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网的“打鸟”,在长宁的这些地方也可以→
“打鸟”,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用镜头记录鸟类生态之美。近年来,在城市或前往山野捕捉野生鸟类的踪迹,已经成为了众多市民的新爱好。
白鹭
许多野生鸟类都生活在生态环境良好、远离城市活动的静谧之处,在秋冬之际,有大片候鸟会来到城市边缘的滩涂驻足。随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在繁华的闹市中,也能发现不少野生鸟类的身影。长宁的外环林带生态绿道、苏州河沿岸以及各处公园绿地,同样是观鸟、“打鸟”的好地方。
为了讲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宁故事,长宁区生态环境局精心打造了“生境课堂”的科普教育品牌,持续普及高密度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与知识。此前推出的系列线上“生境课堂”,就带我们走进了许多鸟儿们的生活,让市民朋友们对鸟类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夜鹭
在长宁区的河道和公园池塘等地,我们常能看到一种蓝黑色的鹭鸟站在岸边,静静地注视着水面。这种鸟就是夜鹭。它是我们身边最为常见的水鸟之一,也是上海的留鸟。平时伫立水边的夜鹭是一位“捕鱼高手”,会依靠足够的耐心等待鱼游到自己脚边,再将缩在颈部羽毛中的脖子“弹射”出去,配合又长又锋利的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将鱼叼进嘴里。
红脚田鸡
随着长宁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珍稀鸟类也有了适宜的生存空间。2024年4月,红脚田鸡首次在长宁外环林带被观测记录,这一发现引起了鸟类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同年6月,它在外环林带有了首次繁殖记录。
红脚田鸡,其头顶、后颈和背部等区域均为橄榄褐色,脸颊、颈侧和胸腹部为灰蓝色,脚则为红色,这也是其名字中“红脚”的由来。红脚田鸡生性隐秘,对栖息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既要环境品质好,又要有能够躲藏的芦苇等植被,还要有充足的食物。它们常在水边或者泥地上来回踱步找寻食物,主要以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喜欢吃植物嫩芽和种子。它们的到来也证明了长宁良好的生态品质。
黑水鸡
还有一种全身黑色、额甲红色的鸟儿常常出现在我们眼前,它们就是经常被叫做“野鸭子”的黑水鸡。成年黑水鸡,身体整体呈黑色,额甲为红色,喙的端部则为黄色。每年的4月到7月是黑水鸡的繁殖期,现在或许能看到刚刚出生的黑水鸡雏鸟。刚出生的小黑水鸡长着黑色的绒毛,头顶却毛发稀疏,透出红色皮肤颜色,好似一个活脱脱的“煤球精灵”。
白头鹎
上海鸟类“四大金刚”(麻雀、乌鸫、白头鹎、珠颈斑鸠)之一的白头鹎,位居上海最常见鸟类榜榜首,极其适应都市生活节奏,能够利用各种城市资源。作为一种杂食性鸟类,白头鹎并不挑食,各种植物果实、花朵、种子和昆虫、蚯蚓等都在它的“食谱”上;此外,白头鹎在城市生活中,擅长与人类和谐相处,常常会把家安在我们周围,无论是居民区还是学校、公园,甚至是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上,都能够找到白头鹎的鸟巢。
凤头鹰
随着城市生态持续向好,不少种类的猛禽也出现在上海上空,但这些猛禽绝大多数属于候鸟或是旅鸟,其中,凤头鹰是为数不多一年四季都在上海生活繁衍的猛禽,2023年,就有市民在中山公园发现了凤头鹰一家。作为掠食性鸟类,凤头鹰以捕食其它小型动物为食,在野外,它们的“食谱”包括珠颈斑鸠、乌鸫等鸟类,赤腹松鼠、褐家鼠等小型哺乳动物,以及蛙类、壁虎等两栖爬行动物,甚至一些较大的昆虫也可能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从上到下依次为翠鸟、大山雀、戴胜、棕头鸦雀、棕背伯劳)
除了以上介绍的鸟类,还可以观察到乌鸫、珠颈斑鸠、白鹡鸰、棕头鸦雀、棕背伯劳等。如果大家想多多观察这些“林间精灵”,可以在长宁的外环林带生态绿道和苏州河沿岸去寻觅。在即将到来的“爱鸟周”之际,“宁宁”倡导大家文明观察野生鸟类,观鸟时不要高声叫喊,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干扰鸟类的正常活动,不随意投喂鸟类,不随意捕捉鸟类,大家在观鸟和拍鸟时也要注意安全。
资料来源于区生态环境局
撰稿:谭奕茂
编辑:陈 莎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