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安丽彦:我在中国教“幸福”
“哔”一声,安丽彦(Janine Jacob)熟练地使用支付宝开锁,骑上共享单车,汇入魔都上下班的人流中。蓝色连身裙裹着她凹凸有致的身材,露出半边肩膀和修长的双腿,显得活力十足。放在篮筐的大号行李包里,装着电脑、文具以及她的“战袍”,短裙、套装、礼服甚至旗袍,随不同工作场景随时切换。“我喜欢上海的公共交通,非常方便。‘滴滴’很实惠,但我更喜欢地铁+单车的模式,骑自行车探索城市是我独特的方式。”
教别人幸福,
我被中国爷爷催婚
上图:2018年,安丽彦来上海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
安丽彦出生在德国德累斯顿附近的一座小城,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父母很早离了婚搬到不同地方居住,安丽彦年纪轻轻就开始工作。边工作边读双硕士——慕尼黑商学院和法国SKEMA商学院。2017年,她来到位于中国苏州的SKEMA商学院就读国际商业,并创立一家“幸福协会”组织,举办关于“职场幸福感”的会议,有100多名来自苏州、上海的学生、教授和职场人士参加,希望通过交流和讨论让每个人在各自的场景中找到幸福。
在中国,“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安丽彦一边思考,一边拜访中国企业,想看看他们是怎样让员工感到幸福的。可是她发现,一些中国企业更关注赚钱,老板只看销售额,可以给员工加钱涨薪,并不太关心他们的感受,更不会花钱找人来培训和维护员工;反过来,如果是位年轻男员工,通常会考虑赚钱结婚买房,拿到更多钱才是照顾家庭的方法。而西方人很少认为28岁前一定要结婚,更没有男生是“建设银行”的说法;老板在午休时间和员工打乒乓球,请员工吃饭喝酒唱歌户外活动……统统被称为“团队建设”。“虽然员工喜欢这些活动,但并不算真正的团队建设。真正的应该是培训他们,让他们获得更多技能,发展自己的事业,从而产生强烈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员工努力工作,企业给予更多福利,双向的奔赴才会合作长久。”
2018年,她从工作了7年的惠普公司辞职,来上海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通过咨询、指导和培训使人们获得幸福。“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城市,职场更能接受新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攻读硕士期间她住进了苏州一个中国家庭。家长希望9岁的孩子学习英语,感受不同文化。安丽彦不用付费,只要在家里说英文,为孩子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她在家里吃住,分享日常见闻,和中国弟弟玩游戏,与中国妈妈打羽毛球,跟他们共度每一个中国节日。春节的时候,全家团团圆圆聚集在得月楼吃饭,中国爷爷身穿大红唐装,喜气洋洋地坐在太师椅上,乐呵呵地接受晚辈们的拜年和祝福,再轮流给孩子们递上红包。他慈祥地拍拍安丽彦的肩膀:“你已经24岁了,在所有孩子里面是年龄最大的。我希望你别只顾着忙,能去谈谈恋爱;在我有生之年,看到你生个孩子。” 幸福突然如潮水涌来,安丽彦眼眶发红:“这个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家庭的一员。”
穿旗袍演讲,
我是你们中的一员
上图:大多数时候,安丽彦都穿红色,这是她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像所有爱美的女生一样,安丽彦特别喜欢裙子。“我衣柜里连一条牛仔裤都没有。很多时候,我就只穿连衣裙或短裙,哪怕是在冬天。这让我开心。”大多数时候她都穿红色,红色的眼镜,红色的唇膏,红色的指甲油,红色的公司logo,“这是我品牌形象的一部分”。除了红色,她的衣柜里还有很多色彩鲜艳的套装,蓝色、绿色、紫色……“那些色彩鲜艳的套装我在德国可穿不了。再说一次,这是我喜欢中国的一点,因为我可以把色彩穿在身上,涂在指甲上。我和中国企业做生意、谈合作,他们都不介意这些。而在德国和法国,着装通常是非常正式的黑白或深色西装,上班绝对不能穿得五颜六色。”
安丽彦的第一条旗袍也是红色,来自苏州的中国妈妈,作为她从商学院毕业的礼物。如天鹅绒般的质感,显得高档又漂亮,“那是我的第一个宝贝”。
第二个宝贝来自淘宝,她常常穿着它去做培训和演讲。那是条宝蓝色长旗袍,颈下优雅的盘扣,右肩饰有金色纹样,随着她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摇曳生姿,显得她越发光彩照人。
安丽彦对工作充满热情,经常一天工作10 到 16小时,有时因为客户方面时差,她凌晨4点还在发邮件或微信。但她同时遗憾地看到,很多人被安排了大量工作,处于疲惫不堪的痛苦之中。“996有点过分了。别误会,这绝不是在说中国人的坏话。”在持续深入的接触中她发现,员工朝九晚九坐办公室,若不能保持专注或偷偷刷手机,工作效率并不高。她觉得这不只是员工的问题,“本地公司需要改变制度和思维方式,关键不在于工作时长,而在于技能。”根据哈佛大学的说法,你获得一份工作、保住一个职位或在职业阶梯上攀升,80%的原因在于人际交往能力,也就是你与老板的交流、良好的沟通和软技能。“而这些正是我们公司在教授的,提升软技能让你在很多工作中取得成功。Are you ready?(准备好了吗?)加油!”她用一句中英文伴随猛一挥手结束了演讲,全场爆发热烈的掌声,给穿着旗袍的她。
“当我身处异国他乡时,我喜欢融入当地。我认为表达尊重是很难的,也许演讲中用一点点中文,也许吃非常道地的中餐……这也是我能将自己与其他外国人区分开来的一种方式。我很感激能来到这里,我重视你们,尊重你们的文化,我已经融入其中,而不只是过客。我觉得自己属于中国,是你们中的一员,就算我长得像个外国人。”
从计划到应变,
我变得更有中国味儿了
上图:安丽彦喜欢骑自行车探索城市。
认识安丽彦的人都惊叹于她旺盛的活力与热情。“我天生自带能量。”她很乐意与人分享保持活力的心得:“我一般不喝咖啡,除了偶尔在咖啡馆与人见面礼节性地来一杯燕麦拿铁。我家里也没有咖啡,不需要靠它来提神。我爱喝茶,每天都喝。我妈妈是俄罗斯人,她的很多习惯跟中国很相似,比如健康饮食,通过自然、顺势疗法等方式让身体自愈,而不依赖西医、服用抗生素。”来中国后她又发现了新的养生之道:“我喜欢去看中医,做针灸和拔罐,至少每月一次。”如果哪天觉得体力不够,“来杯黄芪,提气。”她喜欢吃中国菜,又觉得有些菜太油,所以经常买些新鲜蔬菜豆子回家自己烹煮,有时候阿姨为她做素菜饺子。“非常好吃,绝了。”她咂吧一下嘴。
有了充足的体力,安丽彦每天扛着她的“百宝箱”精神抖擞地去见客户。黄梅天里,她地铁+公交+步行,花费一个半小时跨越半座城市来到宝山,10分钟后她将抵达目的地。突然手机上一条通知跳出来——客户让她去另一个地址,还轻描淡写地说:“你得打个出租车,让出租车开进来。”安丽彦气得当场石化,心说你们本可以提前两小时告诉我啊!这荒郊野外哪有嘀嘀?而且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哪个司机愿意接单!大概生气了15秒,她意识到,这可能是典型的中国做派,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差异。“德国人凡事都做计划,通常会提前两三周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有调整一定会提前告诉你。而中国人是在事情发生时才做处理。”
安丽彦环顾四周,大量集装箱堆积如山,港口新的目的地似乎近在咫尺,而大片积水横亘眼前。既来之则安之,她心想:我不是喜欢下雨吗,就当玩水好了,何况我包里还带着一双高跟鞋呢。她把裤脚卷起到膝盖上,开心地伸出小白鞋蹚了进去。
有了这样的经历,安丽彦无师自通:“现在灵活多了,有的时候我也会跟别人更改时间或地点。我喜欢这点灵活性,它让我在中国变得更出色了。我变得更有中国味儿了。”
一切源于选择,我是
一个“来自中国”的德国人
上图:毕业于法国SKEMA商学院的安丽彦,参加2023年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法国国庆日商务晚宴。
今年7月的一天,安丽彦得知在俄罗斯的外公患了癌症。她一度悲伤消沉,但转而告诫自己:“不,生命如此短暂,甚至年轻人也在离世。上海那么安全,但那些疯狂的电瓶车司机随时都可能撞到你。我想说的是,你总有选择的余地。”
在那之后没几天就是安丽彦的生日。朋友们意料之中地分身乏术,她自己也像过去几年一样为工作奔忙。人人都很忙,上海节奏太快,这是她唯一不喜欢的点。“如果将来成家,我可能会部分时间在这里,部分时间在另一个国家。不仅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更能让我打开思路。” 安丽彦最终决定要好好过这个生日。她想去心仪已久的上海中心大厦,在120层世界最高的J酒店,喝杯小酒,静静地看日出。“幸福、满足和快乐是自己的选择,绝不能交到别人手中。它还取决于你付诸行动。”
安丽彦庆幸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行业。“它目前仍是一片蓝海市场,相比于已经成熟的西方市场,上海拥有更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围和更多元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上海是一座非常开放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发展事业,我相信潜力巨大。” 创业7年,安丽彦与时俱进,又创办了播客制作业务,学会使用AI开展工作。去年她整整花了300小时学习AI技术,“这是我的工作。如果我不持续学习,又怎能为客户做到最好呢?我自己必须成为一个榜样。学习是一项软技能,终身学习是我想要发展的方向,而且不仅限于中国”。
安丽彦的身影频频出现在香港、迪拜、以及澳大利亚等更多的地方,“我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德国人。”每一次使用这样的开场白,安丽彦都觉得无比自豪,她露出一对招牌式的酒窝,绽开灿烂的笑容。撰稿|湘君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