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傅雷就没有黄宾虹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傅雷与黄宾虹的交往堪称一段佳话。一位是留学法国、精通西方艺术理论的翻译家和艺术评论家,一位是浸淫传统书画数十载的国画大师,两人年龄相差 43 岁,却因对艺术的共同热爱和追求,结下了深厚的忘年之交。傅雷对黄宾虹的艺术支持,不仅体现在经济援助和作品推广上,更重要的是在艺术理论层面的深刻理解与共鸣,以及对其艺术价值的前瞻性认识。傅雷之于黄宾虹同陈师曾之于齐白石一样重要,可见一个优秀画家有一位艺术知音有多么重要。
傅雷曾在信中表达对黄宾虹艺术的高度赞赏:“大作简笔则极精,与近代欧人理论风尚尤不谋而合,足征艺术一道固不分疆域种族也。”黄宾虹则在回信中表示:“曩在沪与友人之习画者言之,无不笑为迂阔,甚或借为戏谈,因之不敢向人轻说理论”,可见他对傅雷这位知音的珍视。有人提出:“为什么黄宾虹的山水,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纵横散乱,无物可寻似的?”傅雷回答:“山水画绘写的是自然之性,并非要去剽窃其外貌。绘画的任务不在描写万物之貌,而在传达其内在的神韵。”
傅雷曾多次资助黄宾虹,尤其是在黄宾虹晚年生活困难时期。黄宾虹去世后,傅雷还为黄夫人宋若婴的生活补贴奔走落实。傅雷还有意将黄宾虹的作品介绍到西方,由于后来各种原因,这些国际展览未能实现。傅雷的经济援助对黄宾虹的艺术创作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家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创作条件和自由度。傅雷的支持不仅改善了黄宾虹的生活,也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使他能够在晚年继续探索和创新。
与此同时,傅雷对黄宾虹艺术的影响也很大。黄宾虹的艺术风格在 80 岁左右经历了重要转变,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这一转变与认识傅雷后的转变密不可分。可以说,傅雷对黄宾虹的帮助,对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艺术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傅雷的努力下,黄宾虹从一个相对默默无闻的画家,逐渐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大师。
傅雷跟黄宾虹一样,都属于有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在复兴民族文化意味上有着高度的自觉和内省,不流于晚清民国的海派世俗流派。他们对于传统和现代的艺术有高度契合的观念,一个在做,一个在传播,本质是一样的。傅雷对黄宾虹的帮助,给我们这代文化人留下了珍贵的启示。在当代艺术环境中,艺术家与批评家、收藏者之间的关系往往过于功利化和商业化,缺乏真正的艺术沟通和精神交流。傅雷与黄宾虹的交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关系模式——基于对艺术本身的挚爱和深刻理解,超越功利和世俗,追求艺术的真谛和价值。撰稿|吴林田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