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最好的光明
作为今夏继《F1:狂飙飞车》后又一部豆瓣8分阶引进片,《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是一部没有行业门槛,没有语言、肤色、文化和三观壁垒的影片,阻止它进入大众视野的,唯纪录片之门槛。
该片由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纳瓦尔尼》团队操刀,讲述富有冒险精神的佩尔蒂埃夫妇,带着四个孩子周游世界的故事。为节约开支,他们选择民宿和青旅的穷游方式,整整齐齐一家人下南洋潜水,入非洲探险,徒步喜马拉雅,最后深入亚马孙雨林部族。光是一家人逐一实现的几十条任务清单,就足以让心在诗与远方而身为都市牛马的你羡慕。
这场旅行的动机,是佩尔蒂埃夫妇得知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行将因为罕见病“视网膜色素变性”失明。夫妇决定与时间赛跑,装满孩子们最后的视觉记忆。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移动的风景和人文中的一家人——故事的基调并没有被诊断书的冰冷封印,而是洋溢着爱与童趣,用充满生命力的视觉语言,引领观众踏上一场环球治愈之旅。
尽管几个孩子在夜晚或光线不足时已失去视觉,但此行并没有渲染孩子们面对黑暗的恐惧,更多的是他们与各国风土人情的交互,以及休息时天真无邪的打闹。其实这一路,尤其是被困下山索道、喜马拉雅徒步9日,孩子们要面对的困难和黑暗良多,但本片并未多加渲染,反而尽情展现了一家人穿越黎明、迎接珠穆朗玛峰的圣光。
不记得这家人周游世界花了多长时间,印象最深的是,父母看着在河水里打闹的孩子们感叹:大女儿长大了,出发时还是个孩子,回家时已是青少年——这就是行万里路的意义吧。
他们此行收获的,真如父母期许那般,把世界装进记忆里?远不仅于此,他们收获的还有一家人面对不可逆的人生厄运时,那种乐观而超然的态度。故事并没有止步于旅行的结束,而是回归家庭后,孩子们为即将失明的人生未雨绸缪,提前适应导盲犬,学习盲人出行的种种。此时回首他们的环球之旅,似乎是与光明世界的一场告别,但父母的态度,又是他们最好的光明。
我突然想起小学时校门口的一次遭遇——一个哭得不成样的母亲,努力把一个面色煞白且同样哭得不成样的小哥拉回家。后来得知小哥白血病走了,而那个场景在我记忆里回转了无数年——也许,他只是想回到小伙伴中,多上一天学。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太懂如何面对人生厄运,终日以泪洗面,甚至视为耻辱,遮掩或隐匿成为某种“选择”。相比之下,佩尔蒂埃夫妇的选择,光明而伟大。撰稿|牧群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