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AI驱动,重塑医疗创新生态

日期:2025-11-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上海临转院正在数据与AI领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医疗健康创新提供“上海方案”。
记者|王 煜


  背靠海量医疗数据以及挖掘数据的“神兵利器”,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简称“上海临转院”)正以数据赋能与跨领域协同为核心,破解医疗健康领域的多重难题。一方面,联合保险公司突破传统健康险局限,研发“带病体”商业健康险,为肿瘤患者筑起风险屏障;另一方面,通过搭建高质量医疗数据体系与人工智能平台,推动医疗AI、临床科研与创新药械研发升级。

  上海临转院正在数据与AI领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医疗健康创新提供“上海方案”。


“带病体”保险的协同创新


  传统健康险的模式,让确诊肿瘤等大病的人群陷入保障真空——患病后无法投保,复发或转移时的治疗费用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上海临转院总裁段琦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正是看到患者群体的这一痛点,加之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动医疗保障创新的要求,在上海市数据局、上海数据集团支持下,上海临转院决定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带病体”商业健康险。

  太平洋健康险是上海临转院在这个领域的首个合作伙伴,第一款产品“申爱保·乳腺癌复发保障险”已于2025年6月上线。该公司医疗生态业务中心副总监王丰表示:从企业的角度,推出该类保险,这既是“强化专业能力、创新产品服务”的要求,也是践行从“保健康人”到“保人健康”理念的必然选择。

  开发此类保险的难点,集中在风险量化、数据支撑与人群触达三大方面。王丰介绍:传统模式下,保险公司难以掌握肿瘤患者的全周期治疗费用、复发概率及时间,无法精准定价;且带病体人群细分,如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因分期、年龄的不同而差异极大,若在开发保险产品时缺乏高质量数据支撑,则易导致亏损。

  此外,患者的数据获取还面临伦理与安全挑战:让数十万患者逐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不现实,而直接使用来自医院的这些数据,需进行合规处理。

  针对这些难点,上海临转院给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一,在上海市卫健委指导下,通过统一规范的科技伦理审查流程进行合规审批,在上海市数据局、上海数据集团支持下,在对数据进行脱敏和去标识化处理的基础上,申请上海22家开展乳腺癌治疗的医院近20万名患者的临床诊疗数据,精准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肿瘤分期患者的复发概率与治疗费用,为后续保险公司产品开发提供基准数据,助力其突破“仅保二期乳腺癌”的局限,将保障范围扩展至三B期。其二,通过在院内设立数据开发利用的“红区”“黄区”开发区域,确保数据“不出域、安全用”。其三,正是基于强大数据支撑下的差异化保障条款设计,这款带病体保险保障方案也逐渐被广大医院所认可,目前很多乳腺癌患者在医院内第一时间就有机会知晓和了解该保障方案,又进一步解决了保险公司“如何触达目标人群”的难题。

上海临转院和太平洋健康险合作的首款“带病体”商业健康险——“申爱保·乳腺癌复发保障险”于2025年6月上线。


  王丰坦言:实际上,太平洋健康险从2019年就开始探索开发“带病体”商业健康险,直到与上海临转院携手,才实现关键的突破。

  “带病体”商业健康险的创新,彻底颠覆了传统健康险的逻辑。此类保险最核心的突破是“带病可投保”“术前可投保”:患者确诊肿瘤后,手术前即可购买,保障手术风险、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缓解术前焦虑,这是全行业首个该类型的保险设计。“这更精准地理解并满足了患者的核心诉求。”王丰说。

  “带病体”保险的保费中划出部分比例用于患者的院外健康管理,通过术后不良反应管理、营养指导等个性化服务降低复发率,实现“风险减量”。此外,保险还包含1万元异地交通补贴,吸引外地患者来沪就医,既提升上海医疗服务的影响力,也因上海医疗资源丰富、诊疗水平较高,进而疾病复发率低,降低了保险企业的理赔风险。


以商保促进价值医疗


  “带病体”商业健康险的深层意义并不只限于对单次治疗、单个患者的保障,而是希望探索以“商保支付”为纽带,赋能实现患者的院内规范化诊疗和院外精准化管理,搭建肿瘤全流程高质量诊疗管理服务的上海方案,建设上海特色的“价值医疗”服务体系与标准。

  段琦解释:在院内,保险对遵循“上海市级医院肿瘤综合诊治中心(COC)”规范的诊疗费用,如乳腺癌的标准化检验检查、复发后的标准治疗路径,自费部分“不计免赔”全额报销。

  同时,纳入上海市科委“新优产品目录”的药械,无论是否进入医保或集采,均在申爱保的保障范围内,目录更新时保障同步调整,这为患者使用进口药、创新药提供支持,也为药企的研发注入动力。

  院外管理则是全流程规范化诊疗的关键补位。段琦指出,患者出院后,不同治疗方案,如手术、化疗、细胞治疗等,对应的随访、健康管理需求差异极大,如手术患者需抗感染指导、化疗患者需特殊膳食建议、一线与二线治疗的随访频次也不同。这一领域的规范化执行目前还亟待加强,而院外管理的缺失或不规范则会导致“全病程规范诊疗”的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上海临转院牵头联合医院一起开发了“COC肿瘤随访服务小程序”。小程序基于患者的不同肿瘤分期、治疗方案智能推荐个性化随访计划,通过AI提醒患者注意术后第三天、第五天、第一个月等关键节点的检查、用药及膳食要求,同时对接医院医生,确保随访数据与院内诊疗记录准确衔接。

  上海临转院并非独自运营该小程序,而是设计好模式后,吸引医院、健康管理机构、保险机构等合作伙伴加入,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力量支撑,确保“院内规范诊疗+院外精准管理”的全周期服务能够切实贯彻落地。

  王丰向《新民周刊》记者表示:依托商保支持推动实现的这种全周期服务模式,让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与精准随访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肿瘤复发率,进而减少全周期的综合诊疗费用,形成“患者获益、险企控费、医院提效”的三方共赢,这正是价值医疗的核心内涵。

  段琦透露,临转院正联合太保一起加速研发覆盖宫颈癌、卵巢癌、子宫癌三大女性高发癌种的“带病体”商业健康保险;之后下一步目标也非常明确:优先覆盖肺癌、肝癌、胃肠癌等常见高发肿瘤,再逐步推进全面覆盖申康推动的“COC肿瘤综合诊治”范围内的24个病种”,实现相关肿瘤疾病患者的全面保障;同步还将拓展到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王丰也表示,未来将在上海临转院的支撑下,进一步细化不同癌种的风险模型,扩大参保人群范围,让“带病体”保险的商业模式更可持续。

上海临转院展示厅内的上海市级医院专利信息展示平台。


数据与AI双轮驱动


  商保协同创新之外,上海临转院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方面还有诸多亮点成绩。

  高质量多模态语料知识库建设,以“服务产业需求”为核心,聚焦关键疾病领域的数据标准化。段琦介绍,语料知识库首先围绕申康重点推进的肿瘤综合诊治(COC)、心脑血管疾病、重症、儿科四大方向布局,实现常见高发重大疾病的全面覆盖;具体建设逻辑是“先定标准,再扩范围”——先与各疾病领域的牵头医院合作,由牵头医院联合全国知名专家共同制定数据标准,明确关键核心字段、模态及内容的覆盖范围,确保最终语料数据的质量。

  针对不同行业的差异化需求,语料中心提供“定制化数据服务”:对商业保险,提供大队列人群的疾病发生率、治疗费用等统计数据,无需标注,仅需核心字段以控制成本;对医疗AI企业,联合医院组织高水平医生对数据进行标注、加工,如提供医学影像、病理图像的专家标注,满足模型训练需求;对生物医药企业,则提供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数据,即使是几十人的小规模队列,例如具备某些共性的肿瘤患者的多模态多组学数据,只要内容和维度全面准确,也能够支撑诸如靶点发现、药物设计等行业研发需求。

  目前,该项目已获得上海市经信委“高质量产业发展专项”的支持,已经全面梳理了1500万余篇国内外医疗文献数据,完成对美国、中国、日本、欧盟、澳新等地共近百万项临床试验数据的解析,率先实现8个肿瘤疾病方向的文献及临床试验数据筛选建设。未来,临转院将联合更多医院扩大语料库规模,打造全国顶尖甚至全球领先的医疗数据体系。

  在AI赋能临床科研领域,上海临转院的代表性成果是“杏林智研X-Scholar临床研究大模型”。段琦介绍,当前医疗领域的知识更新呈爆发式增长,每天新增数千篇临床医学文献、临床研究方案及专家指南,医生难以全部研读,更难快速消化吸收转化为临床诊疗的经验。“杏林智研”正是为解决这一痛点而生。

  该大模型的核心功能分为两部分:一是“精准知识推送”,通过微信小程序向注册医生个性化推送感兴趣临床知识内容。根据医生关注的领域,每日筛选新增的文献、指南,确保医生第一时间掌握前沿动态。二是“科研与诊疗辅助”,以疾病为单位梳理知识体系,帮助医生快速设计临床实验方案,撰写高水平研究报告。

  更重要的是,它正逐步向临床诊疗延伸:当医生遇到疑难患者时,大模型可梳理相关文献中记载的类似病例及诊疗方法,为医生提供参考。段琦表示,“杏林智研”的目标是成为医生的“智能知识助手”,打通“知识获取-科研转化-临床应用”的链路,提升科研与诊疗效率。

  上海临转院的“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概念验证平台”,旨在解决医疗AI“需求与技术脱节”的问题。段琦说:医院临床工作存在大量痛点,如疾病诊断任务繁重、智能辅助工具功能有限,各类管理工作耗时等问题,但缺乏技术团队对接;高校、企业有强大的AI技术,却找不到合适的临床场景。“概念验证平台”为二者搭建了对接的桥梁。

  它的运作模式是:医疗专家提出临床问题,并提供少量数据用于算法验证;高校、企业等技术方提交解决方案,双方双向选择后,在3-6个月内快速研发;研发成果后期在多家合作医院验证,如A医院提出的问题,需在B、C医院测试普适性,避免“仅适用于单家医院,不具备普适泛化性”的局限。整个过程中,医疗专家与技术导师共同指导,成功后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孵化新公司或推动技术转化。这一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创新意义。记者|王煜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