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赛艇在上海
在英国伦敦,有一所历来以收藏 18—20世纪远东口岸城市图像而著称的画廊——马丁·格里高里画廊(Martyn Gregory Gallery)。2016年,这所画廊收录了一幅描绘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滩景象的油画,立刻引起了收藏家们的关注。
这幅油画全称为:A Panoramic View of the Bund at Shanghai, with a Regatta in Progress,1849-1851(《1849—1851年的外滩全景,赛艇进行时》)。在众多19世纪描绘上海外滩的外销画中,其显得别开生面,颇具特色。它有别传统港口题材外销画中所呈现的航运与商贸主题,转而将视野重心投向上海这座口岸城市的外侨的业余生活。其中,黄浦江面上的赛艇,成为重中之重。
从“外滩全景图”中描绘的赛艇场景,再到不久后上海各大报纸开始陆续报道赛艇比赛,翻开历史的画卷,不难发现,作为中国赛艇运动的摇篮,上海与赛艇的情缘,早在百年之前业已写下。
如今,伴随着2025年赛艇世锦赛破浪于上海青浦淀山湖畔,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这座百年赛艇之城。
西人涌入,赛艇朝海港驶来
油画《1849—1851年的外滩全景,赛艇进行时》。
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来自西方的侨民与商船随着黄浦江,涌入了这座东方的海港城市。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套完整的生活娱乐方式。
1847年,晚清思想家王韬第一次从苏州吴中来上海探望父亲。当船只缓缓驶入黄浦江,外滩建筑群迎面而来。那些上海洋场的新景奇观,尤其黄浦江上的赛艇活动,对这位常年生活在江南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后来,王韬在《瀛壖杂志》中对彼时上海的西人赛艇活动有生动描绘:“西人以操舟为能事,虽富商文士,亦喜习之。每于夏秋之交,择黄浦空阔处,斗舟为乐。其舟皆取一叶小艇,或以帆,或以桨,亦以先至者为胜,出注甚丰,或有骤至千金者。斗时数十舟齐驾并驱,争先竞进,乘风破浪,捷若飞凫。”
根据马丁·格里高里画廊图录介绍,开埠后来到上海的西方商人们,早在1848年就成立了上海赛艇总会(Shanghai Regatta Club)。在此基础上,外国人开始在黄浦江畔组织开展赛艇活动。1850年至1859年,《北华捷报》有多篇报道提及开埠初期赛艇活动信息。譬如,1850年8月30日的一篇文章描述了当年美国独立日上海港的情形:黄浦江上装饰一新的舟船列队齐整,彩旗飞扬,一些船上坐着划艇赛手,“他们身着划艇赛手衣裤,戴着帽子,手上还戴着白手套”。
1852年10月,上海赛艇总会策划了两场比赛,并通过《北华捷报》提前一个月发布了预告。从预告中可以看到,当年的上海赛艇比赛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根据船只类型,比赛又分为划艇赛(Pulling Races)与帆船比赛(Sailing Races)两大类。其中,划艇为主流,又可分为单桨和双桨,参赛人数在2至6人不等,参赛选手主要来自英、美、法以及印度等国,个别赛事还吸引了来自东南亚以及中国本土的选手参赛。
从这一时期《北华捷报》的相关报道中可得知,赛艇是外侨们在上海自娱自乐的日常休闲活动,而且还与他们的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紧密相关。
不过,上海赛艇总会存在的时间并不久,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划船总会(Shanghai Rowing Club)。咸丰九年(1859年),上海划船总会成立,选址于苏州河石桥西首,主要成员均为英国侨民。参加俱乐部比赛的有英、美、德、丹麦、瑞士、比利时、挪威、日本等国的侨民。
1872年10月28日的《申报》刊登了《跑船小记》一文,记录了苏州河的赛艇比赛情形:“今日下午乃西人赛船之第一日也,于苏州河面,在石桥之西齐集演驰,以快夺得锦标之举……”1884年,创刊不久的《点石斋画报》以“西人赛船”为题,描绘了当时外侨在上海举办赛艇比赛的场面。
最初,上海赛艇活动与赛事,多举办于黄浦江上。上海划船总会成立后,有委员提出:“应该更多地尝试去苏州河比赛,那将给划船运动带来更多进步。”当比赛转移至苏州河上进行,相对平缓的水流的确对竞赛更有利,但狭窄弯曲的航道时常拥挤不堪,同样带来了大麻烦。每逢赛事,苏州河的运输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不得不采取临时封闭航道的方式中断其他来往船只的通行。于是,上海划船总会的办赛地点数次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之间转换。
据史料记载,上海划船总会曾设立俱乐部锦标赛、上海锦标赛、长距离赛等。1938年之前,上述比赛几乎每年都会在上海举办,参赛者除各国侨民外,还有中国各港口租界的代表队。
全面抗战爆发后,沪上比赛大多停止。上海的赛艇选手,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无奈暂时放下了船桨。
体教结合,培养“未来之星”
1829年,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在泰晤士河上举行了首次校际赛艇比赛。这被视为现代赛艇运动的起源。赛艇,这项与青年学生密不可分的运动,在近代传入上海后,也在各大高校里普及与发展。
1879年,圣约翰大学于上海西郊成立。从建校直至1952年,这所教会学校首先引进近代体育项目、开展全国第一次校际运动会、建设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意义上的体育馆与上海第一个学校游泳池等,创造了许多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
圣约翰大学校址设在当时沪郊西乡的梵皇渡,位于苏州河畔,校园三面邻水,为赛艇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场地条件。多年以后,曾在圣约翰大学求学的林语堂仍然对这所学校的体育教育津津乐道。在《八十自述》一书中,林语堂回忆:“倘若说圣约翰大学给我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我健康的肺。我若上公立大学,是不会得到的。我学打网球,参加足球校队,是学校划船队的队长。”
倘若提及近代上海发展赛艇、划船运动的高校,还有一所学府不得不提——南洋公学。1914年,南洋公学联合当时的金陵、东吴、沪江、圣约翰和之江大学成立六大学体育会,定期组织体育比赛。
作为如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办学期间对于赛艇等水上运动的重视,也为上海交大日后在此领域的卓越成绩打下了重要基础。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官方资料介绍,2001年,经上海水上运动中心与上海交大多次磋商,并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两单位共建上海交大赛艇队。
2018年世界大学生赛艇锦标赛在上海举办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朱怡青、张书贤,在女子双人双桨项目决赛中勇夺金牌。
上海交大学生刘睿琦在亨利杯皇家赛艇比赛前准备前往起点。
2024年7月2日至8日,亨利杯皇家赛艇比赛(Henley Royal Regatta)在英国亨利镇举行。上海交大赛艇队由刘睿琦和吕毅两位同学代表学校参赛。经过7天激烈角逐,刘睿琦最终荣获女子单人双桨比赛冠军,成功捧起“皇家公主挑战杯”,成为该赛事举办至今唯一获得该项冠军的中国选手。
国人扬帆,群众与竞技赛艇并驱
上海与赛艇结缘甚早,不过在赛艇传入上海的前100年,这项运动几乎是外国人的专利,国人只是“看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赛艇运动开始真正为更多中国民众接触。
195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英国人控制的划船总会,接收重叠板赛艇28条、船桨60余支。当时,山东路体育场具体管理组织与器械,工作人员第一次看到那些“两头尖尖”的赛艇,并不知该如何处理。
幸运的是,这些船艇并未闲置太久。1955年,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独臂将军”蔡树藩来到上海划船总会的船库,摸着船艇,欣喜地说:“这些船都是宝,要爱护好利用好,把我国的划船运动开展起来。”次年8月,上海从全市选拔了30多名运动员,在划船俱乐部培训。这是上海第一批赛艇运动员,也是新中国赛艇事业最早的开拓者。
1956年,上海的第一支业余划船队成立。当年11月在杭州西湖举办的全国四城市划船赛上,上海队包揽了男子项目的全部4个冠军以及女子项目的2个冠军、2个亚军。不久之后,上海的首期划船辅导员培训班在1957年3月开班,大学、中学、政府机关和工厂都选派骨干教练参加。赛艇运动在上海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有资料记载,当时每逢周末训练时,划船俱乐部总是人声鼎沸,岸上助威呐喊,水中百舸争流。
1958年,在上海划船俱乐部训练的业余队伍超过300支。显然,原有的赛训场地,无论是苏州河或黄浦江,都不再能满足实际需要。正是这一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将淀山湖打造成“东方日内瓦”的主张:淀山湖作为上海的旅游度假区,其中一块靠近水域的土地可用作体育区域,设置赛艇、帆船、游泳等场地设施。
1983年,淀山湖水上运动场落成后,成为国内第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水上运动场,其设计、布局和设施,即使放在40余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
来自上海的张灵、陈云霞(中间两人)夺得2025赛艇世界杯瑞士卢塞恩站冠军。
群众赛艇运动在上海的发展,也为竞技成绩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来源。过去40余年,中国赛艇队驰骋亚洲赛场,其中有大量上海运动员为国争光。在更广阔的世界赛场,从1984年奥运会上拿到宝贵的一分,到1991年李斐成为首位夺得世锦赛冠军的上海选手,再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海选手张灵、陈云霞帮助中国队拿到冠军,来自申城的赛艇健儿一直是国家队的中坚力量。记者|王仲昀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