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信托,上海探路临床成果转化深水区
2025年初,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历程中的上海,发生了一件可能在未来回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上海市某三甲医院一项菌群微生态诊疗技术待转化,并与有投资意向的深圳零一生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上海共同成立合资公司。
为何医院与企业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要走到成立合资公司这一步?事实上,这是全上海首个临床成果公司化项目。这一创举,源自于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临转院”)通过探索医院临床成果公司化运营的新模式,旨在帮助市级医院较快实现临床成果作价形成股权交由上海临转院代持,并获得股权收益。该模式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2025年第二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
3月5日,上海临转院正式与医院对接研究由上海临转院代持医院拟公司化运营成立合资公司股份事宜。5月6日,按成果公司化运营模式新设立的合资公司注册成功。
“三方合作”,期盼已久
作为全国首创,由临转院参与的上海首个临床成果公司化项目在今年顺利落地之前,已历经一段酝酿过程。
从2012年开始,前述上海某医院进行肠道菌群移植(FMT)治疗探索,目前已累计治疗超过2万例患者。近年来,该院一直在寻求FMT技术规模化的机遇,供应全国医疗机构,通过产业化途径让临床科研成果造福更多患者。
在2023年9月,FMT技术被收录至《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标志着该技术正式成为国家认可的医疗服务项目。
科研成果、研发场所和国家政策都已具备,但院方寻求成果落地的过程,起初并不顺利。上海临转院副总裁王立言接受《新民周刊》采访表示,过去医院长期面临“不敢转”等困扰。“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少数转化管理实力比较强的头部医院外,绝大多数市级医院对临床成果的作价投资缺乏专业经验。”
2024年,深圳零一生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零一生命”)总经理王晓凯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与院方科研团队商议,希望能够与医院共同探索出临床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深圳零一生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参与了上海首个临床成果公司化项目。摄影/王仲昀
这一年9月,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海临转院成立,可谓“应运而生”。上海临转院、医院与企业这三方,开始尝试将一条临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上海路径”真正落地。
首创背后,诸多创新
和以往医院与市场化企业在成果转化上的合作明显不同,今年5月顺利落地的肠道菌群微生态诊疗技术研发公司,其本质是一次临床成果的公司化运作。而临床成果公司化,这一新模式在王立言看来,可以被视作“全国首创”。
上海临转院副总裁王立言。
王立言向记者解释,目前上海市级医院的临床成果通过上海临转院应用公司化运营模式实现转化的操作,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具体来看,医院将专利许可授予上海临转院,由上海临转院现金入股到专利转化公司,并获得股权,再将股权收益权作成信托。与传统模式国有无形资产(专利等)须估值确认、备案相比,这种模式构建了“上海临转院代医院持股后,股权收益返回至医院”的合规有效路径和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可将医院科研成果快速纳入公司化运营。
“其实在和医院、‘零一生命’沟通的过程中,起初他们也对临床成果转化涉及信托这一操作感到陌生。至于为何要有这样的制度设计,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股权归临转院,同时保障医院收益的现实问题。”王立言说道。面对医院与企业在流程上的疑惑,上海临转院方面反复答疑解惑。
在王立言看来,上海首创的临床成果公司化模式,兼具了平衡与效率。经过公司化运营之后,成果转化变为上海临转院、医院与企业三方充分参与的过程,每一方都需要有所付出,使得各单位的接受程度更高。此外,由于资产评估往往耗时半年甚至更久,而公司化模式的设计,仅需要医院进行成果专利许可权的转让,不涉及专利所有权转让,使得成果转化的效率更高。
自今年5月合资公司注册成功以来,目前已完成园区入驻、场所装修并启动业务运营。10月下旬,在公司内部,《新民周刊》记者看到崭新的“脱包室”“胶囊制备间”正在生产。据王晓凯透露,依托于医院提供的最新菌群微生态诊疗技术,在“零一生命”的大力推广下,已经初步实现从上海走出,服务全国患者。
上海临床转化种子投资基金将优先聚焦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创新医疗器械。
上海方案,持续推广
随着首个项目落地、产品投产,上海临转院着眼于将这套“上海方案”进一步推广。
《新民周刊》从上海临转院了解到,为加速既有的模式推广,除上海十院,上海市肺科医院等作为首批合作医院,已经与上海临转院签署了公司化运营项目服务协议;目前公司化运作的方案也得到了北京、河北等全国其他地域院方和产业方的认同。
在上述基础上,上海临转院正在根据不同投资方的监管要求,按照“一项目一方案”细化操作路径,加快推进。
此外,为填补临床早期创新项目面临的“死亡之谷”早期资金缺口,上海临转院联合上海国投旗下专业管理人孚腾资本,并汇聚上海国资母基金、浦东创投等实力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上海临床转化种子投资基金。该基金首关规模达1.8亿元人民币,专注“投早投小”,旨在与临床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基于市场化规则,共同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探索符合规则的科技成果公司化运营路径,并构建“发现-培育-投资-转化”全链条支持体系。
“经过一套完整的流程设计,临转院可谓全程参与到临床成果转化的上下游,形成了目前的闭环。”王立言告诉记者。接下来,上海临床转化种子投资基金将优先聚焦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创新医疗器械、创新药、细胞治疗、核药等方向,挖掘和培育医疗临床领域大IP。
放眼未来,上海临转院将加强推进市级医院临床成果转化中的专业服务功能。记者|王仲昀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