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罗马征服后的希腊史

日期:2025-09-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他意欲回答的历史母题与吉本相似,即一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何以走向衰弱。
撰稿|谈炯程


  论及希腊,人们总是讲起它在古典时代的辉煌: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浓缩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希腊想象,高耸的穹顶之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一众哲人正漫步讲学。然而,仿佛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的两本史学巨著《历史》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便框定了希腊古典时代的时间范畴,《历史》之前,是创世之初的混沌,是神人同形同性的传说时代,《战争史》之后,则是一片纷争不断、晦暗不明的泥淖。色诺芬仿效修昔底德笔法写成的《希腊史》,尽管记载混乱,却是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少有的史料。而再往后,希腊几乎失去了言说自己历史的能力。它被一次又一次内战撕裂,最终竟为周边强权所吞并。直到一千多年以后,希腊才再一次为独立而战。

  生于1799年的苏格兰历史学家乔治·芬利,曾于1823年追随诗人拜伦,亲身参与希腊独立战争。出于对希腊文明的热爱,对当下希腊混乱政局的愤懑,芬利希望从历史的幽暗处,寻回希腊民族久已遗失的声音,他计划写一本《希腊史》,讲述希腊从被罗马征服至今的历史。这部书的写作从1843年开始,一直到1861年才告一段落。1877年,芬利逝世两年后,这部《希腊史》更名为《从罗马征服至今(前146至1864年)的希腊史》,重新出版,并得到各国史学界的重视。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推出的《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便是这部经典史学著作的上半部分。

  和大部分诞生于现代史学学术规范出现之前的著作一样,《罗马统治下的希腊》有着汪洋恣肆的宏伟文体和鲜明的问题意识。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芬利写作此书时绕不开的范本。他意欲回答的历史母题与吉本相似,即一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何以走向衰弱。

  罗马的征服对希腊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纵使有过诸如哈德良、奥勒留之类仰慕希腊文明的罗马统治者,纵使在征服初期,罗马的治理为希腊半岛带来了久违的和平,然而希腊民族却在奴役下一再丧失塑造其民族主体性的机会。这从希腊哲学的衰落可见一斑。

  嗣后,在阿瓦尔人与波斯人的夹击之下,希拉克略大帝凭借超人的军事才华,挽狂澜于既倒。拜占庭帝国的疆土遂在此时成型。希腊世界接纳了罗马帝国的残躯,但其自身却被罗马的统治秩序改造。在芬利看来,希拉克略是拜占庭帝国的塑造者,却不是希腊民族的塑造者。他的世界仍与希腊土地上的普通人相隔绝。文化认同的混乱,给迈入近代世界的希腊带来诸多困扰。这正是芬利关注罗马征服后的希腊史的原因:他想要透过回溯这段艰难、灰暗、无名的岁月,为新生的希腊寻回其根系。撰稿|谈炯程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