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太空的诗
就像孩童总会睁大双眼仰望星空,在地球摇篮里的人类,从古至今也从未停息对于宇宙的好奇。
据著名的拉鲁斯百科面向少年儿童的《告诉我》系列所说,人类最早的建筑是观星台,大约出现在6000多年前。依据时间线索,很可能是位于河南大河村遗址上的观星台——中华先民遥望星空的起点。
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内,有一幅由实物陶片复原而成的图案。馆长胡继忠说:“彩陶上的天文星象图案,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
中华的古人不仅观察,还追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是中国人对于太空的执着,也是中国人对于天地的探求,两千年来不曾断绝。
在太空科幻类作品更为丰富的21世纪,人类对于太空故事的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在地球上闭门造车:2021年,俄罗斯人将摄像机扛进了太空——载有一名宇航员和两名电影工作者的飞船被送往国际空间站,这是电影史上首次有专业演员在太空拍片,演员们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了12天。
受限于短促的逗留,俄罗斯的这部《挑战》精心建构了情节。大银幕上首次真实展现的浩渺宇宙,配合着俄语的诗歌,宇宙的生活藏在惊鸿一瞥中。
无独有偶,中国电影人也几乎同期在宇宙中拍摄——三位中国航天员在太空驻留长达180天,让新片《窗外是蓝星》的观感与真实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新高度。
影片标题中的“蓝星”与地球的关联,往回推可以回溯到1990年2月14日,美国“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在60多亿公里之外回望地球,拍下了那张经典的照片——茫茫宇宙中,地球变成了一个暗淡的蓝点,“蓝星”之名由此而来。
据说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看过这张照片后曾感叹:“生命再无其他去处,至少在不久的将来,亦是如此……不管你喜欢与否,现在,只有地球供我们立足。”上海天文馆的“宇宙”展厅里有一个展板,说:文明记录下的几千年里,有大约1000亿人在地球上出现过。
宏阔的视角让人类早已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渺小。然而这部影片,却温柔地提供了一个立足于渺小人类的伟大视角:她扩写了这渺茫的蓝点。
在中国首位执行舱外活动的女航天员,也是亚洲首位实现太空出舱行走的女性王亚平的目光中,我们看到了宇宙世界的浩瀚与无穷、看到了太空生活的艰难与不易,更看到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坚韧。
看完电影,我长久地失语——没有空气的太空无法传播声音,对于宇宙而言,声音本身也是噪点。只是笃信:在银幕上与本片相逢的刹那,这首中国人写给地球的深情诗篇,将由此流传开来,传颂下去。撰稿|孟渐新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