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最黑暗的年代带来光亮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真实的奇迹!
作者莫娜·戈拉贝克是国际著名钢琴家,施坦威艺术家,获得格莱美奖提名。她的小说《威尔斯登巷的钢琴家》改编自她的母亲莉莎·尤拉的真实经历。
1938年冬夜,一趟列车载着无数个稚嫩却破碎的灵魂,咆哮着穿过英吉利海峡。莉莎紧紧抱住那本泛黄的曲谱,听着心跳与车轮的共振。当硝烟弥漫,音乐是生命最后的救赎。在远离家人的异国他乡,战争的阴影肆意蔓延,难民身份带来的窘迫如影随形,但在她心中,那束名为梦想的光从未熄灭。
14岁的莉莎·尤拉是一位音乐神童,她希望成为一名钢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但当希特勒的军队向战前的维也纳推进时,莉莎的父母被迫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莉莎一家有三个女儿,但他们只勉强得到了一个名额,难民儿童运动只给了他们家一张船票。家人最后决定将莉莎送去伦敦,让她能够继续为成为钢琴家的梦想而奋斗。
当她住在威尔斯登小巷的难民儿童之家时,她渴望与家人团聚,莉莎的音乐成为了希望的灯塔。这本回忆录讲述了勇气和音乐提升人类精神的力量,向一位特殊的年轻女性及其所感动的生活致敬,将教育和激励年轻读者。
十五首名曲贯穿全书,音乐与成长深度融合,每段旋律都书写着破局的勇气。巴赫《d小调赋格曲》、贝多芬《悲怆》、门德尔松《无词歌》、肖邦《前奏曲》、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德彪西《月光》……
被读者誉为“女孩版《战马》”的这部小说,经由戈拉贝克的母亲莉莎·尤拉在二战中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承载着生存、分离与希望,也见证了音乐如何在最黑暗的年代带来光亮。二十年来,这个故事以不同形式走向世界,从书页到舞台,从绘本到银幕,打动了无数读者与观众。BBC已经确认购买了这本书的电影改编权。
在10月15日北京举办的中文版新书发布会上,戈拉贝克现场用钢琴演绎了这段故事,将母亲莉莎在1938年“水晶之夜”后孤身离开维也纳、远赴伦敦的流离岁月娓娓道来。舞台背景中缓缓浮现的老照片,与她指尖流淌的旋律交织,共同构筑出一段跨越时空的叙事现场。
演出以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开场,引领观众回到1938年的维也纳。随着故事展开,当讲述到莉莎即将与家人分离、登上“儿童专列”之际,德彪西《月光》的柔美旋律从莫娜女士指尖流淌而出,将离别之痛与前途未卜的彷徨尽数传递。伴随着莉莎母亲的谆谆嘱托——“你要向我保证,永远不要停止弹琴,紧紧抓住你的音乐……”画外音与悠扬琴声交相辉映,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撰稿|徐枫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