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神颜时代已经过去
继《内战》《大都会》等借古喻今的影片之后,全球唯一囊括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保罗·安德森又推出了一部“既荒诞又严肃、深刻反映现实”(斯皮尔伯格语)的《一战再战》。该片的议题涉及反叛、反恐、移民等热点,将父女故事和震撼场面融成一体,投射当今美国社会混乱的现状,表达对当局强烈的政治指控。
背景设定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亦即内部阵营混战时代,透过父亲、女儿和宿敌三条线交织,铺呈了救赎、复仇和对决。主角鲍勃(迪卡普里奥饰)曾是一位革命者,妻子亡故后他的平静生活被白人至上主义者打破,不得不重新集结昔日的反叛同伴,去营救被绑架的女儿,踏上了危机四伏的寻女之旅。
途中,他遇见美墨边境一大批移民,当移民陷入困境,鲍勃下属的一个组织设法解救——这直接影射特朗普移民政策的不公。片尾,复古的摇滚乐响起,又回归到美式经典价值观,亦即父女和解与家庭团聚。尽管剧情地点设在一个虚构小镇,亦未见用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等字眼,但依然可以理解为是对美国21世纪20年代政治现实的评判。
影片糅合各种类型元素,162分钟的片长,开始时像西部片,其后又像惊悚片;中间像警匪动作片;最后则像家庭伦理片。这种刻意模糊类型界限、旨在铺陈跳跃式叙事的做法,带来特别的观影体验。
崇尚胶片美学的安德森在《一战再战》中坚持用胶片拍摄,凸现大银幕影像美感,这是向电影本质的回归。全片采用VistaVision全画幅胶片摄影机进行拍摄。这种摄影技术以其卓越的分辨率和宽阔的画幅,使得画面中的每一处细节都有颗粒质感、清晰可辨,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为了实景实拍,电影里真的炸毁20辆皮卡,搭建整条街道后付之一炬。这种近乎偏执的做法带来的真实感,与当下泛滥的CGI特效形成鲜明对照。最令人震撼的是一场长达半小时的山路追车戏。三辆车在起伏不定的道路上追逐,以超低机位拍摄,让公路看起来如波涛翻滚。这场戏并没使用绿幕,而是将演员锁在焊死支架的车内,真的从立交桥冲下。这种拍摄手法让人想起经典西部片中的策马追逐,只是马匹换成了汽车。
迪卡普里奥在片中一改光鲜亮丽的扮相,他所饰演的鲍勃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且性格古怪、神态落魄。再联系到他在《荒野猎人》中的形象,表明好莱坞的“神颜”时代已经过去。不仅如此,他演绎的父亲笨手笨脚,处处狼狈,常常忘记联络暗号,逃跑时又摔下楼。这种种慌乱和窘迫,小李子是以极其严肃的表演方式呈现的,却产生了强烈的黑色幽默效果。同他在《泰坦尼克号》里的演绎相比,真是判若两人。撰稿|严敏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