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潮玩进化史:从手办到盲盒的潮流变奏

日期:2025-07-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潮流玩具,并非传统意义上仅供儿童娱乐的玩具,而是融合了艺术、潮流、动漫、绘画、雕塑等多元素理念的创新产物。
撰稿|阿 晖


  潮玩,顾名思义即潮流玩具,它并非传统意义上仅供儿童娱乐的玩具,而是融合了艺术、潮流、动漫、绘画、雕塑等多元素理念的创新产物,也被称为艺术玩具或设计师玩具。如今,在年轻人中兴起了一股潮流玩具收藏潮,不少人花高价只为收藏一些限量款的玩具,这种现象和上一辈对收藏邮票、古董、字画的痴迷如出一辙,所以也有人说潮流玩具是当代最潮的“文玩”。

  追溯潮玩的起源,时间回到 20 世纪末,发源地主要是中国香港和日本。当时,一些独具创意的独立设计师和艺术家,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精湛技艺,创作出了最初的潮玩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街头风,充斥着叛逆、非主流的色彩,与传统玩具的风格大相径庭。它们大多限量发行,价格也相对昂贵,最初只是在小众的艺术与潮流圈子里流行。

  进入 21 世纪,潮玩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开始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发达的动漫影视产业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潮玩名牌和形象应运而生,如美国的KAWS 玩偶,其独特的卡通形象和潮流属性,深受全球潮玩爱好者的喜爱;还有日本的BE@RBRICK 积木熊,以其多变的造型、丰富的联名合作,成为潮玩界的经典代表。这些知名潮玩品牌和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潮玩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地区性文化现象逐渐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文化。


源于香港日本的潮玩文化



上图:各种各样的奥特曼手办。


  作为亚洲三大潮流圣地,中国香港的潮流文化受到欧美、日本的影响,并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塑料及玩具行业在80年代之前曾是香港工业最重要的一环,1972年时,香港就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玩具中心。时至今日,玩具龙头如美泰(Mattel)、孩之宝(Hasbro)在香港依然设有设计总部。

  1998年左右,香港街头文化发展迅猛,滑板、涂鸦、帽衫、球鞋,这些显著的街头元素泛滥流行于香港的年轻人中。以Micheal Lau(刘建文)、Eric So(苏勋)、Kenny Wong(王明信)为代表的一些香港广告设计师,尝试将街头潮流文化的元素融进自己的创作中。

  1999年,Micheal Lau展现街头文化的漫画《Gardener》开始连载并快速走红。恰逢香港举办第一届TOY SOUL玩具展,受展会主办方邀请,Michael以《Gardener》漫画中的街头潮流角色为基础,手工制作出了一系列12寸公仔参展。这些公仔有着鲜明的街头潮流穿搭,如Cap帽、Oversize T-shirt等等,人物的不同肤色也体现了香港作为国际都市多元性的一面。这一系列公仔市场反应非常强烈,随后Michael Lau手工制作并在香港艺术中心展出了99个颇具街头风的12寸公仔。从那一刻开始,这个被定义为“潮流玩具”的新玩具形态,以龙卷风之势从街头席卷了整个香港潮流圈,Michael Lau 则被视为“潮流玩具教父”。同年,一场名为“BRUCE LEE 1/6 FASHION SHOW”的玩具展,从美国、日本巡回后落地香港,展中陈列的20多个身着不同款式时装的李小龙公仔,是Eric So的成名作。

  一时间,香港潮玩圈在这些设计师的带动下呈现出蓬勃之态,但这股热潮在2002年开始逐渐下降并恢复冷静。然而在1600公里外的日本,潮流玩具罡风正烈。

  说到日本的潮玩,必然要说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手办。彼时,手办作为动漫周边的关键组成部分,伴随着电视动画的兴起,市场规模也逐步扩大。那时的手办主要是未涂装的树脂模型套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需要玩家自行完成打磨、拼装、上色等一系列工序。由于制作难度大、产量有限,手办在当时属于小众的收藏品,主要受众是狂热的动漫爱好者和模型制作达人。例如,万代公司在 80 年代推出的《机动战士高达》系列手办,凭借其对动画中机体的高度还原,虽然价格不菲,但仍受到众多高达迷的热烈追捧,成为早期手办市场的热门产品,开启了手办与热门动漫 IP 紧密结合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早期手办逐渐从单纯的模型收藏,演变为一种承载动漫文化的符号。它们不仅激发了更多创作者的灵感,也促使市场对更便捷、更多样化手办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21世纪手办的发展与多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 21 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手办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制作材料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树脂,还出现了 PVC、ABS、硅胶、金属等多种材料,涂装工艺也从传统手工上色发展到高精度机械喷涂,色彩还原度和细节呈现能力大幅增强。一些高端手办甚至运用了电镀、渐变等特殊工艺,极大提升了产品质感和观赏性。手办的类型也愈发多元化。除了传统的 GK 模型,PVC 涂装完成品、黏土人、盒蛋、扭蛋、景品等各类手办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手办的设计风格也日益多样化。既有写实风格的逼真还原,将角色细节刻画得丝丝入扣;也有Q版风格的可爱萌趣,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赋予角色别样魅力;还有蒸汽朋克、赛博朋克等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风格,为手办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审美偏好。

  如今,手办的题材早已不再局限于动漫领域,游戏、电影、电视剧、明星等都成为手办创作的灵感源泉。从《英雄联盟》《原神 》等热门游戏角色,到《复仇者联盟》《哈利·波特》等影视经典形象,再到人气明星的形象手办,丰富多样的题材,满足了不同粉丝群体的收藏需求。价格方面,手办从几十元的基础款,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限量版、珍藏级手办,覆盖了不同消费层次,进一步推动了手办市场的繁荣发展。

  手办产业的繁荣也为盲盒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两者同属潮玩领域,在手办不断丰富题材、拓展市场的过程中,消费者对收藏类潮流玩具的接受度与热情持续攀升,这种消费氛围的营造,使得盲盒这一新颖的销售形式一经出现,便迅速点燃市场,开启了潮玩领域的全新篇章。


盲盒的兴起与流行


  在潮玩家族中,盲盒作为另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形式,以充满神秘与惊喜的的销售模式掀起了新的潮流风暴。

  盲盒是手办与日本福袋文化融合的产物。1965 年,扭蛋由美国引入日本 ,最初以玩具模型为主。20世纪70年代,日本玩具公司开始将福袋概念与扭蛋结合,设计出更具随机性和趣味性的销售形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专门售卖手办模型的“扭蛋机”,扭蛋通过随机抽取的形式销售动漫 IP 手办、饰品等,成为盲盒文化的早期形态。1983 年,万代公司推出当时热门动画《格斗筋肉人》的橡皮擦,以扭蛋盲盒形式销售,在孩子中引起轰动,当年一年的销量就累计1.8亿个,带动了第一波热潮。

上图:2021年3月18日,日本东京,日本知名游戏企业万代南梦宫运营的扭蛋店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在同一地点拥有扭蛋机最多的门店。

  随着盲盒概念和形式在日本不断发展完善,其影响力也逐渐向全球扩散。这段时期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丰富了盲盒的表现形式,更为后续盲盒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其进入中国市场并掀起热潮埋下伏笔。

  20 世纪 90 年代初,盲盒以集卡的形式引入中国。康师傅和统一两大方便面巨头开展的 “集卡式营销”,堪称盲盒营销在中国的早期应用,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案例就是小浣熊、小当家干脆面的水浒英雄卡、天龙八部卡等。2005 年,日本玩具公司Dreams推出最早的盲盒玩具Sonny Angel,可以称得上是盲盒的 “鼻祖”。Dreams公司通过盲盒销售方式,将Sonny Angel打造成为 21 世纪初最受欢迎的潮流玩具之一。21 世纪初,Bearbrick小熊和Sonny Angel进入中国,“潮流+盲盒” 玩法逐渐流行起来。

  然而,此时的盲盒市场在国内仍处于分散且非标准化的阶段,直到泡泡玛特的入局,才真正打破这一局面,推动中国盲盒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标准化与爆发式增长


  2010 年,泡泡玛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潮玩盲盒开始走向标准化。泡泡玛特起初是一家精品潮流杂货店,在经营过程中,创始人王宁发现手办虽占比仅 5%,却能带来超 30% 的营收,于是有意增加手办占比,随后成为日本 IP Sonny Angel 国内最大的代理商。然而,随着泡泡玛特的发展壮大,日本厂商开始限制其代理范围。王宁另寻出路,与香港艺术家合作,推出 Molly 系列盲盒,从此开启了泡泡玛特的崛起之路。

  Molly系列盲盒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其独特的大眼娃娃形象、丰富的主题设计,搭配盲盒的随机性玩法,迅速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泡泡玛特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产品线,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签约更多设计师、孵化自有IP、开设线下门店等方式,构建起完整的潮玩产业链,逐步将盲盒从小众爱好推向大众视野,也让中国盲盒行业走上了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2019 年,被视为中国市场的 “盲盒元年” 。这一年,盲盒真正在中国风靡,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泡泡玛特凭借盲盒模式,成功实现逆袭。2016 年引入盲盒模式后,次年即扭亏为盈,2018 年净利润突破亿元。

  盲盒的受众群体以年轻人为主,特别是 Z 世代已成为盲盒消费的主力军。盲盒之所以能迅速走红,主要在于其具有独特的收藏属性和社交属性。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稀缺款盲盒的溢价率甚至高达30倍,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与收藏欲望 。

  动漫、游戏、影视等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潮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IP 资源。这些热门 IP 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粉丝们对 IP 角色的喜爱和追捧,延伸到了潮玩领域,带动了相关手办、盲盒的热销。

  例如,迪士尼旗下拥有众多经典的动画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这些形象的潮玩手办深受全球消费者喜爱;热门游戏《原神》推出的角色手办,凭借其精美的造型和高度还原的设计,一经发售便迅速售罄,成为游戏粉丝们争相收藏的对象。《哪吒之魔童闹海》潮流玩具大热卖断货的现象,再次证明了爆款IP对潮流玩具销售的巨大带动作用,同时表明了当前潮流玩具IP已不再局限于设计师原创形象IP,而是拓展到了更广阔的范畴。

  除了热门IP的直接带动,一些新兴文化现象也为潮玩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国潮文化的兴起,让融入传统元素的潮玩作品备受青睐,敦煌联名款盲盒、故宫文创手办等,将传统文化以潮流的形式呈现,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传承的追求,又赋予潮玩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潮玩初印象到盲盒的兴起与流行,这一系列发展变迁的背后,是消费市场、文化产业、商业营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测将来的潮玩,会是个什么样子,但探寻变迁背后的原因,或将为将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找到启示。撰稿|阿晖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