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品评 > 正文

石涛与黄庭坚的艺术共鸣

日期:2025-10-1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正所谓书画同源,这一书法史上经典论断,印证于石涛这幅巨作之中,恰恰反映了石涛与黄庭坚之间的艺术共鸣。
撰稿|吴谦石

  《秋山双舸图》是一轴近八尺中堂,也是石涛晚期山水佳作,它的用笔用墨,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完全掌握了笔与水墨浑然交融的绝妙机趣,并能随机运转,变化无穷。这是这位伟大艺术家一生勤奋所致,亦是他的过人之处。

  从近景巨石河岸,五株形态各异松杂苍木,悠然双舸,用笔用墨虚实并用,皆显自然,令人赞叹。中景见巨壑两座,加之屋宇在青松环绕之中,屋内两高士仰首远观,使布局在紧实中又妙用透虚之处。远景为高山苍茫,或用墨骨钩皴,力透纸背,或用没骨法扫出群峰,又写瀑布一尊,飞流直泻,加强了画面气势,此图着实为石涛和尚山水三佳构,不可多得。

  石涛的书画与诗文皆有豪放而苍古特色。他与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合称清初四高僧,对清代扬州画派与近代画风皆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创作核心是师法自然,他反对机械地模仿古人。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察自然山水,从而提炼山水之意象。在艺术个性上,他提倡“我自用我法”,强调突破传统程式,在掌握技法后追求个性化的创作,反对当时一味摹古而程式化的“四王”山水,注重笔墨的灵动性与创造的时代精神。

  与此同时,在绘画理论上,他提出了《一画论》,强调绘画需通过笔墨线条把握万物天地,生命与灵气。响亮地提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创作理念,而又把这一理念融合道家哲学与中国绘画技法,成为了其艺术思想基石。或用笔高古,或浓郁空灵,或疏野神韵……形成了其绘画艺术高超与独特。

  石涛的书法同样精彩,且面目多变。正行草隶皆为善长。尤其是晚年之作,他特喜苏东坡书体,加之颜真卿的骨力,形成了一种大气浑厚大家风范。此画题款内容尤为特别:“或云坡公成戈字,多用病笔,又云腕着笔卧,故左秀而右枯,是画家渴笔侧笔说也。西施捧心颦病处,妍娇百出,不愿临家效之。”按黄庭坚之评价,此段话带有辩证思维,所谓的“病笔”,实为苏东坡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如同西施捧心,得自然妍美。这种评价亦是黄庭坚对东坡“尚意”风格的深刻理解,即追求天然意态,而非刻意工整。石涛对此可谓深有同感,正所谓书画同源,这一书法史上经典论断,印证于石涛这幅巨作之中,恰恰反映了石涛与黄庭坚之间的艺术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此画收藏印中,有两位颇为著名,一是乾隆时扬州大收藏家马日璐,他是徽商巨富,与兄马日管并称“扬州二马”,收藏古籍书画甚为著名。二是“万渊北宝藏真迹印”,万氏是周恩来母亲的曾外祖父,原籍江西,后迁来苏北淮阴为官,他收藏字画亦丰,上诲博物馆就收有他曾收藏的明清许多佳作。

  一幅巨制,几代沧桑,三百多年后,吾辈还能见此石涛精品大作,恰证明了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撰稿|吴谦石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