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群像,为苦情戏加分
奔着马丽演喜剧去的人要失望了,《水饺皇后》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苦情戏,并不好笑,剧中的笑点不是完全没有,但估计不在导演计划之内。还好观众并非没有收获,难得看到马丽卸下喜剧明星的马甲,一本正经地塑造一个跨世代的女性角色,而且还是有人物原型的那种。马丽上一次演苦哈哈的单亲妈妈,还是2010年非行导演的《单亲妈妈的浪漫苦涩》,那时她还是寂寂无闻的影视边缘人。
对马丽来说,饰演“臧姑娘”一角她尽力了,剧本给到的,苦也苦够,哭也哭够。全行业都在绞尽脑汁榨干她的喜剧形象,突然来这么一出苦情戏,也是马丽证明自己表演维度的机会,会演正剧的中生代女演员那么多,估计能给到她哭戏的剧本甚少。
奔着刘伟强导演去的观众则要麻烦得多,毕竟刘伟强早年《古惑仔》系列曾风靡一时,千禧年后《无间道》系列还为没落的港片打下强心针。《水饺皇后》这种传记题材虽不好拍,但并非没有成功案例——同样给商界大佬树碑立传,同为香港中生代导演的陈可辛,就曾把某培训机构三杰的“成功学”故事拍成名利双收的《中国合伙人》。
说刘伟强在《水饺皇后》里没有努力过未尽客观,比如他在片中夹带的香港底层市井群像,多少彰显老港人的旧情怀。这种有委托人和监考官的“命题作文”,将镜头始终对准在核心人物上更好交差,但出来的东西,可能更适合当作商品附带的宣传赠品,而非走市场的院线电影。市井群像的加法是全片最大亮点,尤其袁富华饰演的“糖水伯”,就像是从旧香港走出来一样鲜活。
当然,电影也有先天不足。作为一部当代商贾的创业传记,它并不安于成为私人化的纪念册,亦不能不顾及现有品牌的安全性;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又抛不下人物原型的羁绊,无法给到创作上的自由。具体到剧作层面,不知是人物本身乏善可陈,还是编剧没有挖掘到人物背后的矿藏,剧作前半程臧姑娘吃苦耐劳的情节都是常人常态,到了后程事业有所起色,更是蜻蜓点水赶情节,要不是前面市井群像加码,通篇都难免像流水账。
电影本该带我们去认识那个时代,《水饺皇后》却制造了很多认知的困惑或裂痕。比如受伤的臧姑娘好不容易维权成功,却把工伤补助视作不该拿的钱;比如跳楼的苦命女邻居,遗书里竟为家暴少爷开脱,皆与当下人的认知和三观有冲突,需要导演用当下人的视野去重新解读。最拧巴的是臧姑娘创业之初在日资面前表现强硬,给人以坚守民族品牌绝不让步的感觉,而实际该品牌90年代已被美资收购70%股份。
这些问题刘伟强如果全然不觉,那太失水准,若明知故犯,依旧难脱批评。撰稿|牧群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