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头号疾病”,中国诊治现状
被视为皮肤科“头号疾病”的特应性皮炎患者人数持续上升,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挑战。
《新民周刊》采访了皮肤科领域五位资深专家,这些接触过大量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医生一致表示,近年来特应性皮炎治疗手段愈加丰富,让过去无法控制的症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部分专家坦言,普通老百姓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认识仍然不足,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无法根治、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不同地区的皮肤科医生需要加强能力提升,实现特应性皮炎诊疗的规范化。
被重新认识的特应性皮炎
虽然特应性皮炎在1933年被正式命名,但直到1980年才诞生了第一套被广泛使用的诊断标准,由此可见这一疾病的复杂性,医学界对它的诊治随着科研的深入而有所变化。这也对临床一线的皮肤科医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在中国,虽然医学教科书中早已有了特应性皮炎的内容,但在实践中,这一疾病很长一段时间被当作湿疹治疗。而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关系,直到近些年才得以理清。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伍洲炜教授告诉《新民周刊》:“湿疹这个词古已有之,中医典籍上就有‘湿疹’这个疾病。但这个‘湿疹’可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湿疹’的概念有所不同。我们现在西医讲的‘湿疹’,是翻译过来的词。在国外,如果不加任何的限定,湿疹其实指的就是特应性皮炎。如果加定语的某某湿疹,可能就是我们国内所说的接触性皮炎或者非特应性皮炎的湿疹。严格来说,在国外,湿疹可以等同于特应性皮炎。但在国内不太一样,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湿疹的概念会更广一点。”
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疾病诊治中心的郭一峰教授看来,“湿疹指的是一组皮损构成的临床症状,包括红斑、丘疹、水疱、斑块等,通常伴有瘙痒,急性期可以渗出、红肿为主,到了慢性期可出现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等表现,这种类型的一组症状统称为‘湿疹’。特应性皮炎的皮疹就是湿疹,但它还会有其他特点,比如说皮肤通常比较干燥,患者可能年龄比较小就开始发病,皮疹具有与年龄相关的类型和分布特点,患者还往往有特应性素质也就是俗称的过敏体质,比如说患者本人或亲属常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食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而在中国,大多数诊断为湿疹的患者其实就是特应性皮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执行主任李欣教授对《新民周刊》表示,特应性皮炎从湿疹中区别出来,是因其具有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的特征。“这个疾病其实很有规律,分为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人期、老年期4种不同的分期。我们也会慢慢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随着疾病的进展和病程的延长,出现了共病(多种疾病共存于同一人体的受损生命状态)。共病主要有两类:第一大类叫特应性共病,一些本来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这些疾病的患者,也有合并特应性皮炎的风险;特应性皮炎患者也可能会合并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其他特应性共病。第二大类是非特应性共病,比如小孩患特应性皮炎后瘙痒剧烈,睡眠不好,生活质量下降,这些孩子都会偏小、偏瘦。甚至有的小孩子会合并抑郁、焦虑、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因为瘙痒让孩子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学习也会受到影响。”
为何患者愈来愈多
近些年,被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患者激增,这一现象与多个因素有关,其中一个是随着诊断方式的优化,一些原本误诊漏诊的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皮肤科徐楠教授,回忆自己2003年在第二军医大学(今海军军医大学)皮肤病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我们沿用的都是国外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由于诊断标准特别繁琐,要一项一项去对照,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特应性皮炎的诊断率”。徐楠表示:“当时,临床医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判断一个病人是不是患有特应性皮炎。现在诊断标准相对简化了之后,特应性病的诊断就更容易了。此前很多特应性皮炎患者可能当湿疹治了,因为两种基本症状有交叉,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容易误诊漏诊。”
除了诊断明确的原因,特应性皮炎发病率的确也在增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过敏与风湿免疫科姚煦教授对《新民周刊》表示,目前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数据是通过流行性病学的调查而估算出来的,当大家生活条件愈来愈好,过敏人群随之愈来愈多,这也成为特应性皮炎患者数量增加的大背景。
是什么原因导致免疫失衡相关的疾病越来越多?学术界有三个假说。一是“卫生假说”,指的是儿童早期感染越少,则日后发展出过敏性疾病的机会越大,与“不干不净不生病”的说法不谋而合。二是“微生态假说”,认为现代高度加工的食品和抗生素的使用,会影响人们体内的益生菌构成,进而使免疫系统发生改变。三是“屏障假说”,其主要观点是日常洗涤剂使用会破坏皮肤表面、吸入雾霾或二手烟会破坏呼吸道上皮、食用添加剂可能会破坏胃肠道黏膜,这些生活习惯通过破坏相应器官的屏障功能,进而导致过敏原进入人体启动过敏。
皮肤菌群紊乱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介导瘙痒,但共生菌群是否对瘙痒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丙酸是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中的主要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姚煦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巍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脂腺分泌能力下降,皮肤表面丙酸含量低于正常人;皮肤菌群代谢产物丙酸对瘙痒具有调控作用。这是科学界首次揭示了皮肤菌群对瘙痒的负向调控作用及机制,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皮肤菌群紊乱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介导瘙痒,但共生菌群是否对瘙痒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丙酸是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中的主要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前期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脂腺分泌能力下降,皮肤表面丙酸含量低于正常人。
治疗手段系统化、多元化
当前,国内专家吸纳了国际前沿的患者管理理念,其中“医患共同决策”体现了个体化治疗原则。医生必须花时间与患者沟通,让他们了解特应性皮肤病是一种慢性病,容易反复发作,还可能出现共病,因此需要长期管理。
郭一峰教授表示:“特应性皮炎是慢性疾病,而且病程很长。这个疾病的轻重程度不一样,治疗手段也有所不同。对于所有患者,我们提倡的治疗策略中的第一步叫基础治疗,就是要加强皮肤的护理,比如要清洁皮肤,同时规律应用润肤剂,回避一些加重诱发的因素,医生还需要给患者做健康教育。对于轻度或者轻中度的患者,可能只需要一些外用药物,如外用的激素、外用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现在还有一些新的外用小分子药物等。如果是中度或重度的患者,就需要系统治疗,如光疗、传统的免疫制剂、现在新的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等。”
在治疗手段方面,国内药物和技术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轨。受访专家纷纷表示,在临床上,不少患者忽视特应性皮炎作为慢性、复发性疾病的本质,症状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对此,专家强调,特应性皮炎患者应规范用药。“使用药物治疗都存在出现一定副作用的几率,但医生肯定会根据当时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病人的年龄和体质等具体情况,选择收益—风险比最高的方案。”伍洲炜教授说。
随着创新药物进医保,患者的经济负担也随之减轻。徐楠教授表示:“以临床效果较好的高选择性JAK1小分子靶向药物为例,如果患者完全自费,一个月的费用可能要几千元,进入医保目录后,患者只要自付四五百元。”
在姚煦教授看来,有了创新药物后,还需要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同样是特应性皮炎,不同人种和不同个体在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存在差异。需要医生管理病人时,在遵循一般治疗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和调整,密切关注每位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我国,中医治疗对于特应性皮炎也有一定的成效。以李欣教授所在的岳阳医院为例,冬病夏治等方法也都被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医和西医都讲‘异病同治’,意思是不同的疾病用同一种治疗原则同一种方案进行治疗,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特应性皮炎的长期管理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记者|金姬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