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古人称谓的文化内涵

日期:2025-08-2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作者从姓氏、名字、自称、亲属、官称、讳称、谦称、谥号等各个视角,全面呈现出中国古代称谓的丰富内涵,行文尽显大家风范,可谓中国传统称谓文化的典范之作。
撰稿|王 淼


  袁庭栋先生的《古人的称谓》,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各类称谓的著作。单从体量上看,它虽然是一部戋戋小册,但书中内容却是简明扼要、要言不烦,作者从姓氏、名字、自称、亲属、官称、讳称、谦称、谥号等各个视角,全面呈现出中国古代称谓的丰富内涵,行文尽显大家风范,可谓中国传统称谓文化的典范之作。

  以资深学者写作这类雅俗共赏的普及性读物,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把最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述出来,字里行间,既要包含丰富的知识性,又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袁先生本来即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检索出大量有关称谓的第一手史料,进行分析与对比,并尝试着得出自己的结论,看似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却显示出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更加难得的是,袁先生的文笔轻松幽默,虽然他的这部小书是一部专业论著,书中却涉及大量的趣事逸闻,可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快感,让他们在轻松的阅读中,就能够了解古人称谓的真意与演变。

  中国是为礼仪之邦,自古即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和完备的礼制体系。表现在称谓上,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经历、社会关系的广狭和文化程度的高低等各种差异而有所不同。他们小时候有名,成年后有字,对别人用尊称,对自己用谦称,对亲人有爱称,对长辈和师长也各有表达敬重的称呼……称谓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不待言,但称谓同样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大儿”与“小儿”,今人的直觉反应是对人的不敬之词,但在汉代却是对杰出男子的一种尊称;比如古人“幼名,冠字”,一般长辈对晚辈称名,同辈之间称字,指名道姓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但在当下的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却出现了很多直呼其名的细节,不能不说是一种较大的失误。

  事实上,无论是姓氏、名字,还是自称、尊称和谦称等等的各种称谓,说白了都是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间核心的人际关系,即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按照远近亲疏的原则依次扩展开来,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同心圆——称谓云云,其实就是这种人际关系的直接表现。在这样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每一种称谓都皆有所本、自有渊源,也各有不同的讲究。

  诚如袁先生所言,古人的称谓,其实是我们了解古人的开端,自然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开端。因为无论我们学习或者研究古代文化的任何问题,都会接触到一些具体而微的个人,而这些具体而微的个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称谓——了解这些称谓,无疑是今人走近这些古人的一条必由之路。 撰稿|王淼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