技术也已经在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中得到尝试,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可以分析患者皮肤的照片,自动识别皮损的特征,如红斑、水肿、丘疹、渗出、结痂、苔藓化等。 AI能在几秒钟内给出初步诊断建议和严重程度评分。这有助于基层医疗, 帮助全科医生或非皮肤科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转诊;有助于远程医疗, 患者在家自拍上传,医生可以远程进行高效评估,尤其适合复诊和慢性病管理。 有助于客观量化,提供不受主观因素影响的、可重复的严重程度数据,用于临床试验和疗效追踪。


减少复发,特应性皮炎进入慢病管理时代


  特应性皮炎不只是一种皮肤病,而是免疫系统性疾病,一般特应性皮炎最早发生,随着疾病的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这个过程被称为过敏性进程。特应性皮炎的疾病管理和早诊早治相当重要。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皮肤科龚瑜医生介绍,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大约90%同时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其发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奠定了患者的“特应性”基础(即易过敏的体质),因此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父母多具有过敏性疾病史。而环境因素(如过敏原、刺激物、气候、压力等)则触发了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这些特征都提示,特应性皮炎患者需要得到综合性的治疗。龚瑜医生所在的皮肤科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通过用药改善症状。如果患者有其他科的共病,还可以通过多学科联合门诊(MDT)来获得多学科的诊疗方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两年前开设特应性皮炎专病门诊,建立患者管理群,定期推送保湿技巧、饮食禁忌、用药提醒。

  由于病因为免疫失衡,那么特应性皮炎治疗的另一大瓶颈,就在于反复发作。接受《新民周刊》采访的皮肤科专家均表示,尽管可以实现精准治疗,但特应性皮炎仍然是一种容易复发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和医生一起做好疾病管理,尽量减少复发,降低复发频率。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潘萌教授介绍,瑞金医院开设了特应性皮炎专病门诊,患者就诊前可以借助评估工具进行可视化病情评估,就诊后还会有专人专管、定期随访评估等,以此实现一站式全病程管理,助力患者规范治疗,避免因不规范治疗导致病情反复加重。

  此外,瑞金医院皮肤科通过皮肤屏障功能检测、基因测序等技术,为特应性皮炎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可将复发率降低 30%以上。同时,针对儿童特应性皮炎,首创“湿润疗法 + 心理干预”模式,把传统药物治疗与行为引导相融合,协助患儿家庭建立长期管理机制。

  皮肤科专家提醒,特应性皮炎的慢病管理,一方面需要患者早诊早治、规范用药,特别是不能擅自停药。另一方面,做好日常护理,保护好自己的皮肤屏障,患者需要坚持每天的护肤流程。

  皮肤屏障修复是预防复发的“基础工程”。宁波大学第一医院皮肤医美中心主任许素玲教授说:“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就像干裂渗水的墙面,必须常年用保湿产品‘修补’。”

  几乎所有受访医生都将“保湿”列为“第一处方”:建议患者用37℃以下温水洗澡,少用肥皂、沐浴露,选择弱效敏感肌产品,一年四季坚持使用保湿霜,尤其在干燥的冬季,需增加涂抹频率。

  龚瑜医生则是通过社交平台,不断向公众传播保护皮肤屏障的知识,希望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醒患者坚持护肤,避免疾病复发。


临床科研提速,贡献中国经验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特应性皮炎患病人群随之巨大。中国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不断将临床经验、临床发现进行总结和分析,获得源自中国、服务中国患者的宝贵科研成果。

  华山医院皮肤科特应性皮炎专病团队在李巍教授带领下针对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创新治疗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建立了较大规模的临床队列,包括中国特应性皮炎无差别登记队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系统治疗随访队列、特应性皮炎临床和分子异质性及精准治疗队列等。


  2025年2月和3月,华山医院团队关于阿布昔替尼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系统治疗队列的真实世界研究连续在业内权威期刊Allergy和J Invest Dermatol杂志上发表,分别从真实世界疗效与安全性及外周血转录组分析两个角度,深入解析了JAK1抑制剂阿布昔替尼的临床应用及其免疫调控机制。

  上述两篇研究基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系统治疗随访队列,提供了中国人群在阿布昔替尼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实践中的真实疗效数据,并使血液转录组有望成为评估特应性皮炎炎症状态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为未来治疗决策提供依据。团队目前正在开展阿布昔替尼的长期疗效及其对不同特应性皮炎亚型患者的治疗研究,期待为特应性皮炎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特应性皮炎病情具有显著的季节波动性,较高比例的患者在春夏季节加重;春夏季加重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损往往累及光暴露部位,包括头面部、颈部和手背等。这些规律提示日光暴露可能是特应性皮炎春夏季节加重的主要原因。特应性皮炎的这个特点与银屑病形成鲜明对比:大部分银屑病患者病情在夏季缓解,且面颈部等光暴露部位通常不被累及。从而提示,光照对不同类型的皮肤炎症可能具有差异性影响,但确切的作用和机制不清。

  2025年5月29日,李巍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杂志(IF=11.4, 中科院一区) 在线发表了题为Opsin 3 in keratinocytes mediates the light-induced exaggeration of atopic dermatitis 的论著,首次揭示了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的视蛋白OPN3介导了光加重的AD皮肤炎症,蓝光以依赖于OPN3的方式诱导角质形成细胞产生IL-36γ等炎症介质。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医美中心主任许素玲教授聚焦“肠皮轴”理论,在小鼠身上构建特应性皮炎模型,发现肠道微生物与皮肤炎症密切相关,相关成果已发表论文,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辅助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新方向。

  上海长征医院参与全国40家医院共同发起的小分子靶向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真实世界研究,追踪记录特应性皮炎患者用药起效时间、维持方案、短期及长期不良反应,为特应性皮炎患者在接受高选择性JAK抑制剂治疗后如何规范减停,提供依据。

  从破解“瘙痒难止”的急症,到解决“漏诊误诊”的难题,再到打破“反复发作”的困境,中国皮肤科医生围绕患者核心困扰,在特应性皮炎诊疗领域持续创新,形成了涵盖药物应用、诊断标准、管理模式、科研突破的完整体系。这些源于临床实践、贴合中国患者需求的经验,不仅改善了千万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在全球特应性皮炎诊疗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为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记者|黄祺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