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里的这座特色博物馆,带着记忆焕新归来!
时代的回忆 力量的凝聚
记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你知道吗?在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里,还有一座特殊的博物馆。绿树掩映下,棕色木材和落地玻璃有机结合的外墙,设计感十足。
经过两个月的闭馆更新,2023年7月,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以全新面貌回归。正门前的 “聚力广场”上,火焰造型的主题雕塑与散布周边的星星灯柱呈现出“星火相聚”之意,演绎凝心聚力的内涵,与博物馆的建筑主体交相呼应。
有人说,自2013年开馆,它的陈列就让人想起老早的外婆家,处处洋溢着亲切感。里面的故事如同寒冬中的暖阳,让人倍感温暖……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时代的回忆,将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娓娓道来。
博物馆里,沉浸式展项《典当弄》真实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初华阳路街道棚户小区万航渡路1254弄的生活场景。连同大量老物件,比如煤球炉、摇铃、痰盂罐等等,将人拉回了30年前。当年,华阳路街道的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叫响了“凝聚力工程”这个后来影响上海乃至全国的基层党建品牌。
地图上的华阳路街道很是亮眼:上半部似一只“手掌”,下半部似一只“脚”,居民称此寓意为“手足情深”。哪怕当年还生活在陋室简屋,一些人还面临重病、失业等一时难以逾越的困苦,“群众缺什么,街道干部就补什么”的承诺,让华阳人紧紧凝聚在一起。
声音纪录片
地点:华阳路街道某居民家(门外瓢泼大雨,房内时钟滴答)
周阿婆:哪能还没消息?不会出啥事体?阿文!啊呀,你跑哪里去了?陈主任谢谢,谢谢!都1点了,太麻烦大家了。
陈主任:回来就好!阿文,以后别乱跑了,你老娘要担心。周阿婆,让阿文去换衣裳睡吧,雨淋湿了,又在外面蹲了那么久。
周阿婆:好,好。陈主任,你身上也都湿透了,我给你拿毛巾。
陈主任:别别。先管阿文,我没事。房子没有卫生间冲澡,阿文只能先擦擦干了。
周阿婆:(咳嗽)陈主任,我……
陈主任:周阿婆,有啥事体侬尽管讲。
周阿婆:(支支吾吾)陈主任,我这张老面皮真当不好意思,之前也想来找你。我听说又要动迁了。这趟不晓得轮得到我伐?
陈主任:前两年搬到这里,的确条件还不好。阿婆你们做饭是不是还要去走道上公用的煤气灶头?
周阿婆:是啊。我晓得,第一趟是我自己放弃的,街道是照顾我生意,我心里记牢的。但是这两年,我身体啊越来越差了,老是担心阿文以后一个人。屋里厢要是连个厕所也没有,他以后哪能办……(哽咽)陈主任,你也在居委那么多年,晓得我们家情况的。我在的时候,再苦也能照顾他。等我一走,阿文……如果能换个房子,让他以后方便点,那就了了我最后一个愿望了。
陈主任:阿婆,还是我们工作不够细,我明天就去查一下。
周阿婆:我晓得你们居委不容易!老陈,侬头发这两年白了多多少少?但是我想来想去,儿子只能托给你们了。
陈主任:阿婆放心,我们华阳一直会是阿文的娘家。
周阿婆沉甸甸的托付,没有被辜负。后来阿婆走了,居委干部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她的儿子阿文,就像一个传统被继承下来,华阳路街道也成为了阿文的“娘家”。
沿着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一路参观,在这样一个个故事里,三十年倏忽而过又历久弥新。当基层党组织服务的对象从个体延伸至群体,从自然人延伸至企业、法人,乃至社会方方面面,“凝聚力工程”的本源一直没变。不管社会怎样发展,百姓的需求如何提升、摸清底数、分类帮扶、持续推进这些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始终贯穿在每一代基层干部的身体力行中。
于是,我们看到:家住安顺路的许阿姨终于不用再四处求人送90岁的老母亲下楼看病,因为在基层干部的努力下,老房成功加装了电梯;新泾五村的1540余户居民不再被停车充电难所困,街道和居民区搭建了党建联建平台,让电车充电桩工程与精品小区建设同步进行;鑫达广场的白领食堂用15元就能吃饱、吃好的午餐,让临空园区的白领成为这里的“铁粉”……
而近年设立的“暖新巢”站点,则是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打造了可喝水、可歇脚、遮风挡雨的“15分钟服务圈”。
声音纪录片
地点:华阳路街道某居民家
小张:(犹疑)大姐,请问这里有水吗?
王大姐:快进来,吹吹空调凉快下。今天太热了。饮水机在那里,自己倒。小兄弟,第一次来?
小张:对,我也是听人说,这里可以歇歇脚。
王大姐:哎,怎么手磕破了?
小张:(有点沮丧)别提了。刚刚路不熟送外卖超时了,客户一催我就急,转弯的时候车速快了……
王大姐:来,这有创可贴。
小张:谢谢大姐!我自己来。这里环境真好啊。
王大姐:那可不?!你看,有水,有微波炉,还可以充电。来,坐下缓缓。经常有快递员、外卖小哥过来歇歇脚。我们搞环卫的,也会过来喝口水。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
小张:哎?这里怎么还有理发的?
王大姐:对啊,街道福利!去试试啊,前面几个小伙子都说剃得不错。
小张:这么好!哎?那里好多人,好像是什么活动。
志愿者:欢迎参加“暖新巢”送温暖活动,我们正在招募骑手帮社区里年纪大的、腿脚不便的老人送餐。这位小哥,你愿不愿意参加?
(助动车停车、上楼、敲门)
张阿伯:来啦~来啦!(开门)辛苦侬啦,爬6楼送上来,真当伐好意思,老是麻烦街道。
小张:张阿伯,不要客气的。我们平时也要送的。快趁热吃吧。
张阿伯:好的好的。来,小伙子,拿瓶可乐走,天太热了!
小张:哎呦!谢谢张阿伯!
家一样的“暖新巢”,不仅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提供服务和便利,它还充分激活了新就业群体这“一池春水”,引领他们成为参与基层治理的“新”力量。
30年过去了,当年老华阳阴暗逼仄的深街小巷,如今已被繁华的中山公园商圈、优美的苏州河滨河空间所取代。“凝聚力工程”对“人”的关心,也早已从户籍内的困难群众延伸到了许许多多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不仅是华阳路街道,也不仅是长宁,更多鲜活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在博物馆里展出,多点触控互动墙面,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前来参与。
同样吸引他们的,还有博物馆更新后,释放出的近2000平方米的馆外绿地,这里营造出一个可游玩、可休憩的生境花园。市民游客沿着绿地步道,欣赏苍翠植被,观察花间飞蝶,倾听虫鸟蛙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个生境花园有什么特别之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陈展宣教部负责人许多说, 它是以“聚是向上力,点是满天星”为设计理念的。
除了生境花园,博物馆左右两侧的公共空间,也全面打开了原有相对封闭的隔断,同时借公园之景入馆,形成集党群、政务、休憩、集散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为民服务新空间。透过落地玻璃看去,馆内休憩的人群仿佛融入了公园的美景之中,日常又生动。
“美好,触手可及”,这或许就是另一种凝心的力量。
《倾听长宁:海派考古》声音纪录片第2季,下一集去孙科别墅走一走吧~
资料来源于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东方广播中心
撰稿:甘力心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