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日本知识人的沉默式抵抗

日期:2025-07-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妥协与对抗》一书都站在具体的“人”的位置感上阐发史事,论证了战争以及战败对人的冲击和影响,的确是一本超越了战争史、超越了日本研究而带有普遍意义的好书。
撰稿|张涣香


  《妥协与对抗》一书汇集了作者十多年来的研究与思考,对极端语境下日本知识人个体精神形成机制与理路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战争对日本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未解之题尚存不少,尤其是知识人的战时应对和战后自辩,其中夹杂了多少对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和情感的宣泄。在作为“反应装置”的战争和“认知装置”的战后这个语境下,呈现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永井荷风便是其中的典型。

  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因在战时保持了缄默,而在战后文人的战争责任讨论中被认为是不协力军国主义者。但在我们看来,这种抵抗因缺少行动指归而似乎没有价值和意义。然而,在本书所收录的《永井荷风的洁癖与复仇——〈断肠亭日乘〉中的日常抵抗及其限度》一文中,作者结合史料梳理,经过对《断肠亭日乘》所记事实的分析,肯定了这种沉默式抵抗的思想价值。事实上,在战时文坛一片为军国主义歌功颂德的喧闹声中,永井荷风在其世界主义情怀的驱使下,针对军国主义恃强凌弱的作风,在日记里从理性的角度进行了批判,这实属难得。对此本书作者评价道:“无论是对朝鲜人要求民族自治的同情,还是对日本人虐杀中国人之批判,无不与荷风对弱小民族的仁爱之心、人道主义观念等平素主张始终如一。”但这种反抗并非一蹴而就和无所畏惧。在当局的威压之下,荷风也曾通过多次删改日记来与时局妥协,所幸的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以文化之力否定暴力”的路径。另一方面,从个体体验的实感出发,荷风对战争造成的生活不便与时代剧变下的人心不古虽满怀愤懑而有意与之抗争,但日记中还是透露出了对笔祸的忌惮,为求自保他甚至躲避到了花柳巷。而对文坛上可能有损于自身清誉的笼络之举,极度“洁癖”的荷风也采取了圆融和顺的策略。在深察了此过程中荷风态度转变之缘由后,作者王升远写道:“在考察战时日本文学家的观念与实践(无论是‘协力’抑或抵抗)时,论者常局限于对研究对象‘作为’层面的考察,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有所不为/言’的沉默层。但在极端语境下,底线意识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它意味着个人面对善恶时的道德良知底线和实践限度。”这一洞察可谓真知灼见。就是说,在战争那种极端历史语境下,荷风的抵抗方式虽有限度,但能守住良心的底线意识是值得肯定的。

  除此之外,针对日本知识人战时对战争的主动或被动协力之行为,以及战后的战争责任论争中的各方博弈,《妥协与对抗》一书都站在具体的“人”的位置感上阐发史事,论证了战争以及战败对人的冲击和影响,的确是一本超越了战争史、超越了日本研究而带有普遍意义的好书。撰稿|张涣香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