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源于伤痛
他是个小偷,却被大作家萨特称之为“圣徒”。
让·热内,法国文艺史上一个奇特的名字。他的生平颇为传奇,出生仅仅7个月后,就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抛弃在育婴堂,从此一去无消息。他被姓雷尼埃的乡村小工匠收养,家住莫尔旺山区的阿里尼村。很早的时候,他就开始盗窃,青少年时期几乎全是在流浪、行窃、监狱中度过的,可他却在监狱中创作了小说《鲜花圣母》《玫瑰奇迹》。
1944年4月,他在杂志《孥》上发表了《鲜花圣母》的片段,这是热内首次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5月,在弗洛尔咖啡厅,让·热内认识了萨特。萨特并没有因为他是个小偷而瞧不起他,相反,他非常赏识热内的才华,1952年,年仅42岁的热内在法国出版作品全集。萨特为他的全集作序,就是那篇著名的《圣热内:喜剧演员和殉道者》。这篇文章轰动一时,顿时使热内闻名全世界。
对此,热内感到不安,他暂时放下手中的笔,开始旅行。在阿姆斯特丹,他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伦勃朗的画,17世纪的荷兰画家成为他的心灵对话者。1954年,通过萨特、科克托等人的介绍,他结识了雕塑大师贾科梅蒂,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50年代,贾科梅蒂已经非常出名,可是他还是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1954到1958年间,贾科梅蒂以热内为模特创作了三幅油画作品和六幅素描作品。他们的相遇所激起的精神探索和交流,被热内记录下来,后整理成文,即《贾科梅蒂的画室》。这篇文章并非通常的艺术评论,热内试着去理解一种激情,去描述它,而不是解释艺术家的技巧。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美源于伤痛”的观察,认为艺术应揭示存在的隐秘伤痛。他写道:“美只源于伤痛。每个人都带着特殊的、各自不同的伤痛,或隐或显,所有人都将它守在心中,当他想离开这个世界感受短暂而深刻的孤独时,就退隐在这伤痛中。”对这篇文章,毕加索称之为“最好的艺术评论”,热内也视之为自己最好的文字。
他对伦勃朗也持相似的立场:“如果必须清晰、概括地重现这个步骤,现代世界最为英雄主义的一步我想说它发生在1642年,此时人类已不再平庸。痛苦使这个满怀壮志的年轻人震惊、绝望,他才华横溢,却充满了暴力、庸俗和精致的美。”这种痛苦,既来自于伦勃朗,也来自于热内不平凡的人生所遭遇的点点滴滴。即便成名之后,他仍然感到孤独,他的戏剧《女仆》《阳台》都通过仪式化的场景来构建身份悬置感,展现个体生存困境。爱德华·萨义德评价道:“热内非常像贾科梅蒂为他画的肖像,贾科梅蒂把握住了这个人强烈的情感、严格的控制力和近乎宗教式的沉静的惊人风格。”撰稿|徐枫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