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扎根长宁社区的他们,用心解决好居民身边的“关键小事”

日期:2025-04-15 【 来源 : 上海长宁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长宁的“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来自基层一线,扎根社区的他们时常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居民身边的“关键小事”。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收集社情民意、有效识别风险苗头,在深度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好方法。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打造民主协商法治型社区,华阳路街道天诚居民区用好“三带工作法”(即“带着问题走、带着资源走、带着办法走”),专门用来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天诚居民区,有两个相邻的小区,共用一条6.6米宽的通道。此前,通道里长期停放着几辆机动车,拥挤不堪不说,还导致消防车、救护车都进不去。

  面对这个情况,居委会干部首先带着问题走访,从源头探寻问题所在,寻求化解矛盾之法。据了解,该通道属于内部的小区,外面的小区仅有通行权。为了平衡双方利益、妥善化解矛盾,居委会决定通过“橙诚议事厅”搭建平台,邀请居民代表、党员、以及其他小区的居民召开研讨会,集思广益想对策。

  在法律的框架内,通过协商寻求共赢,两个小区的居民打算摒弃前嫌,以消除通道安全隐患为重,妥善解决停车问题。一边为有切实停车需求的车主寻求其他停车资源,一边从法理情的角度出发,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彻底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通道占用问题。

  让法治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贯穿基层治理的始终,新华路街道东镇居民区一直在实践。

  在华山嘉苑外立面装饰条更换案例中,东镇居民区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房屋安全隐患,重塑了社区信任关系,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东镇居民区通过“红色议事厅”、安保小组例会等平台,构建起“街道-居委会-业委会-业主-专业机构”五方对话机制,特别是施工样板展示环节,将抽象方案转化为可视化的民主体验,居民通过实地观摩、质询施工细节,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同时,居民区还改变了以往“同意/反对”的二元选择,发动居民提出三种可行性方案:局部维修、整体更换、结合面砖翻新。此外,通过方案比选会,邀请结构工程师、造价顾问现场答疑,让居民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投票。如此一来,这种“菜单式”服务既尊重了选择权,又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

  华山嘉苑外立面装饰条更换案例的治理实践始终以法治为底线,通过法律框架明确权责边界、规范决策程序,为化解矛盾提供了制度支撑。这种“寓法治于民主之中”的治理智慧,正是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解。

  天山路街道的纺大居民区以“社情民意气象站”为引擎,铸就了坚实的社区治理基石。通过“社情民意气象站”的信息沟通机制,小区保安、社区群众、平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成为可依靠的社区“神经末梢”,将发现的苗子性、倾向性矛盾及时上报,实现了“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着力构建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的新格局。

  同时,纺大居民区还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推动完善法治观察工作,发动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社区治理,组建了8支社区自治团队。其中,矛盾化解调解组的成员都是来自小区的居民,注重以“民事民议民治”的方式开展调解工作。在处理一起因噪音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过程中,自治团队成员充分发挥邻里间润滑剂作用,巧妙利用双方共同的租房中介这一“纽带”,通过业主间的坦诚沟通交流,稳妥地解决了矛盾纠纷,获得了小区业主们的普遍认可。

  在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居民区的人民调解员看来,“三所联动”机制的作用在于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大家协同发力,把矛盾纠纷公正合理地就地化解。

  时间长了,居民们的法律意识慢慢提高了,社区的法治化进程也一步一步往前推进。

  此前,在解决居民区一位独居老人家中的复杂案件时,虹仙居民区决定第一时间启动“三所联动”机制。当老人一下子陷入“钱房两空”的困境时,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搭建起了一个调解平台。由派出所提供执法保障、律师事务所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司法所调解员凭借对社区的熟悉,把难懂的法律条文变成居民能听懂的大白话,把专业的建议一步一步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做到了法理情融合。人民调解员坚守在矛盾纠纷调解一线,把“三所联动”机制用好用足,守护每一位居民的权益,为社区的基层治理和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长宁的“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在干中学、在学中创新,积极提升业务能力,已然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更成了社区居民的“法治贴心人”。

  图片来源于长宁区司法局

  撰稿:闫 漫

  编辑:程 前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