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间的友谊之路
“毕加索身上综合了男人和女人、疯狂的公牛和隐身的斗牛士、多愁善感的曼陀林演奏者和残酷的掠夺者。他自己的对立面之间充满了争吵。”法国传记作家克洛德·阿尔诺在新作《毕加索与科克托》中如此描述这位画家。在我看来,科克托则是毕加索天才的见证者和生活的评注者,二人友谊绵延半个世纪,成为彼此的极佳镜像。一边是毕加索身上沉默的激情,另一边是科克托在社交、文学和电影上“遍地开花”,两者形成互补对话的碰撞。
科克托更像毕加索与女人们、文学界、上流社会的重要联结。毕加索的夫人与情人,恰恰构成二人友谊的压舱石。从奥尔加到吉鲁,她们表达出对科克托的信赖,“科克托是画家年轻的夫人所认可的少数朋友之一”,“活泼好斗的吉鲁在科克托身上发现了一种真正的人情味,这是毕加索唯一不显摆的领域”。阿尔诺揭示了友谊的本质:各取所需,相互利用。“利用”并非一种贬义,它是恒久关系的保障。在阿波利奈尔之后,“科克托继续扮演毕加索如此需要的桂冠诗人的角色”。毕加索并非一个知识分子,他只是用行动创造观念。科克托为毕加索的“经典化”之路,提供了文本形态与理论助力。
他的《毕加索颂》体现画家的思考形式对诗歌世界的建构。他完全内化了毕加索风格,以至于自己可以画出毕加索星空系列的点线组合。不能否认科克托有意迎合,但二人在艺术观念上的相互渗透,使友情增加了“筹码”,更促成了默契。即使如此,毕加索对待朋友也毫无例外,疏远与冷淡才是常态。科克托如同男人对女友一样,充满忍耐与等待,他想讨得毕加索的欢心。
毕加索的一句肯定,就使其欣喜。“作家很痛苦,远离画家的他感到自己就像没有了盐、胡椒和芥末。”阿尔诺用充满机锋的笔调,对天才间的友谊进行解剖。情感结构决定了相处模式,科克托善于受苦,他喜欢残酷的东西,性格像玻璃,天然有种受虐欲。毕加索如同钻石,刻蚀着他。“毕加索可能很可恨……他一定要阻止所有人认为对他必不可少。他早上鼓励一个人,是为了晚上更好地将他打击。”
这种维系时刻充满权力的偏重,它表现为毕加索的不近人情、生性艰涩与反复无常,科克托的主动争取与示弱忍耐。此书向我们展示,天才如何拥有了特权,可以凌驾朋友,驱使女性,“对于我来说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是女神,而另一种是刷地毯的”,她们通常是同一个女人。走上神坛的毕加索,巅峰时统一了艺术市场、收藏者与学院派的“风评”,唯一的批评权或许只源于自己。撰稿|俞耕耘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