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人物 > 正文

报人本色:历史的记录者和参与者

日期:2025-09-2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周瑞金的关注点、瞄准的靶心,在新闻焦点本身,在时代绷紧的那根弦。当“皇甫平”这样的时代评论雄文产生之际,又何必再谈“流量”云云?
主笔|姜浩峰


  热闹是相当的热闹。

  起码周汉民上台时,一开口仍然是慷慨激昂的语调:“我十分喜爱的大作家罗曼·罗兰,在他的名作《米开朗基罗传》最后一页写道:‘心魄伟大如同崇山峻岭,风雨涤荡之,云翳遮蔽之,但当你在那里呼吸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更自由、更有力。”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民建市委原主委周汉民提及此,指的是他用两天半时间通读了另一本人物传记。不同于出生于19世纪的法国人罗曼·罗兰为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家立传,周汉民所读传记,作者、传主都在现场!

  这是8月18日下午的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5105室。2025年度上海书展现场,沈惠民先生的新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的《报人本色——周瑞金传》正式与读者见面。

上图:周瑞金于《报人本色》新书发布会上答谢来宾读者。


老牌新星


  每年都有一些戴着明星光环的作家来到上海书展,也有粉丝长长的购书求签名队伍,如一年年的雁阵划过。今年也不例外。记者在上海书展现场看到长长的队伍等候明星作者签售。

  但沈惠民体验到的是另一种明星感——自己身为《报人本色》的作者,与传主周瑞金先生共同出席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上,不仅有跑书展的记者,还有他们的上司——沪上各路媒体老总,包括央媒驻沪负责人纷纷到场,且也大都一如一线记者一样听会,落笔记着什么。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鸣,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党委书记、社长吴焰,还有到场的上海各大报社长或总编,纷纷向坐在席间第一排的老先生打着招呼。老先生鬓发如雪,然而精神矍铄——正是传主周瑞金本人。

  “周瑞金是新中国培养的一代报人,我们希望与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申光计划’能让读者有机会更立体、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周瑞金,了解这一代老报人的风范、风采和风骨。”爱建特种基金会理事长、爱建集团党委书记范永进在发言中如此说。

  而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陈颂清则提到了周瑞金当年向自己传达领导讲话精神、谋划布置选题的场景。“历历在目。”陈颂清感慨道。同时,他称,自己在阅读《报人本色》一书时发现,不少笔墨记录了周瑞金在解放日报社相关的工作经历,其中体现出来的新闻前辈忠诚于党的新闻工作的敬业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城之要者、职责使命的职业精神,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更令陈颂清感慨的是,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位新闻工作者数十年的风雨历程,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国家一个时代的变迁印记。

  沈惠民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申光计划”丛书第二辑项目启动时,范永进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还有周瑞金老先生本人一致“点将”,请他来写这部传记。“我曾采写过长篇报道《周瑞金:“鼓与呼”中显真情》;在人民日报担任编辑记者时,周老又是我的大领导,他的一些讲课我都现场聆听。也许这是我被选中为周老作传的原因。”沈惠民说,“《康复》杂志创始总编辑杨忠华对我说,‘瑞金是我们57级新闻人中的佼佼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对瑞金,对我们57级新闻人,有系统深入的了解,这是这本传记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也增加了我的写作信心。”

  在沈惠民心头,周瑞金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标志性人物。1991年初,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组织撰写了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评论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这些文章日后被认为是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的舆论先声。亦即在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谈如何推进改革开放以后,这四篇评论被认为是南方谈话的先声。

  而周瑞金本人的际遇也随之改变。在刚发出“皇甫平”系列文章后,尽管有诸如新华社《半月谈》杂志发表评论,支持“皇甫平”4篇论改革的文章,但更有一些报刊发表文章提出批评意见,表示不问姓“社”姓“资”,必然会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断送社会主义事业。周瑞金当时面临的不是一星半点的压力。除了来自一些报刊的批评以外,还有调查组到沪。好在当时上海市主要领导对周瑞金采取保护。

  1991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 “当前经济领域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座谈会,吴敬琏、戴园晨、周叔莲、卫兴华、樊纲等经济学家坦陈己见。在一些坚持改革开放的言论问世之后,周瑞金于1991年12月组织在《解放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又发表了两篇评论员文章:《改革要有胆略》《再论改革要有胆略》。

  然后,待到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乌云霎时散去。他的命运也发生变化。1993年,周瑞金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从党的地方机关报到中央机关报,周瑞金的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人生道路与时势风云紧密相连。”沈惠民说,“重新梳理周瑞金的经历,写这本传记,我感觉是在写一部中国报人的命运交响曲。”

  在上海书展现场看到周瑞金老人以及他的个人传记,立即引起了许多老读者的兴趣。有人甚至称周老先生是“老牌新星”。老牌,指的是周老先生是资深媒体人、评论家;新星,则指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上海书展上,周瑞金成为了一些媒体、博主网络直播镜头中的新星。

  有人在现场告诉记者,因为当年的皇甫平评论,更因为之后的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使得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没有偏离方向。也正因此,而使得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定期举行的上海书市逐渐依照市场规律而成为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上海书展之成功,只是遵循市场规律运作的一个个案。同样地,从加入世贸组织,到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的发展,因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得以步步推进,更诞生了许多经济“奇迹”。这些“奇迹”其实也并非奇迹,而只是尊重规律办事的结果。


永恒的追求



左图:1984年夏,周瑞金(左一)参加温州经济恳谈会,右一为时任温州市市长卢声亮。


  范永进在《报人本色》新书发布现场发言时,感慨地说:“周瑞金老先生是新闻人、媒体人的标杆、骄傲和高峰,他的报人生涯,体现了一个老报人的胆略和眼光、智慧和担当、情怀和使命。”也正因此,范永进认为,《报人本色》是“申光计划”系列中一本非常重要的人物传记。

  “家国情怀,报人本色”,“无人无我,如是如来”,这是王荣华特为饱蘸浓墨书赠为周瑞金作传的沈惠民的两幅书法作品。

  回看当年周瑞金和当时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鸿、《解放日报》评论部的凌河一道,以“皇甫平”为笔名在《解放日报》头版发表评论——这些作品的产生过程,有开“神仙会”探讨、酝酿阶段,也有执笔写作、修改阶段。当年笔端的一勾一画,有些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如何思考的,想到了什么而又如何修改。在《报人本色》一书中,沈惠民写到1991年的往事。“2月13日小年夜那天,在酝酿写第一篇文章时,周瑞金曾对凌河、施芝鸿开玩笑说,50年代的‘马铁丁’‘龚同文’都是由3个人组合的署名,文章很有影响。我们3个人也组个‘马铁丁’式写作组吧。”而当第一篇评论文章写出来时,周瑞金才考虑署名问题。在大年夜,周瑞金独自拟定“皇甫平”这一署名。

  “海外不少媒体的解读,一般都把‘皇甫平’说成是‘黄浦江评论’的谐音。”沈惠民写道,“在当时的交锋和争议过程中,周瑞金也不便把自己的深层想法和盘托出,所以一段时间内,形同默认了‘皇甫平’就是‘黄浦江评论’的意思。直到1994年4月,他在撰写《解放日报》创刊45周年文章《扬‘解放精神’创‘解放风格’》时,才透露‘皇甫平’署名的深层含义。”按照周瑞金自己的说法,“黄浦江评论”只是从谐音取义。其实,它还蕴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宣传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

  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周瑞金曾回顾四篇“皇甫平”评论发表时间,其实是有所设定的,并不是写就之后一气儿都发出去,而是有节奏地发。可见,当时身为《解放日报》副总编的他判断发稿时间,有个深思熟虑的过程。而如今呢?当用于直播的手机、相机、“小蜜蜂”等等扑面而来时,镜头前的周瑞金怎么说?又认为新闻作品采编发的节奏该如何变化?

  在《报人本色》新书发布现场,老人登台后,稳稳地说:“我始终坚信,新闻要与人站在一起,而不是和流量站在一起。无论技术如何改变表达方式,传播的渠道和商业的模式,但关键时刻‘我’在现场,探究真相,破除茧房,内容为王,为读者提供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我们新闻人永恒的追求,也才是新闻强大生命力之所在。”有评论称,“这是86岁的老报人周瑞金历经铅华后依然纯粹的赤子之心”。而如果深读《报人本色》一书,就会发现,其实,从周瑞金自当年的温州建华中学毕业之际,以及高中时代的求学经历,就能引起当下教育界思考——正是在青少年时代勃发的妙思奇想,以及几位恩师的引导,使得周瑞金选择了与自己的本心相适合的专业,继而成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学子,成为共和国培养的一代新闻人,并终究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爆发出关键能量。周瑞金还是那个少年郎周瑞金:中学时惹出些事,老师最终判定他初心是好的,成绩是有的,只是工作过程中一些细节需要总结经验教训。而在皇甫平文章面世后,当时上海市相关领导在应对调查组时说到的周瑞金,评价与老师所说几乎像对过台词。周瑞金的关注点、瞄准的靶心,在新闻焦点本身,在时代绷紧的那根弦。当“皇甫平”这样的时代评论雄文产生之际,又何必再谈“流量”云云?正如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原副社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李泓冰在新书发布现场所点评道的:“媒体要回到人,回到真诚,回到现场,回到人民群众对媒体的期待……”在新近发表的一篇书评中她表示,周瑞金的故事宣说着这样一个事实:真正的新闻人永远与时代同频共振,他们的笔尖既记录历史,也参与创造历史,“看见”是一种推动时代前行的积极力量。主笔|姜浩峰


链接:


  周瑞金,著名学者、政论家。1939年生于浙江平阳。1962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历任解放日报社记者、编辑、评论部主任、副总编辑、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1987年成为我国新闻界首批评定的高级编辑;199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调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1998年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被聘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1991年初,与上海市委研究室施芝鸿、《解放日报》评论部凌河,根据邓小平谈话精神,以“皇甫平”为笔名在《解放日报》头版发表《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等系列文章,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引发了一场思想交锋。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